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千年佛光寺 循著樑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千年佛光寺


“這是我們這些年裡搜尋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結構建築,除殿本身為唐代木構外,殿內尚有唐塑菩薩像數十尊,梁下有唐代題名墨跡,栱眼壁有唐代壁畫。此四者一已稱絕,而四藝集於一殿,誠我國第一國寶也。”

----《中國建築史》 梁思成(1944年)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佛光真容禪寺


千年古剎佛光寺,這座距今1100餘年的中國古老木結構唐代建築,坐落在鄉間僻壤,默默地散發著大唐盛世的遺韻,彷彿是超現實中一個遺落的夢。這個冬日,終於踏上追尋之路,車子離開五臺山臺懷鎮,向西大約行駛大約三十多公里,進入一片人煙稀少的山野,順山道蜿蜒而上,一座氣勢巍峨,褐黃色的古廟建築,透過林木的縫隙,赫然入目,似一位古樸莊重的智者站立於山崖之前守望著一方水土。佛光寺,我的心瞬間被一種神秘感拉扯著激動不已。

發現 千年古寺放光芒

走在青石鋪就的坡路上,如同踏著斑駁的歷史足跡。放眼望去,佛光寺三面環山,因勢而建,坐東朝西,雄踞山腰,周圍松柏青碧,環境清幽。這條遠離五臺山的荒涼小路今天已經很少有人經過了,然而,1937年6月,這條路卻留下了震驚中外的一串串重量級腳印。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主殿東大殿


佛光寺之名遠揚天下,主要在於它重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主殿東大殿。而它的發現,它的聲名,它的命運,與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密切相關。當時,日本人以嘲諷的口氣斷言:在中國已沒有唐代木構建築,要看只能去日本。梁思成偶然看到了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拍攝的《敦煌石窟圖錄》時,翻到第61窟唐代壁畫《五臺山圖》,從圖上發現了“大佛光之寺”這座古樸的寺廟,欣喜萬分。於是夫婦倆跋山涉水來到五臺山尋找,使這座積澱了數千年東方文化藝術之光的佛寺終於重放光芒,驚動了世界。同時,確鑿無疑地證實:中國有唐代木構建築,日本人的定論可以休矣!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氣勢宏偉東大殿


進入寺院,層疊的古建躍然入目。佛光寺東西長而南北窄,佈局以東西軸線為通道。雖偏僻一隅,卻風度從容,氣勢恢宏,優雅蒼勁、淳樸高逸,像一位被遺忘的老人活在時光之外。我想象到了梁思成、林徽因踏進這座寺門時的好奇與驚異。與五臺山內林立的寺廟相比,佛光寺有點冷清,古樸靜謐中含著幾分寂寞,廟宇的斗拱飛簷在蔚藍的天空中畫出優美的弧線,懸掛在廊簷下的銅鈴聲音清脆,在寂靜的寺院裡迴盪,和著鳥鳴聲在風中混成一曲神秘的天籟。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環境清幽佛光寺


空闊的院中,只有幾個遊客,土生土長的佛光新村人閆師傅是這裡的文物管理員,見了我們,熱情地迎了上來,如數家珍地給我們介紹佛光寺:寺內現有殿、堂、樓、閣等一百二十餘間。其中,最高一層院落矗立的東大殿七間,為唐代建築;東大殿南有一磚塔稱祖師塔,為最早建寺南北朝時代遺物;最下一層院落,北面有文殊殿七間,為金代建築;還有唐代石幢兩座,一座在東大殿前,一座在文殊殿前。當年林徽因為考證它們的年代,曾爬上經幢頂端細察,東大殿前一座經幢確認是唐代所建後,才確定了建築年代。其餘的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寺外,還有幾座唐代和尚塔。佛光寺可以說是五臺山保存最完好的寺院之一。

木作 大氣豪情盛世風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唐代經幢 東大殿前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唐代經幢細節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唐代經幢細節


