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蔡倫造紙的過程是怎樣的,這種造紙術有什麼好處?

用戶281983686


這個故事有點長……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是把字寫在竹片上,叫做竹簡,再用皮帶子或繩子把一片片竹簡編串起來,就像竹簾子一樣,就成了冊,相當於現在的書。因為一片片的竹簡寫不了多少字,所以現在的幾頁書,那時候就是重重的一大冊呢。而古人的一部書,總要編很多冊,小孩子如果帶一部書上學堂,很有可能要拿大簍子來當書包。竹簡不僅太重,太佔地方,而且字容易抹掉、生蟲,不管怎麼處理,也改進不了多少。書一直是困擾讀書人的最大問題。蔡倫那個年代,人們已經學會了養蠶取絲,他們把煮好的蠶繭用棍子敲爛,鋪在席子上,就成了絲綿。人們把絲綿取下後,將留在席子上的一層薄薄的纖維曬乾,就成了紙。

有人發現絲紙可以書寫文字,用起來比竹簡方便多了。但這種絲紙還不能算是真正的紙,而且這種紙的原材料是絲,產量少,價錢昂貴,一般人用不起。所以那時候讀書寫字實在好苦。

蔡倫學問很高,在皇宮裡做官,經常用到紙。日子久了,蔡倫覺得絲紙的用量太大,花費太多,心裡很煩惱。

有一天,宮廷裡來了一位新的工匠,叫黃昌,是從出產蠶絲的江南來的。蔡倫找到他,說:“我一直想知道,絲紙是怎樣做出來的?能不能請你把詳細的方法告訴我?”黃昌便一五一十地告訴他。從此,蔡倫就天天動腦筋想有沒有其他便宜的東西來代替絲做紙。

一天,蔡倫把黃昌叫來,問他:“絲紙是做絲綿剩下的纖維嗎?”黃昌說:“是一層很薄的纖維。”蔡倫說:“如果我們用其他有纖維的東西來代替絲,是不是也可以做出紙呢?”

於是,他們開始了實驗。蔡倫找來樹皮、麻葉,全部放到大鍋中,加上水煮,黃昌還抱來了破布、破魚網放入鍋中,蔡倫說:“好啊,只要有纖維的東西,我們都可以試試。”等到鍋中的水沸騰,兩個人就合力把亂七八糟的東西到入大石臼,再用木棒“篤篤”地搗了起來。等石臼中的所有東西都被搗爛混合成漿狀,黃昌便用漂白劑漂白,然後把漿平鋪在席子上,鋪得又薄又平有均勻,最後把紙撕下,高興地大叫:“這的確是張完整的紙啊!”蔡倫在紙上寫上字看效果,興奮地說:“成功了,這張紙比原來的絲紙吸墨快,而且不容易散開,這才能算是真正的紙啊!”蔡倫造紙成功後,全國各地開始大量製造、使用這種紙。直到現在,我們使用的宣紙、綿紙還沿用著當初蔡倫造紙的方法,只是現在用的材料已經變成了竹子、木材等。


夥伴正能量


火藥、造紙術、印刷術和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蔡倫和造紙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在我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史上,書寫材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制約文化發展的一個瓶頸。以我國為例,我們的老祖宗們,先後試用過龜甲,獸骨、青銅、竹簡、木簡和絹帛等材料,比如我們最早發現的文字,就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所以又稱甲骨文。後來經濟發展了,就在青銅器上刻字,以流傳後世,尤其商朝居多,因為商朝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已爐火純青,各個君主都喜歡在青銅器上鑄銘文來為自己歌功頌德;秦始皇每次批閱奏摺時,都要讓兩個甚至更多的宮人擔擔子,裡面是竹木簡的奏摺,奏摺越多,擔子越沉重;又如宮廷內用絹帛寫字,很是輕便,但卻不易保存,尤其是絹帛造價昂貴,尋常百姓家用不起,只能供少數達官貴人使用。由於竹木簡、絹帛等這些材質脆弱、造價昂貴等原因,一直難以真正適應文化發展的需要。於是發明一種新的書寫材料,既經濟又適用,不僅能為統治階級所用,普通百姓也用得起,就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在這樣日益高漲的呼聲中,先人們為此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和努力,終於,這一難題被東漢時的蔡倫和他所率領的能工巧匠們攻克了!

