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钟南山十几年前的建议,咱为什么还没做到?“亲密”可能毁掉健康

早在十多年前钟南山院士就呼吁过,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钟南山十几年前的建议,咱为什么还没做到?“亲密”可能毁掉健康

“文明餐桌·公筷公勺”行动将在全国展开


你有过类似的尴尬经历吗?

孩子的姑妈咬掉李子皮之后,把李子给孩子吃。我看见的时候,孩子已经快吃完一个了,而姑妈正在啃第二个李子皮……

带孩子一起吃酒席,当我从包里拿出孩子专用的餐盒、筷子、勺子时,席上好几个人笑着说:“你这也太夸张了吧,犯不着这么防护,反而锻炼不了孩子的免疫力了。”

一家人旅游,婆婆喝完水之后把水瓶递给我老公喝,老公说:“不用了妈,我喝自己的。”婆婆不高兴了:“咋了?嫌妈脏啊?”老公默默喝了妈妈的水。我在旁边都觉得好尴尬……

朋友用自己的筷子给我和我的孩子夹菜,后来我悄悄地把孩子的菜都夹走了……

闺蜜先在嘴里把食物嚼碎,然后吐出来给女儿吃,说这样孩子好消化。我在想这都0202年了,怎么还有这种事情……


上面类似的尴尬你经历过吗?啥感觉? (单选)
0人
0%
经历过,但我很刚,绝不妥协
0人
0%
经历过,也很尴尬
0人
0%
经历过,但我觉得无所谓,中国人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button>投票/<button>


为什么“一双公筷”就这么难做到?


某报纸曾在官网上做过一次调查:一家人吃饭到底要不要用公筷?超过7成的市民家里基本不使用公筷或公勺。主要原因有这样两个:

  1. 中国人历来的饮食习惯,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这是一种亲情的体现,提出用公筷,会伤害家人的感情,说不出口。
  2. 根本没有那个必要,实在太麻烦了。在家吃饭,舒服就好。

中国人讲究“合”文化,团圆,圆满,都是深入人心的传统观念。吃饭也一样,一群人围坐一桌,亲情友情都很浓郁。如果像西方一样分餐,感觉就大不一样了。感情和气氛好像都变淡了。

有网友说:“你听说过吃火锅用公筷的吗?用公筷还叫吃火锅吗?”

因此,长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市民卫生健康意识的不足、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出真实想法,这几个原因,使得“公筷”实施起来很有难度。


钟南山十几年前的建议,咱为什么还没做到?“亲密”可能毁掉健康

灵魂拷问:吃火锅时怎么用公筷?


既然这么难,钟院士为啥还要建议用“公筷”?


回望历史,病毒与人类相生相伴。尽管人类有了更先进的技术,但每年都会有新的病毒出现。

威廉·麦克尼尔在其著作《瘟疫与人》中,记载了瘟疫对整个人类发展的影响。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病毒像幽灵一样与人类相伴。


钟南山十几年前的建议,咱为什么还没做到?“亲密”可能毁掉健康

开创性讲述瘟疫如何深度塑造人类历史与社会的通识佳作


我们好好想想,我们小时候打过几针疫苗?屈指可数。

但现在的婴幼儿每年要打多少针疫苗?怕是妈妈们稍微不留意,就会忘掉一两种,然后收到社区医院催打疫苗的信息了。

很多孩子打了疫苗,依然会在流感季来临时中招,当然有免疫力的原因,但很多时候是因为:这次又是一种新的病毒,之前的疫苗对它不起作用。

为什么新病毒总能轻易绕开人类的疫苗呢?原因很简单:病毒为了生存,也会不断进化。

我们正在经历的新冠病毒,同样也在短时间里经历了几次进化。一句话:病毒也不傻。


钟南山十几年前的建议,咱为什么还没做到?“亲密”可能毁掉健康

选了一张没那么狰狞的病毒照

既然病毒与人类如影随形,那我们怎么能让自己少受其害呢?分餐制、使用公筷等方式都能减少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那些我们以为的“亲密”,很可能会夺走我们的健康。

这就是钟院士反复呼吁的原因。


难,也要推行。

汉语里有“知难而退”,但也有“迎难而上”!

虽然推行公筷公勺很有难度,但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我们还是要行动。

可喜的是,已经有很多人行动起来了。

广州市文明办、广州日报和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联合发出“使用公筷公勺,推进广州文明餐桌建设”的倡议。紧接着,3月2日,又公布了《广东省餐饮服务业公筷公勺实施指引(试行)》,为餐饮门店践行“公筷公勺制”提供明确操作指引。

上海市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大批餐厅响应支持并付诸行动。

四川成都餐饮同业公会、成都市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文明饮食科学餐饮倡议书》,倡议餐饮经营单位主动给消费者提供公筷、公勺,并做到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

……

“公筷公勺”行动已经开始在全国展开。希望这次,我们不会像“非典”时那样,随着疫情的结束而很快终止了变革。

借用麦克尼尔的话:“人类面对疫病的脆弱是难以改变的,瘟疫与人的故事还将继续。”

但人类在一次次牺牲之后,大多会思考、反省,甚至变革。人类因此才会生生不息。

听钟院士的话,尽该尽的责任。



我是 ,关注我,关注孩子教育和家庭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