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鍾南山十幾年前的建議,咱為什麼還沒做到?“親密”可能毀掉健康

早在十多年前鍾南山院士就呼籲過,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再次強調了這一點。


鍾南山十幾年前的建議,咱為什麼還沒做到?“親密”可能毀掉健康

“文明餐桌·公筷公勺”行動將在全國展開


你有過類似的尷尬經歷嗎?

孩子的姑媽咬掉李子皮之後,把李子給孩子吃。我看見的時候,孩子已經快吃完一個了,而姑媽正在啃第二個李子皮……

帶孩子一起吃酒席,當我從包裡拿出孩子專用的餐盒、筷子、勺子時,席上好幾個人笑著說:“你這也太誇張了吧,犯不著這麼防護,反而鍛鍊不了孩子的免疫力了。”

一家人旅遊,婆婆喝完水之後把水瓶遞給我老公喝,老公說:“不用了媽,我喝自己的。”婆婆不高興了:“咋了?嫌媽髒啊?”老公默默喝了媽媽的水。我在旁邊都覺得好尷尬……

朋友用自己的筷子給我和我的孩子夾菜,後來我悄悄地把孩子的菜都夾走了……

閨蜜先在嘴裡把食物嚼碎,然後吐出來給女兒吃,說這樣孩子好消化。我在想這都0202年了,怎麼還有這種事情……


上面類似的尷尬你經歷過嗎?啥感覺? (單選)
0人
0%
經歷過,但我很剛,絕不妥協
0人
0%
經歷過,也很尷尬
0人
0%
經歷過,但我覺得無所謂,中國人這麼多年都是這麼過來的
<button>投票/<button>


為什麼“一雙公筷”就這麼難做到?


某報紙曾在官網上做過一次調查:一家人吃飯到底要不要用公筷?超過7成的市民家裡基本不使用公筷或公勺。主要原因有這樣兩個:

  1. 中國人歷來的飲食習慣,就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這是一種親情的體現,提出用公筷,會傷害家人的感情,說不出口。
  2. 根本沒有那個必要,實在太麻煩了。在家吃飯,舒服就好。

中國人講究“合”文化,團圓,圓滿,都是深入人心的傳統觀念。吃飯也一樣,一群人圍坐一桌,親情友情都很濃郁。如果像西方一樣分餐,感覺就大不一樣了。感情和氣氛好像都變淡了。

有網友說:“你聽說過吃火鍋用公筷的嗎?用公筷還叫吃火鍋嗎?”

因此,長期文化和習俗的影響、市民衛生健康意識的不足、礙於面子不好意思說出真實想法,這幾個原因,使得“公筷”實施起來很有難度。


鍾南山十幾年前的建議,咱為什麼還沒做到?“親密”可能毀掉健康

靈魂拷問:吃火鍋時怎麼用公筷?


既然這麼難,鍾院士為啥還要建議用“公筷”?


回望歷史,病毒與人類相生相伴。儘管人類有了更先進的技術,但每年都會有新的病毒出現。

威廉·麥克尼爾在其著作《瘟疫與人》中,記載了瘟疫對整個人類發展的影響。從遠古時期到現代,病毒像幽靈一樣與人類相伴。


鍾南山十幾年前的建議,咱為什麼還沒做到?“親密”可能毀掉健康

開創性講述瘟疫如何深度塑造人類歷史與社會的通識佳作


我們好好想想,我們小時候打過幾針疫苗?屈指可數。

但現在的嬰幼兒每年要打多少針疫苗?怕是媽媽們稍微不留意,就會忘掉一兩種,然後收到社區醫院催打疫苗的信息了。

很多孩子打了疫苗,依然會在流感季來臨時中招,當然有免疫力的原因,但很多時候是因為:這次又是一種新的病毒,之前的疫苗對它不起作用。

為什麼新病毒總能輕易繞開人類的疫苗呢?原因很簡單:病毒為了生存,也會不斷進化。

我們正在經歷的新冠病毒,同樣也在短時間裡經歷了幾次進化。一句話:病毒也不傻。


鍾南山十幾年前的建議,咱為什麼還沒做到?“親密”可能毀掉健康

選了一張沒那麼猙獰的病毒照

既然病毒與人類如影隨形,那我們怎麼能讓自己少受其害呢?分餐制、使用公筷等方式都能減少病毒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那些我們以為的“親密”,很可能會奪走我們的健康。

這就是鍾院士反覆呼籲的原因。


難,也要推行。

漢語裡有“知難而退”,但也有“迎難而上”!

雖然推行公筷公勺很有難度,但為了人類共同的利益,我們還是要行動。

可喜的是,已經有很多人行動起來了。

廣州市文明辦、廣州日報和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聯合發出“使用公筷公勺,推進廣州文明餐桌建設”的倡議。緊接著,3月2日,又公佈了《廣東省餐飲服務業公筷公勺實施指引(試行)》,為餐飲門店踐行“公筷公勺制”提供明確操作指引。

上海市四部門聯合發佈《關於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書》,大批餐廳響應支持並付諸行動。

四川成都餐飲同業公會、成都市消費者協會聯合發佈《文明飲食科學餐飲倡議書》,倡議餐飲經營單位主動給消費者提供公筷、公勺,並做到一菜一公筷、一湯一公勺。

……

“公筷公勺”行動已經開始在全國展開。希望這次,我們不會像“非典”時那樣,隨著疫情的結束而很快終止了變革。

借用麥克尼爾的話:“人類面對疫病的脆弱是難以改變的,瘟疫與人的故事還將繼續。”

但人類在一次次犧牲之後,大多會思考、反省,甚至變革。人類因此才會生生不息。

聽鍾院士的話,盡該盡的責任。



我是 ,關注我,關注孩子教育和家庭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