蔡倫是東漢桂陽人,桂陽,就是現在的湖南郴州。蔡倫自幼家境貧寒,為了餬口,他只得進宮當了太監。在宮內的日子裡,蔡倫曾負責皇家手工作坊的工作,這為他日後發明新的書寫材料——造紙術提供了方便的試驗場所。

古代銅器為了能造出物美價廉,適合百姓們用的書寫材料,蔡倫和他所率領的工匠們進行了長久的嘗試,反覆比較多種原材料,以及他們相互搭配的比例。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蔡倫的勤勞感動了上蒼,他研製出了紙——一種經濟適用的書寫材料,而且是不論帝王將相還是尋常百姓都能用得起的書寫材料。

這是公元105年,蔡倫和許多能工巧匠一起,經過無數次試驗,終於摸索出了一套先進的造紙方法。這種方法的原材料,是樹皮、麻繩、破布頭、舊漁網等,和以前的龜甲、獸骨和後來的竹木簡、絹帛相比,可謂是造價低廉,而且不必受資源和環境的限制。

蔡倫造紙的工序是,把原材料洗滌,切碎,浸泡漚制,再在經過處理的原材料中加入石灰漿,放在大鍋中蒸煮,反覆地用力搗,以分離其中的纖維組織,製成紙漿,再撈出紙漿,均勻地平攤在很細密的簾子上,濾去水分,晾乾,再揭下來,這就是成品紙張了。

當蔡倫把歷盡艱難研製出的第一張紙獻給漢和帝時,漢和帝喜出望外,立即下詔讓全國各地都按照蔡倫的方法推行造紙。自此,造紙術在神州大地得到了廣泛地推廣,龜甲、獸骨早已不再使用,竹木簡和絹帛也退出了書寫材料的歷史舞臺。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不僅對我國古代的文化發展和重要文件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對世界科學文化的發展和傳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公元6世紀時,造紙術傳入日本、朝鮮、越南。公元751年又向西傳入阿拉伯地區,後來,阿拉伯人又把造紙術傳到了歐洲。

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勤勞的勞動人民獻給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貴的禮物。現代的造紙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可以生產出各種各樣精美的紙張,如新聞紙、相紙等越來越多的分門別類的專用紙張,但是在根本上,紙的生產原理並沒有發生改變,還是延續蔡倫造紙的方法,改變的僅僅是技術和工藝。這也充分地說明了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而智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勤勞智慧的人民。造紙術的誕生,改變了人類書寫材料的歷史,直到今天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意義重大。造紙術的誕生,不僅是蔡倫個人勤奮努力的結果,更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蔡倫作為造紙術發明者的領軍人物,將被永遠銘記在史冊中。


超級科學奶爸


1.將黃麻稻草竹子等原材料切碎,在水塘內泡上100天

2.取出原材料用力捶洗,使其脫膠

3.取出原料,拌入灰水,浸在木桶中,置鍋蒸煮八個晝夜

4.鍋中取出原料,放入清水內漂洗,再放入鍋中蒸煮,反覆十餘次

5.將煮爛的原料放入缸中,搗成泥狀,再用水調配

6.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撈出需要的紙漿,形成紙頁,再擠出水分

7.焙乾紙張,紙張乾透後,揭起來就一張可用的紙了

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蔡倫也由於發明了造紙術名聲大振,造紙術一經發明便受到了漢和帝的大力推廣。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人們只能在竹簡上寫字,這種東西極其笨重,如果要寫一篇足夠長的文章,需要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堆疊特別沉重,不適合攜帶。

在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榮登第七位,對於人類歷史來說,造紙術最大的貢獻就在於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文化傳播對於歷史發展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鼠疫EEE


歷史發展來看因「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筒;其用縑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來看在那個時代對輕便的記載工具已經有一定的需求。

在西漢造紙方面已經有一些發展,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當時已經擁有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1]

(由於出土的類紙文物,學術界中也有爭議造紙術是自西漢起還是東漢蔡倫起,此處設定蔡倫造紙)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係。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後,紙張便以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後又傳佈到世界各地。 」

(可以看下紙的偏旁,當初的紙和現在定義的不同,在成本低廉的造紙術發明前,這基本由絹絲類物品製成)


錢自湧


據記載,造紙術首次出現在漢代。勞動人民養蠶繅絲,剩下的質量欠缺的參見便用漂絮法取出絲綿。

隨著漂絮次數增多,殘留的的絲絮形成一層纖維薄片,這層纖維薄片叫做方絮,晾乾之後就成了最初的紙張。

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據後漢書記載,造紙術由蔡倫首創,但實際上,早在蔡倫之前便有了紙張,所以說蔡倫是造紙術的改良者,而並非發明者。