在閆師傅帶領下,我們穿過四合院盡頭一個圓形拱門,爬上一串極陡的石砌臺階,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大殿便一覽無餘了。斑駁的大門緊閉,殿前兩株古松,蒼勁雄壯。大殿魁偉整飭,單簷廡殿式屋頂,面寬7間,正中五間裝板門,均可開合,兩盡間安直欞窗。外柱上方古樸的斗拱承託著翼出深遠的挑角飛簷,粗壯的柱列、直徑達一米的柱礎,方整結實的臺基、舒展平緩的屋頂,整個大殿就象一根根千年古樹撐起的傘蓋,舉折平緩,精緻堅固。雖然這些斗拱像是承受了千年的委屈一般,交錯摺疊在寬大深遠的屋簷下,而正是這種穩健牢固的姿態,支撐著佛光寺千年的骨骼和歷史。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挑角飛簷


當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一進入寺院,就被這層層交疊而又宏大雄偉的斗拱所震撼,經測量,斗拱斷面是晚清建築斗拱斷面的十倍;屋簷探出達3.96米,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斗拱挑出層數最多、距離最遠的。碩大的斗拱疊加起來承託屋簷,存留著古樸大器、形制開闊的唐朝盛世風範,它的斗拱穿插與橫樑立柱結構,營造方式極為簡潔,而卻又能承受千年風雨,可謂中國傳統建築的結晶。梁思成評價此殿“斗拱雄大,出簷深遠。在這裡是斗拱而不是屋頂塑造了建築的形象。” 站在大殿前,1100多年前那種難以描摹的大唐氣勢撲面而來,它像李杜的詩篇,雖已久遠,卻讓你的內心無邊的寬廣。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唐代木結構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唐代木結構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東大殿頂部木構


閆師傅為我打開緊鎖的大門。當那一聲吱呀呀地聲音響起,陽光如洪水猛地傾洩進去,我幾乎不敢邁進這道門檻。這一步,就是千年!進得殿內,只見大殿進深4間,天花板將樑架分為明栿(露明樑架)和草栿(隱蔽梁枋)兩部分。結構繁複,縱橫交錯,大殿的斗拱、樑架、藻井以及雕花的柱礎,無論是單個或總體,明白無誤地顯示了晚唐時期的特徵。關於天花板上的奇特見聞,梁思成是這樣寫的:“我在那裡看到了一種屋頂架構,其做法據我所知只有在唐代繪畫中才有。使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這和後世中國建築的做法全然不同,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大殿獨特的建築形制,樑架上那些“叉手”的古法,可稱為現存於國內木製結構中的孤例,那種簡單重疊的木結構組合,不用鉚釘,不用鑿孔開洞,卻承載了千年的風雨考驗。今天,我們尋著兩位發現者的目光再一次端詳眼前的這座稀世瑰寶,感受千年歷史沉澱下來的大唐風韻,看上去似乎過於簡單的構造卻正是大唐胸襟博大、大氣豪情的象徵。

藝術 輝煌無比大唐韻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東大殿唐代彩塑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東大殿唐代彩塑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東大殿唐代彩塑


站在塵封已久的殿內,進門迎面是個巨大的佛壇,上有唐代彩塑35尊,包括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及侍脅菩薩、金剛等塑像,還有唐重建佛光寺的捐資人寧公遇和住持和尚願誠的塑像也分立在佛壇一角,陽光穿透塵埃照射進來,殿裡彩塑依舊鮮豔如昨,安祥如舊。佛像面頰豐滿,彎彎的眉毛,端正的口唇,菩薩立像大都微微向前傾斜,腰部彎曲,腹部略微凸起。群塑表情慈祥、恬靜,俯視著世界,似在傾聽著眾生的心事和眾生聽不到的神聖奧秘;塑像用色講究,搭配得當,豔而不俗,色澤鮮豔,雖是明代重新妝繪,卻保留了唐塑的原色調;塑像雕工高超,線條流暢,衣紋線條輕柔飄動,裙帶飛揚姿態優美,肌膚光滑細膩,體態輕盈,有一種飄逸自若的韻味。這些塑像,將唐代雕塑藝術成就的卓著與輝煌體現的淋漓盡致。大殿兩側還有明代所塑的296尊羅漢雕像,分三排坐於後牆及兩山牆砌臺之上,個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彷彿一群鮮活的有血有肉有氣息的古人,笑容可掬地向我們款款走來……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東大殿明代彩塑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栩栩如生 東大殿明代彩塑


