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能稱之為千古一帝的五位皇帝

以年代排序,不分大小

  一,秦始皇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正),秦莊襄王異人與趙姬之子。

  嬴政十三歲繼位,二十歲剷除嫪毐,而後剪出呂不韋,開始親政,親政後重用李斯、尉繚,從秦王政十七年至秦王二十七年,先後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大一統,建立中國歷史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過五帝,德高三皇,便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稱之為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並且對內,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封邑,設置郡縣管理地方,同時採用李斯建議,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始皇十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秦始皇奠定中國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能稱之為千古一帝的五位皇帝

  二,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小名劉彘,漢景帝與王氏之子。

  漢武帝登基後,經濟上鹽鐵官營,禁止諸侯鑄造錢幣,將財政權收歸中央,思想上採用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並在長安設立太學,政治上採納主父偃的主張,向諸侯國,推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國,軍事上,首先收復南越,而後派遣衛青、霍去病北驅匈奴,並懾服西域諸國。

漢武帝一統中國思想,北驅匈奴,樹立華夏千百年之自信,自此諸夏以漢為名。

  後元二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諡號漢孝武皇帝,漢宣宗時上廟號世宗。

能稱之為千古一帝的五位皇帝

  三,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至仁壽四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北周大定元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開皇九年,隋文帝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三百年戰亂。

  隋文帝繼位後,文化上,下令結束西魏宇文泰鮮卑化政策,讓鮮卑姓大臣恢復漢姓,提倡漢家衣冠,政治上,中央實行五部六曹制,地方撤銷州郡縣三級,實行州縣兩級。對內多次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回覆生產,對外,採取軍事防禦和政治安撫,有效的解決了周邊各族的矛盾,被尊為“聖可汗”。

史稱“開皇之治”。

  仁壽四年(西,隋文帝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能稱之為千古一帝的五位皇帝

  四,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西元五八九年-六四九年)。

  隋末大亂,李世民向李淵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進入長安後,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

  後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李淵冊立為太子。隨後,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李世民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對內輕徭薄賦,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休養生息。對外開疆拓土,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被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

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二十三年,駕崩於含風殿,終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能稱之為千古一帝的五位皇帝

  五,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字國瑞,漢族,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名元璋,濠州鍾離人,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劉德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至正二十七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收復失落三百年之燕雲,六百年之河西,最終統一全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政治上廢丞相和行中書省,設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

史稱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0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能稱之為千古一帝的五位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