蔡倫改良造紙術

原料:桑麻樹皮、破布、漁網、樹皮。

工序:

  • 將原料進行粉碎切割,搗碎放入池中。
  • 在池中洗滌浸泡原料,其餘雜質腐爛,只留下纖維後再將其打撈。
  • 漚浸於石灰水之,並且持續攪拌,直到原料成為纖維狀漿狀物,而後進行蒸煮。
  • 再次攪拌,然後進行打漿,使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
  • 然後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溼紙。
  • 晾曬過後,便可揭紙。

優勢

成本降低:在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前,紙張為絹絲織成的縑帛,造價高昂。

蔡倫改進之後的造紙術之後,原料採用桑麻破布漁網等價格低廉且常見的材料,原料的低廉使得紙張可以進行大量的製造,且在大量製造紙張的同時還能保證較低的成本。

紙張質量:在成本降低的同時又保證了紙張質量的提高,蔡侯紙易於保存,且紙張細膩。

歷史意義:歷史上,紙張自發明到蔡倫改進這之間很長一段歲月中,都是上層社會是作為一種奢侈品而存在的。高昂的成本決定了對社會的影響力,而蔡倫改進之後的造紙術控制了成本,並且易於操作,一時間使它進入社會的各個階層,隨著絲綢之路大漠中的駝鈴,對整個時代包括西方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蟬鳴七月


我是文子心語,回答這個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發明造紙的國家。紙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的發展和傳播起了很大作用,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科學文化的一項重大的貢獻。

提到造紙,總會想到蔡倫,殊不知,蔡倫只是造紙的改進者之一。另有改良者是東漢的佐伯。

在蔡倫之前,己經有紙和紙書了。

a、蔡倫不是紙的發明者,只是造紙的改進者。

紙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誰發明的?過去一般人都根據南北朝范曄的《後漢書》中的一段記載,認為造紙是東漢宦官蔡倫於公元105年發明的。

但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蔡倫只是造紙的改進者。如北宋的陳槱在《負暄野錄》中說:蓋紙,舊亦有之,特蔡倫善造爾,非創也”。

b、在新疆、陝西、甘肅的出土文物中發位最早的紙為公元前二世紀。

上個世紀。在新疆、陝西、甘肅先後四次出土了西漢時期的古紙,為研究我國造紙發展史,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早在193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羅布淖爾的漢代烽燧遺址中,發現了一片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749年)的麻紙。

1957年在陝西西安灞橋一座西漢墓葬裡發現了一疊麻紙,經揭剝分成了八十多片。因出土於灞橋,故稱“灞橋紙”,其年代為公元前二世紀。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植物纖維植物。

1972年至1976年甘肅居延地區額濟納河漢代烽塞遺址出土了兩片麻紙,其中一片含麻金、線頭和破布片。其年代分別為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哀帝建平(公元前6~3年)以前。

1978年底,在陝西扶鳳縣一處西漢窯藏中,又發現,發現了三片麻紙相當結實,有一定的光澤和耐折性,是西漢宣帝時期製造的。

c、另外,古代文獻中也有不少地方提到,在蔡倫之前已經有紙和紙書了。

如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記載說,東漢光武帝劉秀從長安遷都洛陽(公元25年),載素、簡、紙經二千車。這裡明確地把紙書同素(縑帛)、簡(竹簡)書區別開。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記載蔡倫發明紙的《後漢書》裡,也有兩處提到蔡倫向朝廷獻紙前就已經有紙和紙書了。

根據考古發現的西漢紙實物和古代文獻記載,足以證明造紙術是我國勞動人民在西漢時期發明的,並且到了西漢末東漢初,已開始用紙書了。

我國最早的造紙法是模仿漂絮法而產生的。

我們現在所說的紙一般是指植物纖維(麻、木材、竹、草等)做原料製成的。而我國最早的造紙法是模仿漂絮法而產生的。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殖蠶繅絲的國家。古代制絲綿,先把蠶繭煮了,然後放在席子上,浸在水中,反覆捶打,將蠶衣搗碎,蠶絲散開成為絲綿。這叫做漂絮。

