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保持心血管健康,如何运动更科学?

范柯左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状态也愈发重视。不少百姓投入到全民健身的热潮中,但在其中,我们也很遗憾的听到不少运动期间猝死的事件。而在这中间,大多是由于心血管系统病变导致!那么何种运动对心血管健康而言更安全、更适合呢?

人体的结构、功能、状态是一套精密而繁琐的“高科技”系统,至今我们对他的了解仍十分有限。运动过程中,以骨骼、肌肉、神经系统为主导,心血管、呼吸、消化、血液系统协助供能、清除代谢产物,因此各参与系统、器官在运行过程中,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这些参与器官通过锻炼,都会得到供能的加强。但正因各系统之间关联错综复杂,任意环节的改变,都可能导致这台精密仪器的功能异常甚至停摆。心血管系统作为血液循环的动力和转运系统,其性能是否强大,依赖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保养”,操作得当,则可保持“充沛动力”,反之,则可诱发危险事件。因此科学健身,至关重要!

首先,在运动之前应对自己的健康状态有充分的了解,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例如:青年人在运动前,应了解自己有无先天性心脏病史(心脏结构异常、心律失常或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等),如果有,则需要根据专业医生建议,选择运动方式和强度;中老年人,要特别警惕冠心病、瓣膜病、主动脉疾病的潜在风险,既往有上述病史或危险因素的人群(“三高”、有家族史、肥胖等),则要在运动期间做好充足的准备(气温变化勿太大、准备急救药品等)。

然后,是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通常,对于提高心血管系统能力有益的运动多为有氧运动(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即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心率的基本稳定(靶心率THR控制在:170-年龄左右),持续30分钟至1小时,每周3-5次。这些运动包括:跑步、游泳、自行车、快走、跳舞等。

再者,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凡事过犹不及,运动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对于追求人类极致,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终极目标,并非一般人群能够做到的。总有人说,运动就是要挑战自己的意志品质,不断挑战极限,这点我不赞同!适当的运动强度,循序渐进的提高方式,科学的保护措施,持之以恒的习惯是提高运动效果的关键。反之,过分挑战极限有可能导致运动损伤(很多终止健身的人群就是因为受伤,例如健身导致肌溶解甚至肾功能衰竭,过度奔跑导致膝关节损伤等),甚至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即使是有氧运动也是要有限度的,如果过量的话,就会将肌肉也一同消耗掉。相关研究发现,进行2个小时的有氧运动,体内90%的白氨酸就会被消耗掉,而这种白氨酸就是对肌肉的生长起着非常的重要的作用的。

其后,运动期间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最好在餐后1-2小时进行运动,不可空腹锻炼(引发低血糖);锻炼前充分热身,并强度逐渐增加;锻炼过程中,保持充分的水分供应(最好40度左右的温水,避免刺激胃肠和导致血管收缩);室外运动选择空气质量好的日期;锻炼后,做拉伸放松,并保证充足的休息。

最后,关键中的关键,持之以恒,养成运动的习惯。将运动时间碎片化,比方短距离的路程(1-2公里内),我们可以选择步行;楼层不高,我们就不乘坐电梯;久坐电脑后,我们找个空地跳跳绳,来几组俯卧撑;约上三五好友去爬山、汽车或来场球赛。坚持运动后,你就会发现运动带来的充沛精力和快感,心情更容易放松,心态也会更加积极。

运动,不是负担,它是一种热情向上的生活理念;运动,不浪费时间,它会给你更长久的生命享受这美好的世界!


心血管守护者贡鸣说


最近确实有一项研究专门详细阐述了这个问题,还比较权威!

