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读懂《道德经》的人是谁?如何评价?

悟道缘起


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运行规律,但我们对宇宙万物仍难以穷尽,以天道定人道,虽人性千古不变但我们仍然难以究尽,因此道德经只能悟道不能讲说,而觉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你人生积累的阅历、见识、洞察力等相关,而且能看出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的东西来,人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有时能感觉到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的理,年岁越大感觉越深就越接近道德经的内涵,但只能是由朦胧渐渐清晰而已,难以穷尽,就如感知浩瀚宇宙由朦胧渐渐清晰初识,人一生要的就是活个明白,虽然不易,但明白一点是一点。


xmlyhcs


除了历史上著名的解读本外,就是现代名人的版本了。比如南怀瑾的《老子他说》,任继愈的《老子绎读》,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其它的业余爱好者解读的作品“各领风骚三五月”。

据说解读《道德经》的作品历史上传下来的有1000种以上,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

1949年以来,因为出版业的发达,解读《道德经》的作品就不少于100种,各有千秋,有些爱好者解读的水平高甚至比专家、名人解读的还要高。但是因为大众识别不了,大众识别不了他们的书就卖得不好。卖得不好他们的书很难在书店的书架上停留多久,基本上随时着作者的离世,他们的书也很难有再版的机会。

根据我的阅读经验,我总结出解读《道德经》各类作品的四种基本问题。不夸张地说,所有的作品或多或少地会存在这些问题。

现分享如下,欢迎指正:

解老有四失,学者必知之。

或失则玄,或失则然,或失则窄,或失则宽。

很多人认为老子有神通,就属于玄。比如“不出户知天下”解读为老子有神通能预测。

很多人揪住一句话不放,用一句否认一本书,这就属于然。比如第一章第一句怎么断句。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很多人把一个关键字理解窄了。比如把“二曰俭”中的俭解读为节省。

很多人把一个关键字理解宽了。比如把“道生一”中的一解读为道。

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有一个道理必须明白:

开悟不一定能把所有的章节都解读明白,这里涉及到一个为学的问题;而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多数章节,想通过读《道德经》而开悟就基本不可能。

解读《道德经》的爱好者中,绝大多数是“半瓶子”,或者连半瓶子也没有。

一个人对一种理论理解达到“半瓶子”的水平,完全就可以去批评或“指点”那些“大半瓶子”。这也是个现象。但这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就不是一般的“半瓶子”能理解的事了。











农民工小许


😄如果谁能知道谁读懂了,那知道谁的那个谁,不也读懂了吗?如果能评价,作者不也知道了吗😊?所以,我不敢说谁读懂了《道德经》,也不敢作评价,只把我二十多年前便已经读的《道德经》有关情况作一介绍。当时是94年、95年、96年,受下海舆论风潮的影响,我也下岗到市场里从新定位自己,信心满满。然而严酷的现实,并不领情。使我种种自信、所知、所能,都受到彻底的颠覆性的打击。使我第一次关注宗教,关注这个“人民的鸦片”。关注宗教第一道门坎,便迈入了呼和浩特市的太清宫,一个道观里。第一次向宗教里的人求书,现已仙逝的李至仁道长便把这本《道德经注解》给了我。李至仁道长和本书注解者震阳子,都是道教全真派的人。李至仁道长入道门有70多年。震阳子的详情在图片中有介绍。我领悟《道德经》,最初就是由震阳子的注解中得到的,我应算是震阳子的私塾弟子。当时我是很兴奋的,因为看到了全新的世界,在《道德经》空白处喊出了“《道德经》万岁!”我看《道德经》是有任务的,就是理清自己为什么作什么事都半途沒信心,也同时对自己进行考良,务要不忘初心,在自己喜悦的领域有大成就,可以说是野心吧。现在,我不谋求人中我为第一,但可以说说自己的往事。由于宗教在当时是同社会长期隔绝,所以其语言表述所用的字、词,也成了我很大难题。我用了一个月以上时间,从95年的1月开始把书中我不认识的字,都一一查词典作标记。直到第二年年底,10月份以后,也仍在读。反反复复读,作笔记。我的学习方法,是先努力把握总体脉搏;把思想家每一句话的含义放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独立思考。而不从彼思想体系之外解,虽然费劲但值得。对《道德经》开悟,一直是采用震阳子先生的方法,即“学者于平时务要审得清,临机方把得住。”就是要在平时养成习惯,遇事遇思,能注意并把握住认识《道德经》字、句、段的含义的机会,加以自觉的思考判断推理。这其实也是“温故知新”方法。我一直用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我对其他如八卦、阴阳等,都用这个方法。震阳子先生,是用讲健身气功的方式讲解的,不失为高明的方法。《道德经》核心思想就是开篇那几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宗。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她各章,都是围绕着这个进行的。不知不觉二十多年过去了,由当初的看天书般并多有误解,到多多少少明白点,再到现在的能够发议论说感慨,是有过程的。她,仍是我案头必备的书,时不时翻看。现在,无半途没信心的事发生;老子曰:慎终如始,则无败已。至于有无大成,实不在人,而在于冥冥之中的安排;我只作好眼下。