漂絮是為了制絲綿,但是每次漂絮之後,總有一些殘絮留在席子上,曬乾之後成為薄薄的絲棉片。人們受到啟發,有意用絲絮按照漂絮的方法制成絲棉紙。

絲棉紙原料來源少,價錢貴,質量不理想,不可能大量生產。經過人們不斷的摸索、實踐,終於創造了用麻纖維做原料造紙的新工藝。為製紙的發展開闢了廣闊,道路不從這裡不難看出,我國首先發明造紙不是偶然的,是和我國最早養蠶繅絲分不開。

宦官蔡倫在原料上改造,製造出一批良紙,促進了造紙業的發展。

當然,西漢早期的植物比較粗糙,質量不太理想,不便於書寫,不能完全代替簡帛的書寫地位。

隨著造紙技術的不斷改進,到了東漢和帝時,宦官蔡倫利用擔任尚方令官職的機會,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做原料,監製出一批良紙,獻給朝廷,受到讚揚,得到推廣,促進了造紙業的發展。蔡倫在獻紙後九年(公元116年),後人把蔡倫製造的紙稱為“蔡侯紙”。蔡倫在我國造紙發展歷史上的作用和貢獻,是不能抹殺的。

東漢後期的佐伯,造出了細勻而有光澤的高級書寫紙。

東漢後期造紙業加速了發展,紙得質量不斷提高。東漢末年有一位叫佐伯的造紙能手,造出了細勻而有光澤的高級書寫紙。1974年,甘肅武威旱灘坡一座東漢晚期墓葬出土的若干麻紙;質量細薄,柔軟平滑,纖維交織緊密。紙上留有文字墨跡,筆畫粗壯。這些紙是用來襯裱一具製作的相當粗拙的牛車模型,看來它不一定是當時最好的紙。

兩晉、南北朝時,我國造紙業獲得較大的發展。造紙原料,除麻之外,還用稻草、麥稈、藤皮、楮樹皮等,紙的質量更高,產量增加。晉朝時期,紙張為人們普遍使用,代替了簡帛的地位,成為社會上主要的書寫材料。

隋以後,造紙業日趨發達,造紙規模擴大,紙的品種增多,加工技術提高,用途更加廣泛。

元以後,我國造紙業處於發展處於緩慢發展時期。直到1891年,上海興辦“倫章造紙局”引進外國的機器造紙技術,我國造紙開始由手工製作轉入機器製作的階段。

我國的發明的造紙法,在魏晉時期首先傳到朝鮮(公元610年),又從朝鮮傳到日本,唐玄宗天寶10年(公元751年)向西傳到了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又由歐洲傳到和北美洲以,逐漸傳遍全世界。


文子心語


1.將黃麻稻草竹子等原材料切碎,在水塘內泡上100天

2.取出原材料用力捶洗,使其脫膠

3.取出原料,拌入灰水,浸在木桶中,置鍋蒸煮八個晝夜

4.鍋中取出原料,放入清水內漂洗,再放入鍋中蒸煮,反覆十餘次

5.將煮爛的原料放入缸中,搗成泥狀,再用水調配

6.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撈出需要的紙漿,形成紙頁,再擠出水分

7.焙乾紙張,紙張乾透後,揭起來就一張可用的紙了


每日的那些事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溼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溼紙曬乾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歷史上對於蔡倫的造紙術記錄只有短短的二十字,只說他“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但是其中的工藝卻非常的繁雜,蔡倫對於造紙術的貢獻就是通過對工藝進行改進、統一,從而使得造紙的過程變的簡便,蔡倫以其發明,成為改變世界面貌,特別是改變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國第一位偉大發明家。


御前帶刀侍衛


大家好,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是油、鹽、醬、醋?別逗了,說正經事兒吧!

在我國古代有四大發明,他們分別是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活字印刷術。今天在這裡咱們瞭解一下造紙術,說一說蔡倫和造紙術有什麼不解淵源!

當今時代,科技已經今非昔比。我們在生活中所看的書或者用於書寫材料的紙已經非常的普遍並且種類也是鱗次櫛比,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運用電子產品觀看電子書或者通過手機、電腦等編輯錄入文字信息等。比方說我現在就在用手機來回答這個問題!

