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欣赏敦煌舞《反弹琵琶品》?

lxvvx


《大唐歌舞女,谁配《琵琶行》》最早的反弹琵琶形象来源于敦煌璧画,这才有了《反弹琵琶品》这些衔生艺术舞蹈,敦煌壁画的《伎乐天图》,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敷彩以石绿、赭黄、铅白为主,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典雅、妩媚,令人赏心悦目。这幅谩舞天国的“反弹琵琶”,无论是从反映唐代生活的画面,还是从绘画技法的角度,他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引人注目的,是敦煌壁画中的代表杰作,国内许多画家,包括张大千,潘其滋,张正雍,王迎春等先生曾多次临摹此作,并进行题材新颖的二度创作。

反弹琵琶女美仑美奂,她表现的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着上身翩翩翻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饶清韵。突然,她一举足一顿地,一个出胯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于是,整个天国为之惊羡不已,时间也不再流逝。

不过反弹琵琶还是正弹琵琶的演艺,都不如白乐天的《琵琶行》看那浔阳江头: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多么动人心铉歌女演艺。

今天看乐器琵琶是西域乐器,白居易写此诗时,琵琶进入中土近二百多年,看歌妓哀情四射的弹着琵琶: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看这样美的琵琶女演奏,看这样凄楚的诗情画意,时间和镜头应该冻结了,那个浔阳江边的天涯歌女,真的配得上千古流芳的《琵琶行》。











长江39563631


以手头上有的例子说点看法

《三上词话》封面衬底画就是敦煌壁画“反弹琵琶》。问题在于一部词学类书籍,又因何如此设计?其中虽然没有任何只字片语的描述,也许恰恰皆在无言中。

这里不说书的设计是如何的费心,要讲的是琵琶到底代表着什么含义?要说明这个问题,还需从一个侧面由书的整体内容揭开这个谜底。当然从技术上,因琵琶由西域传入内地,诗的歌唱形式不得不要求五音向七音转变。对此,无疑琵琶的到来,迎来了唐宋词的诞生和发展,它的功绩可以说是革命性和跨越性的,贡献很大。除了这些因素外,从佛教的教义,更多的从哲学角度,是不是还有其它含义,这是与设计的理念有关,并不是单纯指者所指那样单纯,寓意的延伸还是围绕书籍本身。怎样理解,恐怕还是千人千解吧,还是按照相同的画面,理解需的思路由各自所设计的意境,或者寄托和说明一点什么上靠拢比较好。其实,这正好是说明怎样理解“反弹琵琶”的用意。

回答这个问题,不得忽略“反弹琵琶”的艺术特征,其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和完美性的构成,以及展现出的艺术魅力,无不要求提升人们的艺术视野、形象思维、审美能力,对于画内画外的内涵认识很有裨益。总之,对她的解读,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画面设计艺术层面上去理解。“反弹琵琶”,其美感的直觉性、美感的愉悦性和动情性,集中体现在其美感的社会功利性上。抱弹琵琶是正常状态下进行的活动,反弹琵琶,不仅显示技艺高超,处理问题娴熟,而且更多地寓意着通过艺术自信的过程,增强文化感召力,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


三上词话作者


我认为每一件事物的发生,必然有起因、后果,敦煌舞《反弹琵琶品》,中唐时期的作品,当时大唐王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下,天下国泰平安,中唐时期,是唐朝发展的顶峰,天下非大唐莫属,周边的藩国、外夷纷纷示好。《反弹琵琶品》这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因为正弹琵琶,弹得好听,这是大师级别,但是我反弹琵琶,好听,这是宗师级别,敦煌是佛教的发源地,而大唐哪个皇帝,与佛教最有关系,这有个事件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可以看一下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就很好的解释这种关系,正弹琵琶,弹得好听,这是大师级别,代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把天下治理得这么好,是大师级别了,而反弹琵琶,好听,这是宗师级别,代表当时唐朝皇帝,做得更加好,是宗师级别,因为大师上面就是宗师。这是当时示好皇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