03.06 如何欣賞敦煌舞《反彈琵琶品》?

lxvvx


《大唐歌舞女,誰配《琵琶行》》最早的反彈琵琶形象來源於敦煌璧畫,這才有了《反彈琵琶品》這些銜生藝術舞蹈,敦煌壁畫的《伎樂天圖》,體現了唐代佛教繪畫民族化的特色,敷彩以石綠、赭黃、鉛白為主,使整個畫面顯得更加典雅、嫵媚,令人賞心悅目。這幅謾舞天國的“反彈琵琶”,無論是從反映唐代生活的畫面,還是從繪畫技法的角度,他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引人注目的,是敦煌壁畫中的代表傑作,國內許多畫家,包括張大千,潘其滋,張正雍,王迎春等先生曾多次臨摹此作,並進行題材新穎的二度創作。

反彈琵琶女美侖美奐,她表現的伎樂天神態悠閒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著上身翩翩翻飛,天衣裙裾如游龍驚鳳,搖曳生姿,項飾臂釧則在飛動中叮噹作響,別饒清韻。突然,她一舉足一頓地,一個出胯旋身使出了“反彈琵琶”的絕技。於是,整個天國為之驚羨不已,時間也不再流逝。

不過反彈琵琶還是正彈琵琶的演藝,都不如白樂天的《琵琶行》看那潯陽江頭: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多麼動人心鉉歌女演藝。

今天看樂器琵琶是西域樂器,白居易寫此詩時,琵琶進入中土近二百多年,看歌妓哀情四射的彈著琵琶: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六么 一作:綠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看這樣美的琵琶女演奏,看這樣悽楚的詩情畫意,時間和鏡頭應該凍結了,那個潯陽江邊的天涯歌女,真的配得上千古流芳的《琵琶行》。











長江39563631


以手頭上有的例子說點看法

《三上詞話》封面襯底畫就是敦煌壁畫“反彈琵琶》。問題在於一部詞學類書籍,又因何如此設計?其中雖然沒有任何只字片語的描述,也許恰恰皆在無言中。

這裡不說書的設計是如何的費心,要講的是琵琶到底代表著什麼含義?要說明這個問題,還需從一個側面由書的整體內容揭開這個謎底。當然從技術上,因琵琶由西域傳入內地,詩的歌唱形式不得不要求五音向七音轉變。對此,無疑琵琶的到來,迎來了唐宋詞的誕生和發展,它的功績可以說是革命性和跨越性的,貢獻很大。除了這些因素外,從佛教的教義,更多的從哲學角度,是不是還有其它含義,這是與設計的理念有關,並不是單純指者所指那樣單純,寓意的延伸還是圍繞書籍本身。怎樣理解,恐怕還是千人千解吧,還是按照相同的畫面,理解需的思路由各自所設計的意境,或者寄託和說明一點什麼上靠攏比較好。其實,這正好是說明怎樣理解“反彈琵琶”的用意。

回答這個問題,不得忽略“反彈琵琶”的藝術特徵,其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和完美性的構成,以及展現出的藝術魅力,無不要求提升人們的藝術視野、形象思維、審美能力,對於畫內畫外的內涵認識很有裨益。總之,對她的解讀,不能僅僅侷限於對畫面設計藝術層面上去理解。“反彈琵琶”,其美感的直覺性、美感的愉悅性和動情性,集中體現在其美感的社會功利性上。抱彈琵琶是正常狀態下進行的活動,反彈琵琶,不僅顯示技藝高超,處理問題嫻熟,而且更多地寓意著通過藝術自信的過程,增強文化感召力,達到凝聚人心的目的。


三上詞話作者


我認為每一件事物的發生,必然有起因、後果,敦煌舞《反彈琵琶品》,中唐時期的作品,當時大唐王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下,天下國泰平安,中唐時期,是唐朝發展的頂峰,天下非大唐莫屬,周邊的藩國、外夷紛紛示好。《反彈琵琶品》這是一種打破常規的,因為正彈琵琶,彈得好聽,這是大師級別,但是我反彈琵琶,好聽,這是宗師級別,敦煌是佛教的發源地,而大唐哪個皇帝,與佛教最有關係,這有個事件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可以看一下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就很好的解釋這種關係,正彈琵琶,彈得好聽,這是大師級別,代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把天下治理得這麼好,是大師級別了,而反彈琵琶,好聽,這是宗師級別,代表當時唐朝皇帝,做得更加好,是宗師級別,因為大師上面就是宗師。這是當時示好皇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