但是在古代人們的生活水平低下,在沒有紙以前人們的書寫方式是極其艱苦的。在最開始沒有漢字以前,人類通常都是結繩記事。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出現了文字。這時候的人們通常都是在龜殼、石頭、樹皮、樹葉上鐫刻文字,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說的甲骨文。在商代時期甲骨文尤為盛行,而在西周時期也多有在青銅器上鐫刻文字用於記事。到了東周時期,文字的書寫材料則多用在竹簡或錦帛上。

紙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其實在西漢初期就已經有紙出現了。只不過那時候的紙是早期的紙,不適合在生活中應用,所以也就沒有流傳開來。只到東漢年間,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這時候紙才在人們的生活中廣泛流傳開來。那麼蔡倫造紙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呢,這種造紙術有什麼好處呢?

蔡倫是東漢時期桂陽郡人。開始的時候蔡倫也不是什麼名人,也沒有什麼家庭背景。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中,農村嘛!從小沒事就跟父母下地幹些農活。在那時候皇帝經常會從各地選些幼童到宮裡做太監!蔡倫很榮幸的就撈到了這份工作。公元76年蔡倫來到了宮裡,由於剛來嘛,又沒有什麼背景!於是他很正常的就做了小黃門,小黃門在當時是太監裡職位最低的一個級別。雖然蔡倫讀書不多,但是相當聰明伶俐。很快他就升到了黃門侍郎的職位。隨後他幹了幾件“像樣”的事,使他在這個不被看起的職位上一路平步青雲。由於竇太后無子,便誣陷漢章帝的妃子宋貴人“挾邪媚道”。蔡倫則通過竇太后的旨意對其徹查並通令宋貴人自殺。竇太后又通過匿名信誣陷章帝的妃子梁貴人,搶奪了梁貴人的孩子劉肇認做養子並立為太子。後來章帝死了,十歲的劉肇做了皇帝,由竇太后聽政。蔡倫幫著竇太后幹了怎麼些事兒,因此對於竇太后來說屬於有功之人,蔡倫也因此被提拔為中常侍。

其實在當時蔡倫造紙並不是想要自己揚名立萬,更沒想過為國家和社會做多大貢獻。公元102年漢和帝立鄧綏做了皇后,而這個皇后平時沒事幹就愛寫個字、畫個畫。當時不是沒有紙嘛,你就算寫字也不方便嘛!這時候蔡倫心甘情願的兼任了尚方令一職。這個職務是幹嘛的?這個職務是主管宮廷御用器物和宮內手工作坊的。他想幹嘛?當然是為了投其所好,利用職務之便給鄧綏皇后鼓搗造紙了。

還真別說,當然誰都沒想過能搗鼓成的事兒竟然讓他給搗鼓成了。當時他是這麼搗鼓的!他總結了一下西漢時期的造紙經驗,然後順著這條老路子利用樹皮、破布、麻袋、麻頭等這些破爛兒東西攪合攪合,通過各種工序就把這紙給造出來了。不過這紙的質量估計連現在的燒紙錢都不如,但是在當然已經是高質量的紙品了。

紙造出來以後,蔡倫一看這造紙相當容易,這玩意兒要光巴結皇后也太大材小用了。於是公元105年,蔡倫就把造紙這檔子事兒上報給了當時的漢和帝。對漢和帝意思說:“我把紙給造出來了,以後不用再砍竹子了!”漢和帝看後,當時也特別興奮。馬上將這項技術推廣起來,蔡倫也因此得到了封賞。最重要的是他將在歷史上成為一個名揚四海的人物。

當我們在用到紙的時候,最起碼我們應該想到曾經有個人為了造紙煞費苦心。不管他出於一種什麼樣的目的,也不管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乾沒幹過多少不光彩的事,但他確實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這個人叫蔡倫!


馨晨復語


蔡倫擔任尚方令官職期間,在休息的日子裡,從不同賓客往來,常常是走出宮廷,來到民間,廣泛收集民間的造紙經驗。經過長期的觀察和鑽研,在總結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他總結出一套製造植物纖維紙的方法。

蔡倫創造性地使用樹皮、麻頭、舊布、舊魚網等植物纖維做造紙的原料,並改進了造紙技術。首先,把樹皮、麻頭等廢物用水浸泡,泡透後上火煮,煮爛後再搗碎成漿糊狀,這就是原始的紙漿。然後把紙漿倒在細簾子上,鋪平,漏去水分,晾乾。幹了以後,留在簾子上的一層薄薄的纖維片就成了紙張。公元105年,蔡倫把他製造的第一批優質的紙奏報朝廷並獻給了和帝,受到了和帝的稱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