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神鵰俠侶》十六年後的設定,金庸巧借六人的遭遇暗示的人生哲理

小龍女和楊過,一別十六年的設定,在金庸武俠中,算是獨一無二的亮點。

在《神鵰俠侶》這十六年漫長的設定中,恰巧也是《神鵰俠侶》書中人物,各自人生的漫長經歷。這也恰巧是金庸,所要表達的些許人生哲理。這裡簡單介紹,書中六個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

武氏兄弟

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

當年武敦儒、武修文,武家二兄弟對郭芙的迷戀,已經如痴如醉欲罷不能,以致鬧到兄弟二人,反目成仇手足相殘的境地。不得不說,兄弟二人的愛情觀已經扭曲變形,這不是至死不渝,而是愚蠢至極。

《神鵰俠侶》十六年後的設定,金庸巧借六人的遭遇暗示的人生哲理

十六年後,武氏兄弟各自娶妻成家,也都幸福美滿。這正應了那句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

武氏兄弟年幼無知心智不全,對愛情有所誤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武氏兄弟的十六年,

心智和愛情觀都在慢慢成長。他二人的人生經歷,恰巧告訴我們,什麼事情都沒有絕對性,往往適當放棄,會有更好的結果。

霍都

誰說富家子弟不能吃苦耐勞,自我鞭策發揮潛力

霍都是蒙古國的小王子,只因臨陣脫逃,不敢回國,才在丐幫臥薪嚐膽做了十六年的乞丐。俗話說,只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不學習他人身上的缺點。其身上吃苦耐勞的精神,值得敬佩和學習。

《神鵰俠侶》十六年後的設定,金庸巧借六人的遭遇暗示的人生哲理

霍都從一個作威作福的小王子,到一個四處討飯,遭人白眼的乞丐,其心智的確穩健成熟的多。

霍都自幼家境顯貴,吃穿不愁,導致他能在丐幫潛伏十六年的原因,就是天天的自我鞭策,人不逢逆境不知自己的潛能有多大。

楊過

漫長的守候苦盡甘來的幸福

當年小龍女生死未卜之際,如果楊過一時想不開自尋短見,就沒有他和小龍女十六年後的相遇。

《神鵰俠侶》十六年後的設定,金庸巧借六人的遭遇暗示的人生哲理

十六年日日夜夜的守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絕非易事。俗話說先苦後甜,楊過苦等小龍女的十六年中,到底經歷哪些痛苦,從其所創的黯然銷魂掌的招式名字,就能看出來。六神不安、魂不守舍、徘徊空谷、力不從心、行屍走肉、廢寢忘食、孤形隻影、飲恨吞聲。

楊過對愛情的執著,在金庸武俠中是獨一無二的。他的固執己見堅定不移,是促使他和小龍女最終破鏡重圓的主要原因。

達爾巴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人不能忘本

達爾巴不是一個聰明的徒弟,其對金輪法王的敦敦教誨,刻骨銘心堅定不移。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教條,時刻銘記於心以身作則。

《神鵰俠侶》十六年後的設定,金庸巧借六人的遭遇暗示的人生哲理

十六年前,霍都的背叛,金輪法王的一時失敗和心灰意冷,都使師徒三人分道揚鑣心生隔閡。

達爾巴身上最大的特點,就是人不能忘本,他或許不是金輪法王最喜歡的徒弟,但他始終把金輪法王當做自己一生唯一的恩師。

達爾巴不惜千里迢迢,追查十六年之久,也要剷除霍都這個背叛師門的叛徒。足可看出其對恩師的忠誠和愛戴。

金輪法王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重來的勇氣

金輪法王是金庸武俠中最有特色的反派人物,其一生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忠心輔佐自己的國家。

《神鵰俠侶》十六年後的設定,金庸巧借六人的遭遇暗示的人生哲理

金輪法王做為神鵰中的大反派,也有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時候。他最後在重陽宮敗在楊過的手中,顯得有些突兀,還有不服他的武功修為。

金輪法王作為護國法師,他這一敗簡直是奇恥大辱,所以才有隱居藏邊十六年,創下十層龍象般若功的傳世典故。

金輪法王的優點,在於從哪裡失敗再從哪裡爬起,這種不怕失敗,屢敗屢戰的精神值得學習和推崇。

耶律齊

有容乃大,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郭芙的刁鑽古怪絕不在黃蓉之下,楊過胸襟也不算小,但其和耶律齊比起來,卻差了十萬八千里。

《神鵰俠侶》十六年後的設定,金庸巧借六人的遭遇暗示的人生哲理

耶律齊本來是遼國皇室宗親,他能屈膝在郭靖黃蓉門下,足可看出他的胸懷坦蕩,不計得失,對富貴如糞土的良好心態。

耶律齊從入贅郭家,直到榮登丐幫幫主之位,足足等了十六年之久。其身上最大的優點,就在於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步步為營循序漸進,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耶律齊是個極其穩重之人,這得益於其家族的習俗和教養,他能坦蕩面對完顏萍的索命,自然也會包容刁鑽古怪嬌生慣養的郭芙。

我是晶晶大叔,閒聊武俠文學,獨特分析解讀,堅持原創文章,抄襲搬運者,侵權必究!(圖片來源網絡金庸武俠影視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