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父母把正常孩子送去精神病院

父母把正常孩子送去精神病院

電影《飛越瘋人院》裡的護士長(1975)

網友求助:

李雪老師你好,我的父母想把我送進醫院,說我有精神類疾病。可我知道我沒有,前幾天我媽把我硬拉進醫院住院,做了一系列檢查,都很正常。可她非讓醫生開藥打針,後來我堅決不去,她沒辦法只好辦理了出院。

然後在親戚的慫恿下,要帶我去下一個醫院看病,並且一定要住院。

她每天都說要整死我,我聽到感覺後背發涼,很想離開她,可是每次有機會走時又下不去勇氣。我和她們有很深的誤解。

-

李雪的回答:

你媽媽應該是暫時還不知道楊永信這樣的存在。她執著於要弄死你,早晚會找到楊永信之類的機構,一些精神病院也是沒有底線,給錢就拘禁你。要想清楚,到底想不想活下去,遠方是未知,家裡是必死。

想把孩子送進精神病院的父母,非常多,為什麼呢,因為父母是精神病患者,他們通過折磨孩子把孩子整瘋給自己續命。

他們的孩子是否真的有精神病?有可能,也可能是人格障礙,有這樣的父母,你讓孩子人格健康是不可能的。無論如何,要想康復,必須遠離可怕的父母。

01
精神分裂症,不是某一個人的,而是整個家族的。

講一個精神分裂症案例:家裡最小的孩子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犯病時會瘋狂辱罵毆打奶奶,認為奶奶迫害自己,事實上奶奶並沒有直接傷害過他。

奶奶是家裡的“大母神”,絕對權威,用自我犧牲操控所有人,大人們都敢怒不敢言。在攻擊性被集體閹割的家族裡,這孩子揹負了全家的攻擊性,瘋了。

-

在《自殺論》一書中有統計:無論是歐洲不同國家,還是同一個國家的不同省,新教信徒自殺率遠高於天主教信徒,差距最大可達5倍,因為

嚴厲的新教比天主教“道德純淨度”要求更高。

同理,有一個“道德聖人”掌權的家族,精神力量最弱的那個會被親人們集體投射惡和弱的一面,而成為精神分裂。聖人不死,自殺不止。

父母把正常孩子送去精神病院

精神分裂症不是某一個人的,而是整個家族的。可以拿動力型團體來做比較,各個團體成員會承接團體中不同的動力,扮演不同的角色。

家族中的每個人,在擁有真自我之前,都會去扮演家族動力中的某個角色。精神分裂症的角色,會由心理能量最弱的那個人去承接,其他人的病態經由照顧或者排斥這個病人而得以舒緩,所以家族中其他人潛意識裡並不希望病人正常起來,他們會聯合起來把病態投射給這個病人,確保他角色不變。

比如,有精神分裂症的孩子跟治療師建立了好的關係,逐漸好轉的時候,父母會突然要求換治療師。

再比如,文章開頭求助的這位朋友的父母“在親戚的慫恿下,要帶我去下一個醫院看病,並且一定要住院。”

若病人真的自我成長,變正常了,家族中其他人中,心理能量最弱的那個,會繼續承接精神分裂的角色。

其他心理疾病同理。(這也正是為什麼“春節前後是‘抑鬱高發期”的原因之一,因為春節期間往往會有“家族團聚”。)

網友 @愛曬太陽的滷蛋 說:這就是斷家族業力。有時候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孩子病好了,家長就不對勁了。孩子病了,家長就正常了。感覺這個“鬼”必須有個人附著啊。

-

認清,承認,並斷開家族動力,哀悼家族動力角色的喪失,是心靈成長的必經之路。成長,是“弒父弒母”的過程,是對原生家庭的哀悼。

02
一個被父母長期精神虐待導致精神分裂的人,最好能夠遠離父母,得到專業治療。

精神分裂症,是心理疾病,童年尤其是嬰幼兒時期創傷經歷導致。或許發病誘因是成年後遭受某一次打擊,但那只是誘因,根源還在於底層人格問題。

一個人如果童年被好好對待,那麼他是不會因為遭受情感事業挫折而變成精神分裂症的。

精神分裂症是整個家族的問題,經由精神最弱小的那個人而表達。患者的父母,可能外表看上去是正常人,事實上他們內在精神分裂的部分,被投射到孩子身上了,孩子替父母瘋了,父母就可以繼續扮演正常人。

