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陽明心學是怎麼解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

小慶說歷史文化


格物致知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現代漢語詞典》2012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格物致知”包含“實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內涵遠比“實事求是”豐富。現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是在關於“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謂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與知識─而現代流行觀點的“知”只是指知識,這種觀念變異可能是由於現今社會流行唯物論觀點所產生的影響。 格物致知是一個表因果關係的詞組,格物是因,致知是果。格物的意思就是割除物慾,致知意思就是通達明瞭宇宙萬法的終極真相。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物慾割除的越徹底越乾淨,就越容易獲得通達宇宙萬法的真是智慧,就越容易明瞭宇宙萬法的終極真相。

問題根源

儒家思想一直都是隨著時代思潮而遷變演化。孔子雖是儒家的開創者,但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乃是繼承了春秋以前中國文明的民本思想傳統。孔子一生的思想著述,主要在關心現世的政治與道德,並未在心性修為問題上多所關注,正如《論語·公冶長》記載了子貢對於孔子學問的感想:“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然而孔子當時的時代,早已有學者論述天道心性;例如孔子訪周所拜見的老子,就在《老子》一書講述“道”之玄理,還有《關尹子》一書也是當時的道家著作。即使是《管子》一書,也有〈心術〉〈內業〉等篇論述心性修為。可知此種後來形成道家傳統的心性修為傳統,決非是起於老子,正如儒家的民本思想傳統並非起於孔子;否則,需要心性修為才能成就的中醫傳統,就不可能發生於老子之前。所以孔子逝後的儒家學者們,為了弭補孔子學說的不足之處,遂企圖要吸納融合當時道家與陰陽家的心性修為與自然哲學的傳統。《子思子》之“五行觀”與《公孫尼子》之“養氣說”,就是戰國初期儒家學者的此類努力成果。戰國初期的子思,作《中庸》,首先以孔子的“中庸”思想為基礎,而建構了儒家的心性理論。然而先秦時期典籍從未出現“格物致知”的相關詞彙,所以“格物致知”應該不是先秦儒學思想,而是漢朝學者融貫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觀念產物。而因為涉及了道家思想,所以也就造成後世儒者理解上的困難,也就形成了千餘年來的觀點爭議。

“格物致知”之所以難於解釋,而使儒學界爭論達千餘年。首先難處是因為“格物致知”乃是《大學》八目的基礎功夫,更是“誠意正心”的修持基礎,也就涉及了心性修為的根本基礎,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通於先秦道家之學。宋儒理學興起後,儒家學者往往貶斥道家與佛家,因而也就愈加難以理解其原始意涵。在儒學歷史上宋儒為排佛道兩家,程頤自創“理”以取代“道”(孔子論道而未論理),而朱熹更是無視《史記》記載而硬要認為“孔子訪周所拜見的老子,並非道家老子,而是另有其人”。其次難處是因為“格物致知”的字義訓詁難以適當,以致於不能適切解釋字義;這也是因為缺乏相關《大學》作者意旨的文獻,可供證明“格物致知”的正確意義。遂使以後諸儒各家解釋,往往各自隨意發明而強行解釋,遂造成至今儒學思想上的千古疑案。


翁子涵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革除物慾

迴歸本心

自淨其意

見性明心~


順其自然杜科斌


一般人達不到,哲學家難做到,意義都懂,明白的無可奉告!心學明悟者不會解答這種問題!謝謝


路芊尋


陽剛而陰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