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人說月薪6000就可以戰勝中國80%的人群,你覺得可信嗎,為什麼?

琅琊榜首張大仙


我一個人工作,到手兩萬多,一家三口加父母,平均四千多。鄰居家夫妻兩個一個月三千多吧應該,兩個孩子一個老人(另一個算在他哥家,他哥掙得更少),平均一下還不到每人一千呢。不過他們生活在農村,平時花銷不大,所以基本還算富足。疫情宅在老家,感覺這倆月能攢下錢了。。。。。


未名飄零


我信我是一個小城市的人,保安保潔環衛工人還有物業,這是低收入人群工作不到兩千,在就是年輕的打工族,在我們本地打工一般情況下,工資不到五千塊錢,六千塊錢的工作我們這邊沒有,也沒聽說誰上班六千塊錢工作,我一般去外地上班,工資七八千塊錢,不能說高工資老表去國外打工,一個月小兩萬 ,我不想出去幹,這就是現在一般家庭情況。


秦文亮3


教師我認識的20年教齡縣高級老師,稅後5000多(不談13個月工資,而且從不補課),而這已經是一個縣城收入最高的老師了人群了。我曾幹過服務業,服務行業這年頭3000多就是個普通水平,如果是替人看店的那種,2000多,特殊行業(你懂的~)也許多一點,但比例太少。機械行業(老本行),正式員工,麻痺不想罵人,5000的是4,50歲的老員工,實習1500,正式3000,特殊行業補貼500,你滿意了?乘務員,4000以下,空乘不知道,沒了解過。滿大街賣菜的,擺地攤的,他們能賺到6000嗎?我不知道。還有農民。。。[呲牙]我就知道這麼多啦,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君子如龍69


自己工資只有3000千的時候基本上能接觸到的人和朋友工資也差不多隻有3000, 當工資1萬的時候你周圍的人工資也差不多一萬, 所以這就造就了3000工資的不相信有很多人能拿上萬的月薪,上萬月薪的人又會覺得怎麼可能有難麼多3000月薪的人


*湫月公子*


說“月薪6000就可以戰勝中國80%人群”的,屬於信口開河,請問有何根據?更重要的是,說出這種觀點的目的何在?

還是老規矩,對這個問題,我們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一、“月薪6000可以戰勝中國80%的人群”說法靠不靠譜?

據統計局相關數據,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

注意,這裡說的可支配收入,啥叫可支配收入?通俗來說就是拿到手的收入。

如果你是拿工資的,那要扣除掉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公積金、個人所得稅等剩下的那部分,可以隨意支配的收入。

由此可見,月薪6000,扣除掉五險一金的話,最後到手的也就5000左右,全年算起來有60000元左右。這樣一看,似乎月薪6000不僅打敗了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還打敗了城鎮居民收入,實在應該歡欣鼓舞呀!

不過,不要高興的太早,你是被這個“人均”給騙了!道理很簡單,我跟馬雲兩個一平均,我立馬成了千億富豪,反之,我跟低收入者一平均,恐怕月薪還不到6000呢。但這兩種情況都是假象對不對?真實的情況是我的收入水平位於中間的大多數!

因此,用“平均”的概念來解釋多少人數,這屬於偷換概念,是說不通的,真正有用的是“中位數”,千萬不要把平均數當做中位數!

2019年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6523元,比當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數(30733元)還低,說明年可支配收入有6萬元的話,遠遠超過50%的人群。

那麼按照中位數排序看,超過80%的人群的收入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目前我沒有找到相關統計數據,不過根據二八原理推斷,大概率情況是那20%的人群年可支配收入是高於6萬元的。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月薪6000可以戰勝80%的中國人群是不靠譜的。

二、說出這種話的目的何在?有什麼意義?

退一步來說,月薪6000真的多過中國80%的人群,又能說明什麼呢?拿出這個觀點說事的,無非是想告訴你,要知足、滿足,沉醉在自己“高收入”的假象裡。如果讓你開心一下倒也罷了,就怕是因此飄飄然不再努力工作獲取更高收益了,可這樣的話起到的就是反作用。

實際上,不僅要看收入,也要看支出,每個人、每個家庭情況都不一樣,需求也是千差萬別,月薪10000的人月光光多得是,月薪3000還有結餘的也不乏少數,這些方面確實取決於每個人的實際情況和消費觀念。

還有就是各地區差異很大,老家縣城月收入6000與北京深圳月收入6000,可以同日而語嗎?看上去你月薪6000的收入確實戰勝了老家絕大部分人群,但其含金量和購買力、用途差別卻非常大,有什麼值得誇耀的?