所以一個人被父母長期精神虐待導致精神分裂,如果能夠遠離父母,得到專業治療,是最好的。

父母把正常孩子送去精神病院

一些常見的論調,他們(甚至是諮詢師)會說類似這樣的觀點:“父母若對孩子沒有愛,那孩子是不可能長大的。很多時候真相是,父母自身有問題,所以沒法正常表達愛,而孩子和其他美好的父母比,就覺得自己的父母沒有愛。”

我見過很多“病人”,他們在受苦,同時他們身上也有深沉和頑強的愛。正是因為他們敢於正視自己家族中“非愛”的行為,不再掩飾,不再把傷害說成是“表達方式有問題的愛”。

我無法想象,一個諮詢師面對極度痛苦的來訪者,腦子裡想的是:你痛苦是因為你身上找不到一個愛字,你只有怨恨和沮喪。

若一個人自己童年和父母關係非常扭曲痛苦,長大後卻合理化父母的所作所為,努力孝順父母,那麼他必然會虐待孩子和配偶,把陰暗痛苦向下傳遞。

人只有直面自己內心的仇恨和壓抑,正視父母童年給自己帶來的傷害,才可能真正成長,並且把愛傳遞給下一代,斬斷家族悲劇輪迴的鏈條。否認傷害,就是傳遞罪惡。*附:《承認不愛,才有機會理解愛》《難以承認的事實:父母沒有愛過自己》

03
生本能

當嬰兒頻繁夜哭,除生理問題外,是感受不到和媽媽的鏈接,因為媽媽狀態焦慮,人在心不定。至此有兩條路:一是,睡眠訓練讓嬰兒對得到撫慰感到絕望,只好自主入睡,這樣遭遇的孩子今後做父母必然同樣焦慮輪迴。二是,媽媽定下心陪著孩子,這會把自身創傷激發出來,過程很痛苦,跟這些痛苦在一起,療愈自己,終止家族痛苦輪迴。

前30年我多半時間想自殺,完美承接家族死本能,活力在我家是恥辱:你媽媽活得那麼痛苦,你居然好意思開心?你媽媽那麼絕望,你居然敢對愛升起希翼?即便現在,我偶爾也會再進入死亡劇情,只是能夠靠著覺察出來。

活著都不容易,儘量對自己好一些,呵護生的力量。

生本能,體現在原始慾望的伸展,對連接的渴望,對物質的渴望,對審美的渴望。

死本能,體現在劇情,死本能強又沒有自我覺知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是:你應該怎樣,你不行的,我這是為你好。潛意識目的是把自己的死亡氣息傳染給別人,見不得別人有生機。

人生是一場生死本能的較量,我的家族業力死本能很強,很多人也是這樣。

界限就是善,善意味著不把死本能傳遞給別人,善意味著自我負責的勇氣和決心。

比如,當大人為大人的事負責,孩子會感受到被父母保護。不要把婚姻不幸、財務艱辛、家族糾紛傾述給孩子。電影《美麗人生》中的爸爸,在自己即將喪命的艱險情形下依然努力保護孩子彩色的童年,反觀無數家庭,時不時給孩子製造危機感、匱乏感、羞恥感,讓孩子隨時感受社會壓力和生存不易,喪失童年的純真快樂。*附《父母宣言》

我看著我妹妹和侄女在我家得到自由後,從沉默寡言變得開懷大笑,生本能爆棚,我知道自己達不到這樣的境界,所以就給她們百分百的自由,鼓勵她做自己,呵護她們的生本能。同時,我也通過自己的書和課程,鼓勵每個人聆聽內心的聲音,解脫劇情束縛,綻放生的力量。

死本能強,不可恥,至今我身上死本能也依然很強。我能做的是,努力讓家族死本能在我這裡終結輪迴。

同時不斷鏈接自己生的力量。想要體驗的,投入去體驗,呵護每一次怦然心動,呵護每一分生的力量。

父母把正常孩子送去精神病院

父母把正常孩子送去精神病院

作者 | 李雪

心理學學者,從事心理學研究近十年,創辦「初心心理」;暢銷書作家,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噹噹網與亞馬遜正在熱銷。

新浪微博 @李雪愛與自由

插圖 | 摘自互聯網

父母把正常孩子送去精神病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