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我家农田里长的植物叫车前草是一种药物,我们这里土话叫癞蛤蟆根,你们那里叫什么呢?

丹丹144786756


题图为车前草,植物学名“平车前”,地域不同,称呼也不同,如:车前草、车茶草、蛤蟆叶等。在笔者家乡,跟题者土话称呼差不多,癞蛤蟆根,我们称为“客蟆”草,“客蟆”也就是“癞蛤蟆”的别称。平时这种植物的叶子有褶皱,有点像癞蛤蟆坑坑洼洼的背,故称为“客蟆草”。

车前草,是农村常见的一种野草,多见于路边、庄稼地、荒地、土埂、田边、林缘、坡地、沟谷等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在笔者记忆中,车前草是一种生命力较顽强的野草,小时候,农村的路都是土路,还经常放牛,路上总有一些野草,怎么都不会死掉,就算是牛羊踩过,人过路,叶子被踩烂还会鲜活不会死,后来才知道这种植物就是车前草。

如果是在地里,想要去除车前草,年年除草年年有,除非连根拔起扔到一边让其干枯死掉,车前草根系发达,直立根系能达地下20厘米左右,拔草的时候还得费点劲才能拔出来,别看它在地里是难除的野草,其实它还是一种不错的野菜。嫩叶可食用,4~5月间采幼嫩苗,沸水轻煮后,凉拌、蘸酱、炒食、做馅、做汤或和面蒸食。在笔者家乡,偶尔有人采来凉拌或做汤,做的汤挺不错的。

车前草不仅嫩叶可以食用,其植株还有药用功能,全株入药,味甘,性寒。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主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黄疸、水肿、热痢、泄泻、鼻衄、目赤肿痛、喉痹、咳嗽、皮肤溃疡等。是药三分毒,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如果4-5月出门遇到车前草,看是否在庄稼地旁,谨防喷施农药,虽然多见,但是卫生、健康更重要。朋友们,你的家乡,车前草称呼什么呢?欢迎留言分享。


下坝毛哥


我家农田里长的植物叫车前草是一种药物,我们这里土话叫癞蛤蟆根,你们那里叫什么?

亲爱的题主,我想您大概是弄错了,车前草和癞蛤蟆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不过它们的长相是稍微有几分相似,但却是两种有着完全不同的药用价值的草。


车前子在我们老家还被叫做车车子,属于一年生或者两年生草本植物,叶片椭圆形呈莲花座形状生长喜欢生长在河边沟壑等湿润地方。

车前草味甘,性寒;归肝、肾、肺、小肠经。它的功效为是清热利尿通淋,祛痰,凉血,解毒。适用于热淋涩痛、水肿尿少、暑热泄泻、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痈肿疮毒等症。

在农村,农民们如果因为上火小便不舒服时,会去河边寻找车前草回来烧水喝,一般喝几次症状就会得到缓解,是农民们公认的很不错的利尿中草药。

而癞蛤蟆草,它因为叶片生长的高低不平,如同癞蛤蟆的皮肤一样,所以被叫做癞蛤蟆草,或者癞蛤蟆根,它的生长形状和车前草一样,也是椭圆形叶片呈莲花座形状生长,而且两种野草生长的环境也是相同的,都喜欢在湿润的河边或者沟壑里生长。


最近几年,癞蛤蟆草在农村比较受农民们欢迎,原因是如果感冒引起了咳嗽和嗓子疼痛,有时候吃药吃不好,喝癞蛤蟆草烧出来的水却能够缓解病情,甚至治愈。

癞蛤蟆草有非常好的消炎作用,对咳嗽、支气管炎、喉咙疼痛都有明显的疗效,特别是咳嗽、喉咙疼痛支气管炎,一般情况下喝癞蛤蟆草烧的水都会得到很不错的症状缓解。

悠然去年春天,大概也就是这个季节,在挖荠菜的时候挖了一些癞蛤蟆草,回家洗干净晒干了,然后一年里感冒咳嗽时就烧水喝,感觉比吃药效果要好。


不过中药毕竟是药,不同体质不可以自己乱用,比如过敏体质的,或者老人孩子体质比较弱的人,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悠然见东山


我家农田里长的植物叫车前草,是一种药物,我们这里土话叫癞蛤蟆根,你们那里叫什么呢?

