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秦末,隋末,元末天下崩溃后为什么能快速统一,而不是长期分裂?

心无止境ghyo


自三皇五帝以来,华夏儿女都把自己视为炎黄子孙,有着共同的人文始祖;尤其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便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的国家政策,使华夏民族有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即使斗转星移,历经了无数的改朝换代,不仅没有磨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而且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


我爱生活君


确实王朝末年,引起长时间混乱的的时代有不少,东汉末开始,三国两晋南北朝,混乱延续了300年。唐末混乱,五代混乱,宋也始终未能大一统,那么为啥秦末,隋末,元末没有大的混乱很快就天下承平呢?原因如下:

1.重要原因一:三个朝代末期,都面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混乱局面,但很快就形成了几个大的政治军事集团。秦末形成了项羽、刘邦为主的几大集团。隋末形成了李渊父子、王世充等前朝将军团队掌控大局的集团。元末形成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几大集团。也就是说,虽然混乱,但是在一定范围内是统一的,安定的。

2、重要原因二:少数民族势力没有发展到足以进入中原称雄。秦末,少数民族虽然也入侵,但是还没有到中原来建立政权的意识,只是抢掠。隋末,少数民族主要是突厥,也没有大规模进入内地,更没有在中原建立政权。元末,就是没落的蒙古,正等着被揍呢。

而东汉末三国,晋末,五胡内迁,建立政权,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南北朝对峙。

唐末,辽夏金元以及诸多少数民族,吐蕃,回汻,吐谷浑等,所以,宋的运气不好,始终连幽云十六州都收不回。

3.重要原因三:主政者政治方针正确,以结束战乱为目的。天下也是思定是主流思潮,不像唐末,‘’’有枪就是草头王‘’有很大市场。

4.次要原因:名王,名臣,名将等重要的历史人物也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但这不能算主要原因。






江涛涛历史


谢谢题主,我来回答。

个人觉得,这三个朝代的末期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他们能够一统天下,避免长期分裂的历史必然,开创大一统的强大王朝,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这三个朝代末期,都面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混乱局面。但是,在诸侯混战中,通过长期的残酷战争,在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则下,逐步形成了几个大的政治军事集团。

如秦末形成了项羽、刘邦为主的几大集团。隋末形成了李渊父子、王世充、刘黑闼等几大集团。元末形成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几大集团。

这几大集团在行成的过程中,通过各自的精心治理和各种征战、统治手段,早就完成了对各种小集团的吞并或兼并,在各自内部建立了比较成型的统治,基本都拥有了比较稳定的根据地和固定的兵源、财源,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国家治理机器。都有了比较成型的政治方略和军事思想,加上连年混战,人心思静。从整个天下大势来说,一旦出现更加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就容易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

第二、都出现了一流的谋臣和武将,这是形成霸权、结束战乱的必然前提。

如刘邦集团以张良、萧何、韩信这初汉三杰为代表的各类军事家、政治家。

李渊父子以李靖、李勣、长孙无忌等为代表的各类军事家、政治家。

朱元璋以徐达、李善长、刘基等为代表的各类军事家、政治家。

这些优秀的人才,代表了当时最强的谋略能力和对战争的阅读把控力,并且都具备不世出的治理才干,不仅能协助打天下,更能协助治天下。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是刘邦、李渊父子、朱元璋,都有博大的胸襟、宏大的格局和超然的驾驭能力,得以让天下英才尽收麾下。

如果没有优秀的主帅,再优秀的谋臣也只能徒叹奈何,再优秀的武将也只能成为一介武夫,再优秀的干才也只能成为世俗政客,不可能创建开基鸿业。

综上所述,就是秦末、隋末、元末虽天下大乱,但却能快速统一的根本原因。





陶蜀山翁


借用三国演义的一句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世间万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至于秦末、隋末、元末天下大一统以后,国家分裂能够快速统一的原因,我以为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百姓的需求

每个大一统的朝代之前,都是数百年的战乱割据。百姓生活民不聊生,一句: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也是客观的真实写照。

民族的需要

国家大一统的时期,国家统治者颁布了利于国家生存发展的法律,增加国内各个地区的物质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统治者的希望

每个大一统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做到国家统一,都有其强大和值得学习的的地方,而后来的开国君主能够打下偌大的疆域,都离不开学习前朝的经验教训,也都想当千古一帝,名留青史。

所以,综其原因,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应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八零后爱做梦


其实你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知道,中国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大部分时间都是基本统一的,这是因为什么?因为要造成高度分裂的条件比基本统一的条件更加苛刻。要高度分裂,必须同时拥有多个实力强大的武装割据势力,这是统治者坚决不允许的。

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各地农民纷纷响应,但是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势力强大的地方势力。后来项羽刘邦各自渐渐坐大,这才出现楚汉相争的局面,一但一方打败另一方,自然就统一了。

隋末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有三只起义军分别是翟让和李密的瓦岗军、窦建德的河北义军还有一只江淮义军,但有实力的只有瓦岗军和河北义军。地方武装虽然多,有实力的却只有太原的李渊。

