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晉城市是華夏文化發祥地之一,兩萬年前便留下高都遺址、塔水河、下川等人類遺址。是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禹鑿石門、商湯籌雨等神話發源地,高僧慧遠、名將陳龜、名醫王叔和、天文學家劉羲叟、陳廷敬等名人故里。全市現有文物總量6767處,其中國家重點文保單位66處。晉城市現存宋、金以前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結構古建築,其約佔山西省同時期木結構古建築的2/3,佔中國同時期的1/3,幾乎超過南方同時期古建文物遺存的總和。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名稱由來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晉城湘峪古城

晉城二字作為地名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是中華地名文化的特例。其最初使用始於唐武德三年,宋太平興國年間,樂史所撰寫的《太平寰宇記》中曰:趙魏韓三家分晉,遷晉靜公到此,故曰晉城。

神話傳說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女媧氏煉石補天遺址和棲息地——媧皇窟

晉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相傳女媧氏、神農氏、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及堯、舜、禹等都曾在這裡活動過。四大名勝"珏山吐月"、"白馬拖韁"、"松林積雪"、"孔子回車"等歷史古蹟和古老傳說在這裡輝煌。女媧補天(傳說中華人文始祖女媧氏煉石補天遺址和棲息地——媧皇窟,在晉城市郊水東鄉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農播種(中華第一大帝神農氏採五穀嘗百草的羊頭山和古墓冢在高平市境內)、禹鑿石門(晉城市陽城境內有石門)、愚公移山等歷史傳說都有實地可指。古書《墨子》中曾有“舜耕於歷山”(今晉城市沁水境內有歷山舜王坪),“漁於獲澤”(今陽城東有獲澤河)的記載。

城區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城區是山西晉城市市轄區,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居晉城盆地南部,晉豫之交,是晉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晉城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城區東枕太行,南臨中原,西望黃河,北通幽燕,全區白水河、北石店河流經南北,丹河與沁河縈繞其左右。

城區是晉城市的歷朝歷代州府郡軍駐地,清代澤州府府治(澤州府城)即在城區境內,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史稱“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筆峰寺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筆峰寺位於山西晉城市城區東南的文峰社區,是文殊菩薩在山西最南方的度化道場。為古澤州府(今晉城市)崇尚文化的古代唯一象徵性建築。

筆峰寺,據傳始建於唐朝初年,後歷經戰火而毀,只剩下了筆峰塔。寺院周邊地理優越,交通便利,環境清幽,林木蔥鬱,是該地文化脈絡的源頭,也是晉城市文化旅遊、休閒的最佳地段。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該寺共有上下兩個院落,上院以古塔為中心,主殿供奉五方智文殊菩薩,東西分別有文昌帝君、孔夫子殿、關帝夜讀春秋殿等。下院為一進三院的傳統寺院,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天中天殿、觀音地藏殿等。寺內最為獨特的建築是具有古文化代表性的“文筆峰”寶塔,它始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七年,共九層高三十七米。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塔門石匾上刻有“天開文運”,取名為文筆峰旨在使我三晉人才輩出,繁榮一方文化。古代風水中說,東南起文峰,所以東南建塔,為扶一方文運之脈。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筆峰寺因寺內筆鋒塔而得名。筆鋒塔為晉城市城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座落在回軍村,又名回軍塔,該塔始建年代不詳。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重修。塔高37米,9層,磚塔自下而上逐層內斂,塔身平面呈八角形。塔簷以青磚疊砌外伸,以磚雕龍頭間隔相飾,上披蓋綠色琉璃瓦,塔體夾牆中設有磚道,可盤旋而上,每層塔室內設有神龕。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白馬寺山森林公園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位於晉城市市區北4公里處的城區境內,面積達1萬餘畝,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森林公園內不僅自然風景旖旎如畫,而且人文景觀底蘊深厚,主要景點有“白馬拖韁”、“白馬禪寺”、“景公塔”、“石佛像”、“黑龍潭”等。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園內有座著名的白馬寺山,相傳,白馬寺山又名司馬山,相傳魏司馬懿封長平侯曾登臨此山而得名。後山頂建寺,因寺而更名為白馬寺山。總面積約1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10米。山上森林茂密、灌木叢生、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登山俯瞰,晉城市區一覽無餘,令人賞心悅目。

程顥書院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程顥書院是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程顥任澤州晉城令時,興辦的學堂。當年程顥、程頤兩兄弟以其大儒、“程朱理學”創始人的身份,都曾在古書院講學。程顥書院也因此而名聲大噪。因程顥和其所辦的鄉學,當時民風為之一變,人人讀書,家家向善,出現了“驅兒市上買書讀,寧使田間禾不薅”的動人景象。宋時的提刑學士黃廉讚譽“河東人物氣勁豪,澤州學者如牛毛”。

景德橋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景德橋是古澤州通往陽城、沁水的交通要道,更是繼趙州橋之後我國現存歷史悠久的古代珍貴橋樑之一。歷經了800餘年的雨雪風霜,至今仍傲然挺立。橋用二十五道立券石並排砌成,橋面長30米,券高3.7米,跨度16米,券寬6米,兩端各負一券,以分剪洪水衝擊面,減輕大橋的荷重力。橋面兩側石雕獸面、海成、行龍、海水等紋圖案,券門上雕螭首,均精巧。

景忠橋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景忠橋又名永濟橋,,俗稱東關橋、東大橋。和景德橋一樣是晉城老城區的著名古橋和重要象徵,從清朝澤州府時期至今,仍是晉城東向交通往來的必經之路。

張院民居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張院民居坐北朝南,氣勢巍峨。據說,原來張院民居由4個院落組成,現僅存兩進院落。第一進院落是前院,正堂5間均為出廊,下部3間正房左右各有1間套間。院內三面均為帶有木質前廊的二層樓房,整個宅院木雕花紋樣式為明代風格。據附近一位老人說,張院民居初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在堂屋的花樑上,有明確的修建日期。”

馬駿故居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馬駿(1881—1945),祖籍寧夏,其父以開駱駝店營生,一家人由寧夏遷往晉城定居東關。馬駿童年在私塾讀書,1901年中秀才,隨後在山西大學西齋就讀,畢業後去英國牛津大學留學。回國後,曾先後任山西省閻錫山政府的駐軍代表、河東觀察使、河東道尹,以及國民黨山西省民政、教育廳廳長和山西省文獻委員會常務委員兼代表等職。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到晉城,向民眾積極宣傳抗日救國主張,並組織了回民武裝奮勇抗擊日軍。不幸被俘後,恪守民族氣節,寧死不屈。1945年6月2日,日軍由晉城向長治撤退時,押解馬駿行至高平途中,被日軍摧殘致死。

懷覃會館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懷覃會館,修建於清代乾隆到嘉慶年間,是由在山西澤州府(今山西晉城市,府治位於今主城區)經商的河南北部3府(彰德、衛輝、懷慶)的商人,修建的一座行業性會館,屬於行業公會性質,主要以面、布經營為主,是保護在晉的豫商利益而建的議事場所。

據考證,拜殿建於清乾隆五十八年 (1793),側殿建於清嘉慶七年(1802)。總理人為面行相同字號的三個老闆,前後建築的時間為十年左右。

懷覃會館,今存建築多為明代遺物。由大小兩個院落組成。佔地2000餘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照壁、東西戟門、舞臺、鐘鼓樓、大殿、拜亭、耳殿、廊廡等。院內有一對高2米多的石雕雄獅,氣度非凡。

山旅晉城,第一站,城區——“河東屏翰、冀南雄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