即便你月薪6000真的多過80%的人群,又能說明什麼?因為這80%的人群裡面,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沒有收入的老人、學生和孩童,完全沒有可比性!

因此,綜合來說,這樣的話既不可信,也說明不了什麼,該努力奮鬥的還是一樣不能少,你說對嗎?

我是作者@喻派職言,今日頭條簽約作者,15年人力管理經驗的職業導師,有料有趣有態度! 以上內容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和抄襲。

喻派職言


月薪6000就可以戰勝中國80%的人群,你覺得可信嗎,為什麼?

別的不說,就拿最基本的來說,月薪6000,就意味著年入7.2萬,摺合美元超過1萬美元,而高國的人均GDP在18年不過9769美元,還不到一萬美元呢,也就是說在和眾多高收入者平均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還不到月薪6000這個水平。換個角度說就是馬雲越多,低收入者就越多。二八效應在哪裡都有解釋性。

①全國百萬計的高小店子,能有多少收入?絕大部分都是保本或小虧,能有淨利潤的不會超過三成。那些送水工、服務員、收銀理貨員就更不用說。

②農民工的日薪200~500元,如果每月上班天數超過20天,還不錯。否則,能有多少收入?尤其是最近幾年,地產業降溫,做十天,休一月的比比皆是。

③任何一個普通工廠的非計件普通工人,除了社保,吃飯等月薪能拿到6000的真心不多。

以富士康為例,普通工人和基層幹部中,每月加班50~90小時,90%收入沒有超過5000,超過的,一定是趕貨期的高價派遣工。而城市中的大小各類公司的辦公室或後勤員工,別說中小城市,就算成都杭州這些新一線城市,社保後月薪5000左右也大有人在。

所以,說中國大部分月收入多少,多少,就像某些教授說的,電動車是車禍之源,應該徹底禁止。

保安保潔環衛工人還有物業,這是低收入人群工作不到兩千,在就是年輕的打工族,在我們本地打工一般情況下,工資不到五千塊錢,六千塊錢的工作我們這邊沒有,也沒聽說誰上班六千塊錢工作,我一般去外地上班,工資七八千塊錢,不能說高工資老表去國外打工,一個月小兩萬 ,我不想出去幹,這就是現在一般家庭情況。

由此可見,月薪6000,扣除掉五險一金的話,最後到手的也就5000左右,全年算起來有60000元左右。這樣一看,似乎月薪6000不僅打敗了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還打敗了城鎮居民收入,實在應該歡欣鼓舞呀!

不過,不要高興的太早,你是被這個“人均”給騙了!道理很簡單,我跟馬雲兩個一平均,我立馬成了千億富豪,反之,我跟低收入者一平均,恐怕月薪還不到6000呢。但這兩種情況都是假象對不對?真實的情況是我的收入水平位於中間的大多數!

2109年個人所得稅改革之前,起徵點是3500元,每年全國達到徵稅最低點的人有1.87億左右。

個人所得稅改革之後,起徵點上調至5000元,每年全國達到徵稅最低點的人大概在6700萬左右。

如果按全國人口13億來計算, 6700萬的人口占比5%。

這就說明,如果每月收入達5000元,其實你就已經超過了全國95%的人,保守估計超過90%的人完全沒問題。

所以,稅後月入6000已經遠超80%了,就算是稅前6000(五險一金及個稅扣除後大概在5100左右)其實都已經超過80%了。

我們各行各業的基本工資都是相差不多的,所以,就是獎勵工資比較多,那麼獎勵工資就是除了基本工作以外,別人比你多付出的辛勤、勤勞所換來的,所以,我們在工作中,也應該看到別人辛勤的汗水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我們嚮往的是他們工資背後的那份艱辛以及榮耀。

但是,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樣提高自己的個人能力和職業能力呢?

家統計局在2019年把全國居民收入分成五等分:

低收入組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收入:7380÷12=615元

中間偏下組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收入:15777÷12=1315元

中間收入組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收入:25035÷12=2086元

中間偏上組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收入:39230÷12=3269元

高收入組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收入:76401÷12=6367元

分析一下:也就是說,如果我的收入大於6367,就已經排進了全國居民收入的前20%,對吧。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之後,就要付諸於實踐,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比其他人的個人能力和職業能力強,那麼,你畢竟對應著高薪和高的福利待遇。這是無可厚非的。

所以,有時候我們要靜下心來多讀一些書籍儘量的多讀一些與自己本領域或者說行業有關的書籍,才能讓我們的個人能力和職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第一美女


看到題主的問題:有人說月薪6000就可以戰勝中國80%的人群,你覺得可信嗎,為什麼?