以前大家可能只知道适当的运动对心血管有益变化,比如内皮功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增多、心肌缺血耐受性提高以及动脉血压下降等。

但是关于采取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强度等运动的量效关系一直存在的争议。有的学者研究认为,每周额外消耗200-3000卡或者每天额外消耗300-400卡对心血管产生最佳的效应;也有研究表明每天只需要进行15分钟适量、规律的体力活动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以及可以延长寿命。

而最近的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发了一遍涉及120万人的研究,发现最护心血管的运动时是挥拍类运动,它能降低所有死因率的47%,要明显高于第二的游泳运动和第三的有氧运动。

从锻炼时间上看,跟以前研究结论差不多,不提倡锻炼时间太久,提出了每次锻炼是啊金在45-60分钟为最佳,少于45分钟效果没那么好,但一旦高于60分钟又可能出现其他的负效应。

从锻炼的频次来看,提倡一周3-5天,每天1次效果最好,同时告诫各位:除了我们平时说的散步可以提高运动次数,对于其他运动,是不提倡一天采用多次运动的方式!

但是对于如已确诊患有心脏疾病的人,我建议大家还是要把握好运动强度,做好运动后心率的监测。一般情况下,年轻人一分钟150次,老年人一分钟120次为安全,这时候不要完全强调挥拍类运动,有时候步行为宜!

最后,还要提醒那些喜欢跑马拉松的朋友,虽然目前没有研究表明马拉松运动是一项诱发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高风险运动,但是每年依然有不少悲剧上演。

建议运动前应做好以下四项规避和预防心血管系统风险性主要措施

  1. 常规医学检查

  2. 心电图检查
  3. 运动心电图检查
  4. 遵循欧洲心脏病协会推荐的体力活动和公共卫生指南

医学小侦探


运动有益健康,因此生活中大家都希望可以借助运动来增强身体素质,但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在各个方面注意起来,因此大家就想要知道适合心血管病人的运动是什么,想要运动又该注意哪些?

这是三种适合心血管病人的运动

方法一、慢跑

适当运动可以帮助改善心肺功能,但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强度不能太大,首先可以选择慢跑或者原地踏步的方式。具体慢跑要跑多远以及原地踏步要踏多长时间,这些都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来进行判断,如果觉得劳累就停下来,切勿太过强求。

方法二、散步

散步是适合大众进行的一项运动,而且满足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强度要求。一些人觉得散步的运动量太少,但是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只需要少量运动就可以达到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的效果,因此即便是简单的散步也可以帮助增强心肺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

具体的运动强度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指定,以不觉得身体劳累为基础,可以少量多次,每次散步二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一天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散步一次还是两次,如果觉得身体条件允许,也可以适当提高运动的速度。

方法三、太极拳

太极拳不管是对高血压还是心脏病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来选择不同的方式。如果觉得自己的身体比较好可以选择老式太极拳进行锻炼,如果体力不好就可以选择简易太极拳,当然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必要一下坚持一套,可以先打半套,慢慢来增加运动量。

上述三种是比较柔和的运动方式,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不过心血管患者在锻炼的时候也要注意很多内容,本文就来做出介绍。

——增加热身时间

在运动之前都需要热身,正常人热身时间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而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增加一倍,锻炼时间需要延长到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热身时候运动幅度也不要太大。

——循序渐进进行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运动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身身体素质循序渐进的进行,运动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切勿出现比赛性运动。

——要保障呼吸畅通

运动的过程当中呼吸会慢慢加强,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憋气,因为憋气很容易导致胸腔压力升高,容易引起心脏充盈,会导致脑缺血以及心绞痛。

——选对运动时间

下午四点到六点是非常适合锻炼的时间,这个时候氧气含量也较高,很容易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如果选择早上要适当再增加热身时间。


39小心肝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会逐渐老化、硬化,而血管狭窄或堵塞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病理因素。因此,保护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保持心血管健康,如何运动更科学?