東大殿的牆壁上,還有唐代壁畫十餘平方米,內容均為佛教故事。上千個人物,連同他們的飾物、衣紋,畫得都很細膩,體現了唐畫的風韻。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還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題記,椽栿上還留有清晰的唐人墨跡和拱眼壁畫,當年林徽因就是爬上這樣的大梁,鑽入天花板,在漆黑的頂棚上,辨認唐人留下的墨跡,發現上千只蝙蝠懸掛在上邊,黑壓壓的如黑雲般。林徽因沒有退縮,用毛刷慢慢拂去棉絮一樣厚的千年積塵,終於在一根木樑上,發現了“女弟子,寧遇公”這樣的唐人字跡。和殿前的經幢相印證,考證出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四座唐代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在佛光寺,我眼前一直晃動著林徽因瘦弱的身影,不由得心生敬意。此時殿內除了陽光流淌的聲音,還有時間的翻卷聲,我坐在門檻上沉默無語,只是心中感慨光陰著的荏苒。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栩栩如生 東大殿明代彩塑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東大殿唐代木構與繪畫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東大殿唐代書法繪畫


配殿 設計新奇構建巧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唐代經幢 文殊店前


在高臺之下寺的北邊,還有一座巨大的木結構大殿――建於金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的文殊殿,憑它的外觀和氣勢,如果放在別的寺院裡,完全有資格作為主角,可惜它被放在了佛光寺。閆師傅也笑著說:“有點兒屈才了。”但也正因如此,它有了一個全國之最,是全國現存最大的配殿。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金 文殊殿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文殊殿木構屋頂


閆師傅將大殿緊鎖的兩扇古木門打開,我的眼睛突然一亮,大殿磚木結構,木門、木牆、木柱、木窗、木斗拱, 漆色已褪,裸露著木料的原色,顯示著木質的堅實與古樸。這是一幢典型的金代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同樣有著重要地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簷柱都置斗拱,就像是怒放的花朵。此殿樑架使用了粗長的木材,兩架之間用斜木相撐,構成類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減少了立柱,使屋頂重力分散,加大了殿內空間。七間四進深的懸山大殿僅有1根長4丈的松木梁和四根內柱支撐(一般要12根),設計新奇,構建精巧,為我國古代建築施用減柱法之極致和僅見。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文殊殿壁畫


殿內佛壇上有七尊塑像,豐潤富態、莊重大方的文殊菩薩,騎著威猛的雄獅,迎面而立,左右兩側有脅侍菩薩和僧侶跟隨,前有牽獅人和侍童,剎那間,我們彷彿穿越了時光隧道,來到古代,迎面遇上了風塵僕僕降臨的文殊菩薩一行。凝望一尊尊慈祥、安寧,栩栩如生的菩薩、神人雕像,凝望張口瞪目,眉毛倒豎,威風凜凜的雄獅,深深地敬佩幽深年代裡的古人無與倫比的智慧和光芒四射的藝術才華。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文殊殿細節


整個大殿空闊、清淨,除了900多年前的彩塑外,環內壁四周有約2米多高的明代500羅漢彩色壁畫,羅漢分上下兩層列坐,下層羅漢坐於岩石之上,上層羅漢立於下層羅漢之後,疏密有序,神態各異,衣裾飄飄,呼之欲出,古樸、富麗而典雅,完全是中國傳統工筆畫的路子。儘管已經褪色,但是,獨特的色調、線條依然清晰而栩栩如生地再現了一個個佛教經典人物的音容笑貌。我一個個仔細看過來,他們不像神仙,倒像是歸隱山林飄逸不羈的士子賢達,置身此中,令人恍若隔世。

歷史 度盡劫波今安然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佛國五臺山


唐代是中國木構建築發展的巔峰時期,那些以木取材、木構撐天的極具東方神韻的建築曾遍佈全國,如今保存下來而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這座佛光寺東大殿了。在長達上千年的漫長歲月中,經歷過無數戰亂、多次地震,還有蟲蛀、水淹、火燒威脅,佛光寺東大殿為何能碩果僅存呢? 看我好奇,閆師傅也不住地感嘆“佛光寺經歷過太多的劫難,保存至今太不容易了,算是一個奇蹟。”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佛光寺