我们都知道,自古农民起义成功的例子只有两次,一次是项羽刘邦,另一次此时还没发生,是元末的朱元璋。农民起义一般都很难成功,归根结底因为内部领导人关系复杂,很难形成统一的方针,往往容易产生内讧,各自为政,而太原的李渊不同,他有完善的官僚等级制度,人人都清楚自己应该效忠于谁,所以李渊能够逐个收服各方势力,实现统一。

元末有三个主要势力,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张士诚势力最小,不足与其他两人任何一个相抗衡。所以只要朱元璋和陈友谅一人获胜,就可以很快实现统一。


秦曰汉云


先秦时候,整个中原四分五裂,当秦国统一天下时候,各国贵族遗老想方设法要恢复分封制。在项羽灭秦后,确实是恢复了分封,除了让六国贵族回到封地,还将手下的功臣也一一分封,包括刘邦被分到了西川。

这也正是分封的弊端,让一个具有潜在能力的对手,拥有了领地,拥有军队,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后来刘邦夺取天下后,也是迫不得已要采取分封一些领地给功臣,不过在汉初诛杀功臣后,特别是韩信从齐王变成楚王,再改封侯爵,都可以看出汉朝中央对分封的忌惮,直到后来的七国之乱平定,汉朝也还没有真正解决分封的问题。

但说回来,楚汉争霸维持了五年,就归于大汉,让天下重新归一,刘邦最后说出非刘姓者不封王,同时逐一诛杀在外掌兵的封地功臣,也算是维持了中央集权,在短期内让政治稳定的措施。

在隋末年间,各地军阀混战,虽然夹杂着一些农民义军,但是最有影响力的也不过是王世充,窦建德,李渊几人,而且这几人的地盘相当接近,决定了他们要继续扩张的话,在地缘政治上,必定要先兼并他们的邻居,才能争取到生存的空间。这样的军阀混战注定了 不会持久,即使最后的赢家不是李唐,即使还是王世充获胜,那他也必定是统一中国的唯一势力。而且当时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不仅仅是各个势力高层都理解到如若不能成为统一天下的那个,那自己必将是被灭亡的一个。就算是在社会底层民众中,也是极其渴望统一的社会,当时原本各路的农民义军,也不断归附于各大势力,也是体现了这一点。

元末的农民起义基本集中在南方,蒙古兵在南方的军事上属于弱势。于是朱元璋等几个势力简直就是野蛮发展,直到各自的生存空间被相互挤占摩擦,进而相互兼并,剩者为王,这时候的蒙古人却失去了先机,不仅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在社会治理上,因为汉族人口的壮大,原本的四等制度已经开始失效,元朝已经在社会认同上失去了合法性,军事上也不再拥有骑兵优势,这时候天下不是朱元璋还能有谁。

这三次的分久必合,既有社会民众对和平的渴望,但也体现了高层政治势力对汉文化范围大一统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而从每次分裂时候各大势力的地缘政治上,他们的战略生存空间迫使各自必须先行相互兼并,既然最大的敌对势力被自己兼并了,那么天下还能有什么人能挡住自己呢,统一天下就变成了 顺势而为。这比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发展相距甚远,各大势力成长时候战略空间已经相当大了,各自难以兼并,只能相互掣肘,继续分裂的现状。

所以统一的天下,既是必然,也是偶然。


铁乌龙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末各路反秦势力割据,为刘邦完成丰功伟绩,南北朝终归隋大一统,老朱消灭各起义军最终赶走元统治者实现统一。不仅仅是所述几个朝代,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其他很多朝代也是如此,宋辽金战乱,后来元朝出现统一了全国;清终结了明末中央正规军以及各种农民起义军分裂格局,都是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天下分久必合”就是一个定律,怎么说呢,关键在于民心,长时间的战乱,民不聊生,老百姓肯定是希望过上安慰日子,谁没事整天喊打喊杀,即使元末没有老朱,还有老葛,最终都会顺应历史的规律完成大一统,可能时间久些,结局都是一样的。



南国惊涛


国家由乱而治、由分裂而到统一,首要解决的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问题。在乱世当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依存的基础是“义”,个人的理想被无限放大,很难形成“忠”,无论对某一个人忠,或者对某一君主忠,个人首先想到的是个人如何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个利益包含了物质利益,也包含了精神追求。这三个王朝之所以能快速统一,主要原因在于前一个统一王朝,已经逐步培养起了人心的凝聚力。

大汉

汉之前是秦,秦帝国统一六国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主要原因就是东周以后,中央政府早已经没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到战国以后,上至各国的贵族到普通百姓,他们心里只有对自己小国家君主的忠心。即便秦统一六车以后,各国的遗老遗少还在想方设法反秦复国。所以,秦统一六国后,立即进行了文化的统一,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其目的就是统一思想。而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遭到了各国所谓贵族疯狂反扑。这种反扑再一次统一了认识,就是“反秦”!在大家共同反秦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了对汉的忠诚度。汉王朝在建立,一方面通过制度来凝聚向心力,培养对帝国的忠诚度。对于那些还可能存有反叛能力的力量进行了灭杀。所以说,汉王朝能快速统一,是建立在一个强大的统一的秦帝国基础上!