我们老家土话叫“车轱辘菜”,应该是很普遍的叫法。但有的地方叫癞蛤蟆根,或者叫癞蛤蟆叶等名字,从名字可以看出,车轱辘菜生命力很顽强,踩不死压不死,就连农民锄地,把车轱辘菜连根锄掉,只要不翻身根朝上,还是晒不死会重新扎须根入土,还能活。


其实说车前草为癞蛤蟆很应该有些误解的吧?车轱辘菜长的一点也不丑,倒是农村还有一种叫“癞肚皮菜”的植物,才是长的很难看的,就像是癞蛤蟆的皮肤一样,四川人叫它癞疙宝菜。车轱辘菜没吃过,泡过茶喝过,但是癞肚皮菜却吃过的,小时候咳嗽,老妈就用癞肚皮菜炒鸡蛋给我吃。

车轱辘菜和癞肚皮菜都是药食同源的植物吧,反正没有都吃过。在我们老家河南南阳,遍地都是,现在应该还没有出苗,要到四五月分才能长大,嫩叶的时候应该能吃,估计也没什么味道。我们老家人喜欢泡茶喝,用的是老的长出开花茎杆的车轱辘菜,挖回来晒干,就能泡茶喝了。据说可以清热凉血,腹泻痢疾等。

车轱辘菜根系很发达的,一般的旱天旱不死它。蚯蚓很喜欢躲在车轱辘菜下面乘凉,概因它储藏蓄积的水分比较多吧。在我们老家有个民间传说故事,说蚯蚓不知道怎么得罪了太阳,大概是说了太阳的坏话,然后太阳很生气。

就说蚯蚓你爬出来地面我晒死你。但是蚯蚓不服气,就爬出来了,一会儿就要被晒脱水而死,然后就藏进车轱辘菜宽大的叶子下面。然后不服气的对太阳挑衅说,你能把我怎么样呢?据说现在你要仔细听,还能听到车轱辘菜下面有蚯蚓在说话:根下,晒不死!根下,晒不死!很形象。

据说车轱辘菜的名字来历,和古代的战争有关。那时候还不叫车轱辘菜,是无名野草。那时候有将士们得了痢疾,人有气无力的肯定打不了胜仗。偶然间有人吃了被战车压过的一种野草,痢疾就好了,于是就把这种野草叫车轱辘菜。车轱辘菜能吃不?能吃,可以嫩叶可以凉拌,蒸包子,还可以清炒打汤。但不能多吃,毕竟是药三分毒。


农村老俗话


看题主配图是车前草,这种草在我老家叫它“猪耳朵”草,而被称之为癞蛤蟆草的,是另外一种叫做“荔枝草”的杂草哦,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杂草。

1、农村常见的“猪耳朵”草——车前草

车前草,也就是题主配图里的草,在我老家叫它“猪耳朵”,主要是因为这种草的叶子形状像猪耳朵吧。

车前草的叶片喜欢贴着地面生长,围着主茎朝周边散开,等到它老了,从中间抽出一些花茎,然后上面结满种子。它的花是极小不容易察觉的,一般见了都说结籽了。

车前草是一味很好的药草,全株都能入药,祛痰、镇咳、降血脂等功效。农田的车前草通常有两种:平车前和车前草。

平车前的种子叫“小粒车前”,车前草的种子叫“大粒车前”;车前草是五根叶脉,而平车前是三根。

2、农村常见的“癞蛤蟆草”——荔枝草

而癞蛤蟆草则是另外一种杂草,学名叫做“荔枝草”。癞蛤蟆草的叶子最初也是贴着地面生长的,后期抽出地上茎后植株长高,叶子变细长的椭圆形。


癞蛤蟆草的叶片凹凸不平的,有些像癞蛤蟆的皮儿,故而得名。农田里打眼一看,有些像地黄,但是地黄叶子薄些。夏天的时候,癞蛤蟆草开紫色的花儿,很好看的。癞蛤蟆草也是一味很好的药草,治疗咽炎效果很好。