“與五臺山中心不同,這裡因為交通不便,寺剎散遠,因而香火冷落,寺僧貧苦,所以裝修困難,比較有利於古建築的保存。”佛光寺的發現者梁思成先生這段話道出了唐代佛光寺完好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山西在北方歷史上戰亂少,這裡的人們普遍敬畏神靈,加之氣候乾燥,避免了建築遭到蟲咬損毀;在窮鄉僻壤的山裡,過去離最近的村莊也要幾十裡遠,東大殿因禍得福地孓然遺立(現在寺下面的佛光新村是近些年移民新聚集起來的村子)。它的臺基前半截是墊起來的,做得非常堅固,後半截就直接坐在石巖上,潮氣不容易上升,所以裡邊的塑像和木材都沒有被腐蝕。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千年等待


講起佛光寺的歷史,閆師傅像是一個土專家,“聽老輩人們相傳,北魏時孝文帝騎馬拜遊五臺山,到了南臺頂時天色將晚,忽然看見山的西面有一道非常奇特美麗的霞光,他以為是文殊靈蹟,便騎著馬一路尋著光線找到這裡,建造了3間佛堂和僧舍,創建了最早的佛光寺。興盛是在隋朝至中唐。當時的佛光寺規模相當大,傳說到晚上關山門時要騎上馬,叫做‘打馬關山門’。”五代前,發生過四次較大的滅佛事件,佛光寺在劫難逃,佛堂多次被毀。直至唐宣宗繼位後復興佛法,大中十一年,高僧願誠和尚重返佛寺,四處化緣,終得唐長安施主寧公遇資助,大興土木,才建起了矗立千年的東大殿。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注視


之後,佛光寺又遭遇歷代兵災、抗戰時期日軍入侵等一系列劫難。閆師傅聽老人們講,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發現佛光寺一年後,日寇佔領五臺縣。曾有漢奸闖進佛光寺圖謀不軌。在東大殿前,曾配合梁氏夫婦做調查的住持老僧坐在柴草上,對漢奸們說,膽敢往前跨一步就當場自焚。正在此時,大殿中衝出成百上千只蝙蝠,在老僧頭頂盤旋尖叫,嚇得漢奸抱頭鼠竄……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大佛光寺


當年捐錢重修東大殿的女弟子寧公遇和主持修建的高僧願誠和尚依然安詳的坐在東大殿,正因為有他們大殿才能存世千年,成為後人見證大唐氣象的絕世珍存;當年探索東大殿的梁思成夫婦研究成果依然薪火相傳,正因為有他們對佛光寺的發現,後人才有機會拜訪和瞻仰這座擁具盛唐風韻的藝術殿堂。 “先有佛光寺,後有五臺山”,就是因為佛光寺巨大的人文價值,使得五臺山臺懷鎮眾多明清風格的寺廟黯然失色,多年來,數不清的人們都是尋著梁思成夫婦的足跡來到五臺山,來到他們心目中這個最具東方藝術魅力的盛唐歷史博物館,尋著發現者的目光完成著新的發現。中國的歷史文化,或許正是因為有寧愚公、願誠和尚和梁思成、林徽因這樣一些人物才得以延續和留存吧。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一個寒冷的冬日,在寒風中探訪一座倖存於幽深山林中的唐代建築,儘管目睹的只是一個遺落的背影,但我感受到的卻是一個盛世穿過歷史煙雲而留下的器度與胸襟。而於我,它就像是一種幸運而激動的重逢。

千年佛光寺 循著梁思成林徽因足跡,尋找唐代大木作


攻略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豆村鎮佛光村,縣城東北約三十公里

交通:五臺縣汽車站乘去五臺山或者繁峙的車,可到豆村鎮,也有直達豆村的班車。佛光寺距離豆村鎮6公里。打車前往佛光寺約20元,需要侃價。  自駕可走五保高速(S46)在五臺南收費站出口下,進五臺縣城轉檯忻線S311向北到達豆村鎮,向北轉入繁五線五公里後到閻家寨村,向東拐入小路兩公里後到佛光寺

食宿:佛光寺附近沒有旅館飯店之類的設施,需要去縣城食宿。各種檔次賓館飯店都有。家庭旅社十分活躍,投宿比較方便。家庭旅社同時為遊客準備精心製作的具有地方風味的家常飯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