大唐

唐王朝的快速统一当然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隋王朝的基础之上。魏晋以后,天下迅速大乱,特别是经历了五胡十六国,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使汉王朝建立起的精神体系彻底崩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逐渐向汉文化体系靠拢,起到了逐渐凝聚人心的作用。西魏之后的后周,虽经历了朝代的更迭,但社会相对稳定,这说明人的思想基本具有了凝聚力,但仍没有消除个人为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无限放大。隋代周之后,虽大刀阔斧得进行改革,从政治制度上凝聚人心,培养人的忠诚度,但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击原始的贵族阶级,为新的社会阶层提供较为顺畅的上升通道。所以,造成了原有贵族的反扑,新社会力量的反叛,而这些反叛力量虽然表面上都打着反隋的旗号,但都有各自的政治诉求,没有形成凝聚力。唐王朝在建立过程中,对原有贵族实行了彻底打击,完善了隋王朝的政治制度,为社会新阶层提供上升通道。所以,统一并没有持久。

大明

大元是在建立的灭金灭宋的基础上。宋王朝虽然是一个军事疲软的朝代,但文化实力还是比较强大的。文化实力强大,意味着国家认同感强,对君主的忠诚度也比较高,虽然也出现了一批卖主求荣者,但还有大批忠心耿耿的追随着,涯山海战的结果就是最好的例证。元王朝虽也建国近百年,但实行的政策,造成了民族隔阂是无法消弭的。所以明王朝在推翻元的过程中,很容易勾起中原人民的民族认同感,也就容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虽然在此过程中,也经历了同时反元力量的互相攻击,但这主要看谁更有政治智慧和军事能力。所以明王朝建立后,大杀功臣,起初就是对这些有军实能力和实力的将领的忠诚度的不信任。

所以,竹书木简认为:这三个朝代之所以能快速统一,是前一个统一王朝已经在人心中种下了忠诚的种子,以忠诚为荣,而不仅是为个人抱负的小义!


竹书木简


秦始皇建立大秦王朝,结束了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的分裂局面(夏商周名义上是王朝,实际上各个部落也都是自辖自治,只承认大王朝的宗主国名分,奉朝纳贡)。秦王朝的建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算一算,多少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这么多年的锤炼萃取,才凝聚了一个精华的王朝存在,被一个叫赵高的人给弄坏了,天下又乱了。有乱就有治,项羽来了,他又分封,走历史的回头路,所以他被淘汰出局了。刘邦上位,郦食其也给他出主意分封,结果被张良借箸代筹敲打明白,又在娄敬的建议下定都长安,修养生息,与民休息,才有了两汉四百年江山。这是因为刘邦审时度势,顺应了历史潮流。

三国归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北方十六国轮流上阵,南方也四朝更迭,到隋文帝公元589年灭南陈,又乱了近三百年。隋朝兴起快,灭亡也快。秦亡亡于主暗臣奸,隋亡亡于好高鹜远。虽说是十八路诸侯反隋,真正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还是出身关陇集团的李氏家族。经历了大动荡的人民渴望太平,反对分裂,所以当李唐王朝扫平割据后,快速投入到恢复生产发展中而不是穷兵黩武走隋王朝老路,所以天下迅速安定下来。

元末天下大乱,是因为异族残暴统治登峰造极,人民无法忍受,拼死一博。朱元璋平定江南后,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驱逐鞑虏,恢复汉家山河”这句口号喊出了汉民族尽百年的怨气。元王朝大势已去,远遁漠北。朱元璋建立了最后一个汉民族政权。大动荡后,恢复生产是最英明的决策,更何况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出身,更能有体会,所以他的政策是对人口最多的农民最有利的。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天下太平。所以唐太宗说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引导好最重要的社会洪流,是每个成功王朝和成功帝王的必修课!


人生不过一轮明月


中国历史上分裂的时代都是本身自己的制度造成的。大都是地方有军事实体的存在,国家分裂后自然就依靠本身的实力雄霸一方。

东周的分裂来源于春秋战国,表面上是大周,实际上已经是处于分裂状态,这个原因的产生就是本身的制度造成的,也就是诸侯制度,各诸侯国有军事实体。这就是一个例子。

唐朝末年的分裂也是本身制度的原因,唐朝在各地设的节度使,到唐末实力很大,也是一个军事实体。中央发生乱局,他们也就各霸一方。

至于,秦,隋,元他们的灭亡没有造成以后的分裂,就是因为他们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没有军事实体,也没有什么诸侯国,所以这是没有造成分裂的原因。

战国,西汉,西晋时期发生的诸侯叛乱是因为诸侯国存在军事实体。

唐末五代十国,东汉末年的三国争霸,都是因为地方存在军事实体。

秦,隋,元,显然不存在这些问题,所以没有造成国家负担分裂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