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庆余年》中范闲的肆意人生的矛盾,源自历史唯物主义的错位认知

《庆余年》中不管是文本小说,还是影视改编上,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这句话“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

这首出自《红楼梦》的曲子,基本上可以作为《庆余年》的主题概括了,就连“庆余年”这个名字都是化自这首曲子,在小说简介上,也是这首曲子。

尽管有着这首有些悲悯意味的曲子作为概括,但依旧掩盖不了《庆余年》本身是弑父的血脉相残的悲剧故事。

而“庆余年”这个以“庆幸”为核心,以及范闲的“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人生追求,以及叶轻眉本身对“人人平等”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每个人对于个人、国家、历史三者关系的认知。

《庆余年》中范闲的肆意人生的矛盾,源自历史唯物主义的错位认知

范闲的肆意人生中的矛盾,源自两个世界的社会形态的矛盾

作文网文男主角,范闲的人生基本是开挂的一生。

出生在血雨腥风之中,从小就有天下的毒药宗师费介,和与四大宗师武力相同的五竹作为教导,并且修炼的还是叶轻眉当年从神庙当中带出来的秘籍;

尽管作为“私生子”身份,远离京师,但由于文抄公《红楼梦》一书,京师早有其声名;

十六岁入京,文能背诵唐诗三百首,武能抵挡九品高手;

后来执掌内库、鉴查院更是成为庆国实质意义上的第一人(电视剧没播放到这里的剧情);

《庆余年》中范闲的肆意人生的矛盾,源自历史唯物主义的错位认知

从表面上看来,范闲可以说是人生赢家,以“私生子”的身份,成为实质意义上的第一人。

但是如果从当时的社会形态而言,那就是代表着耻辱的私生子在嫡庶分明的封建伦理社会中,实现身份超越的故事。

但事实上,范闲的肆意,来自他的外挂,爹们!

《庆余年》中范闲的肆意人生的矛盾,源自历史唯物主义的错位认知

生父庆帝,养父户部侍郎(实质上行使的是户部尚书的职权)范建,天下毒药宗师费介,为了保护他无所不用的陈萍萍,武力在世间巅峰一档的五竹,还有一把连大宗师都能狙杀的重狙枪。

所以,范闲活得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地艰难,而范闲的一生,也不过是与封建体制相互制衡,并且妥协,最后融入封建体制的过程。

范闲(范慎)来自现代社会,思想也一度还有现代社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点在牛栏街刺杀,多次说出“侍卫也是人”的台词。

彰显了范闲尽管在得知了叶轻眉“人人平等”的宏伟愿望之后,所求的不过是平安一生,但依旧有为“不平等”冲冠一怒的热血。

但是在小说中,范闲在刺杀贺宗纬的时候,又暴露了范闲对于与生俱来的“权力”的渴望和迷恋。

“你肯定不服,不服我怎么有个好父亲、好母亲,天命所在,你有什么好不服的?”这种行为与“我爸是李刚”基本没太大差别。

《庆余年》中范闲的肆意人生的矛盾,源自历史唯物主义的错位认知

这种矛盾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范闲既对权力有着深深的迷恋,但与生俱来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又不允许他这样做。

造成这种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情义的守护,封建地主身份认同和现代社会个人意识的交织,主要原因是穿越所导致的在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下,人生简单连接,以及人性的劣根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更深入一层而言,就是范闲本身对于“个人、国家、历史”三者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上。

传承的理念,递减的理念

《庆余年》的故事内核大致可以概括为:现代青年穿越回到古代,本身的世界观与当下的封建理念的矛盾冲突。

小说最后最直接地将这个矛盾放在台面上的情节,大概就是范闲与庆帝的决斗。

而造成这一点的人和原因,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从未露过面,但又处处可见名字的人,那就是叶轻眉。

庆帝在临死前说了这样一句话“折腾了一辈子,最后还是在与她作战。”

叶轻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庆余年》中范闲的肆意人生的矛盾,源自历史唯物主义的错位认知

建立了一个能够掌控天下经济的商号(死后被庆帝接手,成为内库),一个能够监控天下,乃至是皇权的鉴查院,一个希望能够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者!

尽管剧中对叶轻眉的来源改编成了是未来冰封世界的觉醒者,拥有超前意识,但事实上,构成叶轻眉的思想源头还是比较复杂的。

既有“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的社会革命思想,所以,从中还是能够看出“阶级”、“平等”等等具备乌托邦式的概念思想;

同时也有在“个人”、“自由”方面上的启蒙文化气息,最直接的就是在鉴查院门前石碑上的留言,以及鉴查院本身对于皇权起到监督的作用。

在这里,叶轻眉的形象就已经有了,一个柔软怜悯,对生命有热爱,对美好有向往,对苦难有同情,并对有改变这一切的自信的女性形象。

可以说,这样一个满身都散发着光辉的女性,既有反抗强权阶级为民请命的民粹主义情怀,也有自由主义的诉求。

《庆余年》中范闲的肆意人生的矛盾,源自历史唯物主义的错位认知

但只可惜,叶轻眉对于阶级的认知,社会发展的渐进性,群众对于自我意识的成熟程度,历史发展的条件, 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所以,即使没有庆帝对叶轻眉下手,叶轻眉的理想世界,即使是有着神庙的加持,也是需要十年、或者数十年的时间才能达成。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叶轻眉,对自我意识、社会形态、历史兴衰的认知尚且如此,而作为叶轻眉理想的继承者,范闲对此的认知又是怎么样的?

《庆余年》中范闲的肆意人生的矛盾,源自历史唯物主义的错位认知

首先要明确的是,作为叶轻眉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者,范闲对于叶轻眉的认知,并非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通过鉴查院的石碑,通过五竹陈萍萍费介范建等人的口述,来渐渐对叶轻眉形成认知的。

而陈萍萍、范建等人又是叶轻眉的重度仰慕者,爱屋及乌之下,对于范闲的态度,自然就是亲生子侄一般,范建甚至为了范闲,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与范若若真正具有血脉关系的哥哥。

陈萍萍希望范闲能够执掌鉴查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范建则希望范闲能够执掌内库,做个安稳的富家翁;

不管是从什么角度出发,两人都是希望范闲能够安稳的活下去,至于天下理念的纷争,庆国的千秋万代,黎民百姓的安乐,统统都与范闲无关。

《庆余年》中范闲的肆意人生的矛盾,源自历史唯物主义的错位认知

对于陈萍萍和范建而言,叶轻眉所传承下来的理想,已经成为了与兴衰成败的大时代无关的个人情谊。

显然,理想到了这里,不管是格局,还是内涵都缩水了不少。

而正是因为掺杂了两人的情谊在其中,所以范闲的人生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

结尾

当历史被看做是真假莫辩的叙事,当虚构的文学在架空领域驰骋,个人、国家和历史三者的关系,就已经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了。

所以,叶轻眉和范建两个人对于个人、国家、社会和历史的认知,尽管是一脉相承,但也依然出现的分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