从北方从日出之地飞来


老子其实并没没有那难读,也不是一本天书,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史书曾记载老子曾指导过孔子,这说明老子是一个学问非常高深的人,但和孔子不同的是,史书对老子生平记载很模糊,只有有限的几条互相矛盾的史料记载,这倒也符合道家一贯的隐士风格,比如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他的生平也是一个迷。\r

虽然老子的生平神龙见首不见尾,但老子的代表作《老子》却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超级畅销书,当然,后面的老子要加一个书名号,也有人称这本书为《道德经》。这本书虽然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因为老子是以天地为师,所以有传说说这本书上可洞彻天机,中可安邦定国,下可做为我们普通人枕边的励志书。他可指导任何时代的任何人,甚至可以缓解失恋的痛苦。这么牛逼的营销语,这书能不畅销吗?\r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用老子的教诲来指导行动。比如,有人无故被老板克扣了工资,正犹豫着要不要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时候,老子里有一句话就会告诉他,“算了吧,夫维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使得刚想要拍案而起你,马上获得了一种阿Q精神。\r

经常会有人虽然有人可以这样在自己无可奈何的安慰自己,但这却不是老子的原意。相反,老子在这个时候会告诉你,去争取你该争取的,因为这本书并不是写给普通的上班族的。\r

《老子》这本书五千言,通篇没有讲一个故事,全篇都是一些起玄而又玄的格言式的警句。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些句子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警句,没有逻辑论证,就是一个判断句,信不信,全在你。\r

有人觉得老子的学问因为以天地为师,所以牛逼,但《老子》所谓的师法天地,不过是用借天地万物来作比喻而已,并不是真的以它们为师。老子从水的特征上感悟到人应该“弱其志”,从山谷的特性上人应该“虚其心”,从写作上来讲,这叫寓言,或者是一种类比的写作手法,不能做为逻辑上思辩的依据,强行以天地为我们的老师。\r

拉到现实的层面看老子到底到底有什么实用价值。比如你明天没有钱卖米了,我们依据老子所说的“无为”,是不是就可以什么都不干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你不去赚钱买米,明天就可能饿死,天下并没有掉馅饼的好事。


想太多的曹先生


我全文读完老子的《道德经》不下二十遍,也不敢说读懂了这本旷世奇书,再说也不可能完全参透此奇书之深厚玄意。

光是开头这第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足以让你悟一辈子的,更何况在生活中践行《道德经》之训导也?





一起如風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中创立道家思想学说的老子所著,《道德经》原名是《老子》,后来因为道家思想对宇宙本源的客观认识,以及对顺应天道规律的人生准则认识得到普遍性认可,这部道家学说的奠基著作才升格为“经”。

道是天道,德是地德。道德经就是天地奥义,宇宙规律。所以这部经典就是阐述宇宙的奥义,天人相应的规律的。是后世人们认识宇宙人生的指南。

由于“道”的玄妙幽微,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只能意会言传,所以要读懂《道德经》这样的经典是非常不容易的。虽然历代以来有不少传承道家学说的名家能够领会《道德经》的精义,可以说是基本读懂《道德经》的,但也不能说是完全读懂。

比如紧接着老子而发展道家学说的庄子,他的道家思想认识到万物生化有常,物也是我,我也是物,都是一气的变化。主张人生应该是恬淡无为,逍遥自然。那就是他读懂《道德经》的左证。

又如尹喜,是老子道家学说的主要传承人,《道德经》就是在尹喜请求下才写出来的。尹喜也深得老子所传下的清净无为、守持精神的道家修仙之法。成为道家修仙的文始派的祖师。可以说也是一个读懂《道德经》的人。