其實對我來說,我肯定是不信的。

儘管很多人月薪不足6000,但是在不同的地區和行業,有些應屆生6000月薪已經是起跑線了。

月薪6000,對於很多小縣城小城市來說,已經是很高的薪資了,但是放到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城市,其實是很低的,所以說,有什麼樣的圈子,身邊的人就會是什麼樣的人。

如果你對身邊普遍都是流水線的人,薪資也都是在3k-5k之間,那麼6000那就算高薪資了。

01 想要獲得更高薪資,不是為了和身邊的人作對比,而是比之前的自己更加優秀更好。

如果你對圈子沒有什麼牛人,而你已經月薪6000,請不要覺得自己已經很牛了,因為你只是在一個比較低層次的圈子裡面做比較罷了,還有很多你還沒有接觸到的人,他們不僅優秀,而且比你更努力。

02 想要提升高工資,其實最主要的因素還是靠自己提升自己的職場核心競爭力。

一個人在職場會有幾十年的時間,要好好綜合考慮自己的職業方向,職業規劃,多學習努力積累和快速地成長。只有當自己擁有主動權的時候,才是有資格去談工資的時候。

職場很多時候都是不斷優勝劣汰出來的,只有自己不放棄學習和成長,才能有真正的主動權。

職場不易,加油,歡迎關注我【職場琉璃】專注寫職場,不斷分享各種成長乾貨。

職場琉璃


感覺沒這麼誇張吧,我們小區保安一個月4500,旁邊幾個小區也都差不多,還有5000的。稍微好點工作應該都比保安高吧。這個數據不成立,正常情況下,現在公職人員工資加獎金大部分突破月薪6000以上;經商做生意的大部分也應該超過這個基數;還有好多的房東租金大多數也突破6000以上;農民工現在工價漲了,只要能夠吃苦,包括大大小小的包工頭月薪也應該大於這個基數。因此估計,月薪6000可以超過百分之65到70左右,條件是在正常情況下。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據官方統計,中國工作人口7.8億人,交個稅的人口為1.2億,佔比15%,個稅起徵點5000元,也就是5000元工資可以打敗85%的人,6000元打敗90%的人是必然的。另外,3500元起徵點時,交稅人口為1.8億人,佔比為23%。

中國2019年GDP沒到100萬億,7.8億人工作,把GDP全部發工資,人均12.8萬元,一個月1萬。

中國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8萬元,工資收入佔可支配收入65%左右,中國14億人口,工作人口7.8億,所以中國人均月工資是:2.8*0.65*14/7.8/12=2722元。(這種算法是拿到手的工資,住房公積金、社保、醫保等不算入內)

很多人看到的是高工資,但是超市酒店服務員,小商販、環衛工、家政人員,農村非外出務工人員,剛入職的中小學教師、公務員等工資比較低的。如果高工資的人多,意味著2722元以下的人也越多。





阿軍視野


我認為月入6000(稅後)可以戰勝80%的人可信。


01 來,做道簡單數學題

不可信的人無非是看多了年薪50、30萬的帖子,看多了有房有車的年輕人,覺得中國高收入人群很多。

但你知道麼?

中國連本科生比例都不超過4%。

Ok,,就算學歷和收入無直接關係,但是在這很多人以為的大學生一抓一大把的時代,本科生依然佔比很小,就很能說明問題。

現實與我們的直觀感覺,有很大的出入。

月薪超過6000(稅後)的人真的不多,我們不能因為看不到,就能忽略那部分人的存在。

我曾一度認為月入6000的人是徹底的窮人,因為網絡上太多帖子渲染了我焦慮的情緒,類似:

30歲沒有存100萬,是不是就得打一輩子光棍?

35歲,年薪沒有50萬,是不是很失敗?

40歲沒有財務自由,是不是loser?

諸如此類。

知乎上,甚至一個瀏覽量超過千萬的熱門問題:

“女友認為畢業以後年薪五十萬是正常水平,但我個人對此懷疑,認為錢不是這麼好賺。發生矛盾,該如何解決?”

我扳著手指一算,月薪6000,一年才10W不到,跟年薪50萬、100萬差距是有多大,按照這個標準處對象,我恐怕一輩子都沒戲。

後來看多了統計數據才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有數據統計,應屆畢業生平均年齡23歲,工作0-5年平均收入8000左右,除去佔比4%的大學生,剩下年輕人有多少能突破6000?

再來做道數學題。

2109年個人所得稅改革之前,起徵點是3500元,每年全國達到徵稅最低點的人有1.87億左右。

個人所得稅改革之後,起徵點上調至5000元,每年全國達到徵稅最低點的人大概在6700萬左右。

如果按全國人口13億來計算, 6700萬的人口占比5%。

這就說明,如果每月收入達5000元,其實你就已經超過了全國95%的人,保守估計超過90%的人完全沒問題。

所以,稅後月入6000已經遠超80%了,就算是稅前6000(五險一金及個稅扣除後大概在5100左右)其實都已經超過80%了。


02 事實是,常見的未必是普遍的

為什麼結果與常識不太符合?