去年在老家,母亲还特意挖了癞蛤蟆草晒干,让我们带回来泡水喝。车前草和癞蛤蟆草,是两种不同的杂草,都能入药,但是药效不同,我们寻常人不懂药理,治病还是要要按照医生的指导。

欢迎关注“漫行草木间”,喜欢记得转发。草木心,乡间味,细细品,漫漫行

漫行草木间


车前草是一个通俗名称,在书籍上记载为车前。车前这个名称来源于《神农本草经》;在《救荒本草》上记载为车轮草;别名有猪耳草、牛耳朵草、车轱辘菜、蛤蟆草等,蛤蟆草是福建一带的叫法。在我们这里常叫“车串”或“车串子儿”。

车前草是分布在我国南北大部分省区的一个矮小草本,常生长在农田、草地、河岸湿润地方。为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有多数须根;没有茎干。基本生长的叶莲花状排列,叶片稍薄,宽卵状,长十公分左右,宽五公分左右,叶边波状,全缘或中部以下有小锯齿,叶柄长六公分左右。花序五个左右,直立或弯上,上部有细长穗状花序,小花排列稍稀疏,花白色。果穗长十公分左右,小果卵状,每个果有种子五六个,种子更小,黑色或褐色。



车前草的果实药用,在中药上叫“车前子”,全草药用叫“车前草”,为传统中药,有清热利尿、解毒、祛痰等功效。车前草的幼苗和嫩叶是常见野菜,人们经常食用。


至于癞蛤蟆草也是一个别名,它的正式中文名是荔枝草,为唇形科鼠尾草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其形态与车前草差距比较大的。


老姚谈植物


我家农田里长的植物叫车前草,是一种药物,我们这里土话叫癞蛤蟆根,你们那里叫什么呢?

这种植物我们这里叫抽茎菜也叫癞蛤蟆棵,是农田间常见的野菜之一。说它是抽茎菜是有原因的,当你折断它的叶片时就会有一根茎露出,然后,你只需轻轻一抽就可以把茎从叶片中抽出来,小时候我们去找兔草时经常这样玩,你是否也玩过呢!?



那为什么又叫癞蛤蟆棵呢?它的叶子长得不癞也不象蛤蟆啊!我觉得也是哦!我想主要是这种野菜匐在地上生长,扁扁平平的贴在地上,象一只蛤蟆所以得名吧!

细细想来,我发现世间很多植物的名字都有它的由来和典故,有的是按植物的功效命名的,譬如:理肺散,是专门医治咳嗽的。譬如:草腥草,气味如同鱼的腥味一般。

而抽茎菜叫车前草也是有典故的,据说是古代打战时,发生了瘟疫,一个人用此草熬水给战士们喝才控制住病情。

将军问是什么草药,那人指着战车前面的草说就是此车前之草 ,所以就得名为车前草。

车前草多生长在潮湿的田埂,荒地间,若是水分充足土质好的地方,长得更是肥美。此草生命力极强,即使是贫瘠的土地只要有水份,都可以成活生长。

做野菜吃可以选择没有结花穗的嫩叶,可烧汤和素炒,但不易多食。毕竟这种植物是良药,吃多了容易拉肚子。

田间还有一种车前草长得非常高大的,叶片肥厚,单说一瓣叶片就比一般的要大两三倍。

这种多数在公园里栽培, 为欣赏类植物,它是籽很轻,前些年我种了一棵到墙角之后,方圆几百米处都传播出去了,田埂上有了它的影子。

虽然看象可人,但我们没有食用过,至于能不能吃谁也不清楚,所以采食车前草时可要辨认清楚哦。

为了写这篇回答,我特意到屋外拍了几张照片,图三是不可以食用的那种,大家如果采摘做药或者食用时,可要细细辨认。


泥糖小丫


我们这里叫——抽筋叶子。但不知为什这么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