血管老化除了与年龄相关外,还与人们的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不当的生活习惯会加速血管老化,为了保护血管健康,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运动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适度的运动可加速机体代谢,促进体内多余脂质及时排出体外,防止脂质堆积堵塞血管,进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而不当的运动却可能损伤血管,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适当的运动应该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年龄、伴有基础疾病等状况进行选择的,需考虑运动时间、运动量等。

1、患者自身因素:运动首先应注意权衡运动的利弊,根据患者自身状态来选择。多数正常人群,应以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年轻人群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但切忌超负荷运动;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的患者应量力而行,切忌高强度运动,必要时需遵医嘱制定运动处方,以免加重病情;伴有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患者,适度运动有助改善病情,但需注意控制运动强度。总之,适度的运动首先应考虑患者自身身体状况。

2、适度的运动:科学的运动应该是在患者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运动量。具体来说,运动方式应该是以有氧运动为主,且运动强度应注意控制在中低水平,如慢跑、快走、游泳、爬山等;运动应注意循序渐进,尤其是对于疾病恢复期的患者而言,应由简到繁、由轻到重,逐渐加大运动量,持之以恒,坚持每天30min,每周5次即可;运动前应注意进行热身运动,运动中注意监测心率、脉搏等身体指标变化,一旦感觉不适,立即停止运动,必要时就医,运动后切忌立即冲澡等。


盐酸索他洛尔


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一般类型的运动都可进行,如慢跑、瑜伽、羽毛球、篮球等,按照自身身体状况决定运动量,定时定量,才有效果,同时避免运动损伤;


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运动前应咨询医生,运动时佩戴电子监测设备(手环、手表)监测心率、血压、脉搏等,适时停止运动。


糖橙康复学堂


最好的运动莫过于脚的力量运动

总体来说中国的百姓是不太重视健身运动的,所以九成国人处于亚健康状况。究其原因是一直没有一项明显有效的好运动。

那么什么才能算是一项好的群众健身运动呢?

我琢磨出了五项标准:第一是安全性;第二是有效性;第三是普及性;第四是娱乐性;第五是观赏性。应该是符合以上五个条件的运动,才能持久地推广发展。

为什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呢?因为人们健身为的是健康,如果某项运动一不小心就使人伤了、残了、瘫了。是不可能持久的。

第二是有效性,如果某种运动锻炼了半年、一年,一点都没有显效,几乎九成以上的人都会失去耐心。

第三是普及性。比如说某种运动虽然很好;但是仅有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人才能学的会。你说谁还有信心推广此种运动?

第四是娱乐性,娱乐性是人的天性之一,任何没有娱乐性的运动是极少有人参与的,缺少大众爱好的事是不可能形成潮流的。

第五是观赏性,任何一种运动,参与的人总是少数,运动的人总是希望有人观赏才会信心百倍,如果缺乏观赏性的运动,谁能指望它能持续发展下去?

总的来说中国必须要找到一二种主导性的群众体育运动,才能彻底改变国人的亚健康状况,继而改变中国三大球的落后面貌。

我认为全国目前流行的鬼步舞正是符合以上五个条件的好运动。但目前的运动缺乏统一正确的指导,现在这个运动正在岔路口徘徊。

鬼步舞应该有三大母步,但现在人们跳的却少了一只最最重要的蛙跳步。因为现在流行的二只母步A跑步和B侧滑步二只母步都是一拍二步,速度快、运动量太大,每分钟达180跳以上,这是属于学生跳绳几乎是A级学生的水平了。

这个速度的缺陷:一是心率太快,心脏负荷过大;二是膝盖和裸骨都容易受伤。所以说鬼步舞必须以C蛙跳步为主,适当掺和AB二种步法才是完美的。

所以建议大家,如果你们的套路只能跳一分钟左右就气喘吁吁的,应该是不正确的。如果是你们的套路能够连续跳跃七分钟左右的则是好运动。总的说当你们连在一起,基本上能连续跳跃二三十分钟了可以换三四个乐曲,每个乐曲七分钟。说明己经进入高效健身状态了!

另要提醒一下的是,那些戴着面具,速度在每秒四步以上的鬼步舞看看是厉害。但绝对是一种折寿伤膝盖的坏运动。千万不要为了一瞬间的喝彩而落得个老年坐轮椅的悲哀下场。忠言逆耳!!

要写的很多、很多。但条件不允许,只能鸡零狗碎地慢慢和大家见面。有心人可以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