統計學上有個說法,叫“選擇偏倚”。

指的是,我們在統計時容易用局部樣本代替總體的隨機樣本,導致對總體描述出現偏倚。

隨著自媒體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高收入的人群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他們之間彼此之間的宣傳和競爭,在無形之中給人留下一種印象,高收入的人越來越多。

比如,在全民開寫作訓練營的時代,各種宣傳文案都在說自己的品牌創始人年薪50萬、甚至100萬等等。

以至於吃瓜群眾以為靠寫作為生的自媒體人,都能夠實現年薪30萬以上,實際上呢,太多做自媒體的人飽一頓餓一頓,拼盡全力月薪4000多的也都是常態。

同樣的道理。

有人看到朋友圈幾張國外旅遊照片一傳,以為大家都這麼輕鬆,大家都貌似離財務自由不遠了,大家貌似都不用工作了。

實際上呢?

有多少人是假精緻,有多少人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有人看到幾個畢業才1、2年的年輕人買房,以為買房買車很簡單。

實際上呢?

有統計數據顯示畢業一兩年靠自己買房的年輕人不足3%,而在我身邊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人,大多數是父母給首付,自己還房貸。

我大學的時候,某專業課的老師在第一次上課時自我介紹,當她說到自己是某某名校的博士生時,我們紛紛表示震驚。

她卻說,你們這麼驚訝幹嘛?博士現在很常見啊。我周圍的基本上都是博士。

你看,當我們身處什麼樣的環境,接受什麼樣的信息,就會覺得某樣東西它就是常識,是普遍現象。

高工資如此,剛畢業就買房如此,博士學歷亦如此。

而事實上,這是選擇偏倚在作祟,我們犯了用局部數據描述整體的錯誤。

我相信看過太多事實之後,你一定會發現,能成為分子的那部分人真的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一直在掙扎的分母。


03 真相是,甲乙丙丁多過超級英雄

邏輯學上有個陷阱叫:倖存者偏差。

指的是,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吃瓜群眾們渴求成功,找不到方法論就跟成功者學,找不到門路就跟成功者走。

成功的人說的話成了金科玉律,失敗的人說的話一文不值。

成王敗寇,是這個世界最真實的寫照。

由於成王敗寇的過濾,成功者得到更多的曝光,越來越多的事蹟得到更多的關注,時間一長吃瓜群眾們以為成功的人很多,年薪30、50萬的人很多,創業成功的人很多。

多麼?不多。

不過是倖存者偏差罷了,人們不自覺的把有限注意力聚焦到成功者的事蹟,“有色眼鏡”的篩選機制,讓大家都忽略了那部分失敗的人。

他們是真實世界樣本數據的提供者,在統計時卻未被考量入內。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有人看到幾位朋友創業成功,每年賺幾十萬,以為創業能掙到大錢是大概率的事。

實際上呢?堅持住一年不死的創業者不足20%,堅持住兩年不死的不足10%,最後成功的不足5%。

更扎心的是,有人以為的創業根本不是創業,而是做生意養家餬口。

有個學姐創業做電商,不太熟的人閒聊時羨慕的說,“那誰誰月入30多萬啊,真有本事,有能力”。

事實是怎樣的呢? 她公司養了10個人的團隊,每月要發工資、墊付貨款、還有不少五花八門的支出。

“月入30萬”有幾分錢在自己手裡?

說來你可能不信,除掉收成很好的幾個月份,刨掉開支她只能算勉強維持生活。

人們都喜歡英雄,人們也都想成為英雄。

電影電視中,英雄出場時,聚光燈也只會打在他身上,群眾的目光也只會聚焦在他身上,有誰會注意到身邊的普通人呢?

英雄到底是少數,電影散場迴歸現實時,身邊一抓一大把,行色匆忙的甲乙丙丁才是生活的真實底色。

綜上,我認為月薪6000就可以戰勝中國80%的人群,完全可信。

至於為什麼大多數人會覺得這與常識不符合,不過是“選擇偏倚”和“倖存者偏差”在作祟罷了。


文山


信與不信都無關緊要,信,收入不會增一塊,不信,口袋裡面的也不會少一分。年輕人可以偶爾關注一下數據,但不可沉陷其中,當你收入水平超越北上廣時,你跟本不會去關心這個數據。當你結婚了,你也不會太關注這個數據,畢竟生活當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鍋碗瓢盆衛生紙來得更實際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