又如道教的创始人张陵,他就是以道家思想作为基石,进而结合神灵之说,创立出了道教这个宗教组织的。他写的《老子想尔注》就是把道家思想转化成为道教指导思想的著作。倡导行善积德,扶正祛邪,利益众生。也可以算作是能够读懂《道德经》的人。

综上所述,《道德经》里面阐述的是宇宙人生的深奥玄妙的规律,但由于那是不能完全用语言文字阐明的大道理,只是尽量的解释,所以不可能有真正完全读懂的人。这里举例的只是最主要的几个道家学说传承人,可以说是对《道德经》基本读懂的人。而历代以来还有无数的后学之人从《道德经》所阐述的道理中收获了太多太多的启迪。也可以说是能够从某一个方面或多或少读懂《道德经》的人。



小橋流水


道德经读了三十多年,一个偶然的突发奇想、另辟蹊径,那个刻苦追寻的“道”忽然就明白了,接下来就是前后映照、一通百通了。

此时再看王弼河上公等人的解读,只是在文字表面达到了一种平衡,勉强可以自圆其说,这种自圆其说只能提供给初学者学习(当然包括三十年前的我),但距离得道的境界,还有相当的差距,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涉及。

道德经的写作目的,就是在原有的人治:天地人神鬼的基础上,开创性的提出“道”这个概念,把天地人神鬼整合在道之下,也就是“道治”:以道莅天下。首先前提就是要“得道”,施行就要依靠“上德”,标志就是“无为”,标准就是百姓“不知有知”。这样就可以长生久视、死而不亡、子孙以祭祀不绝了。

道德经高深莫测,远超想象,得道和成佛一样,需要很深的缘分和很大的福报,非常难。但是一旦知道了“道”是什么,一切又如此简单,简单到想笑的地步。

道德经的难,就在于得道这个境界,和成佛一样,都要经过长期刻苦的修炼。其实佛道两家所要达到的境界是一样的,真正理解了道,就可以达到那种“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境界以及体验顿悟的快乐!


皂罗袍3


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如老子《道德经》不仅揭示出了“道”就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即“万物之母”),还揭示出“道”就是宇宙天地的运行规律与规则,因此“道”治理万物的模式就是无为法治的模式。所以他认为人类社会只要“执古之道,以今之有”地以道无为法治的模式与民立契治天下而不违之,就能够“道者同于道”及“为无为,则无不治”地促使社会自正自化得向前发展与进步。如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及“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以及“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与“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等哲理就是最好的证明。

总之,老子《道德经》在揭示出了宇宙的本体论的同时也还是一本救世与治国的宝典。


有德司契


每个读道德经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很难说谁读懂了,还需要知行合一,我自己认为道德经里的主旨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要敬畏天,从而在认识自然中找到天道、人道。

如果你不能接受坏事,看看自然界里有白天黑夜,阴晴圆缺,春夏秋冬,每一种状态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们之间还会互相转换,所以要在学习自然中学习人生。

老子提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说不要用自己的欲望盖过天道,每个东西都有它的内因,所谓物有本末,不要乱作为,认识事物时,人作为外因,外因只有改变内因时,才能影响事物,比如你想成功,但是如果你不勤劳,没有恒心,那就是没有认识成功的内因,即道。

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道是一种无,看不见的,但是这种无是最重要的,它最终会产生万物,比如使命感就是一种无、一种道,它会产生有,刚开始会让你有一些简单的精神和物质,但是它的动力是源源不断的,最终会产生更多的有。

道德经短短五千言,每一章都很经典,很难想象几千年前,我们中国人的哲学智慧就已经非常成熟了,建议大家看看,用生活的感悟去看,不断看,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坚持下去,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传统文化小家园


读道德经一般比较有成就的人大多为隐士和著名道士,毕竟道德经是道教的第一大经。

古代比较有名的学习道德经,并且注解道德经的有:河上公,他是汉代著名的隐士,是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开山祖师。他注解的道德经版本可谓是总结了一生对道德经的感悟,此篇注解比较容易理解,而又升华了道德经的隐意。

还有道教祖师张道陵的著作《老子想尔注》,也是注解道德经的书籍,又从修炼的角度更加诠释了道德经中蕴含的大智慧。

其次还有很多历代道教祖师也都有注解道德经,比如:葛玄葛天师,王弼,李荣,赵志坚,杜光庭。这些都是老子道德经的注解集大成者,也都是道教比较厉害的祖师。

楼主可以多了解了解这些的,给您推荐一部到藏经书全集,《中华道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