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孟浩然歸隱前的一首詩,40個字道盡人生辛酸,從此不再逐功名

終生沒有入仕的孟浩然,在求仕的路上,曾經兩次走進長安。第一次是參加科舉於開元十六年(728年)入長安,據說是因為是寫了一首閨中思婦詩導致落第,不過這個說法沒有具體清晰的歷史記載,所以不可當真。

第一次落第的孟浩然其詩文才學之名在當時已是名動京師,有一天時任集賢院學士的好友張說邀請孟浩然入內署,恰逢唐玄宗到來,這一次孟浩然因一句“不才明主棄”使玄宗不悅,一個絕佳的踏入廟堂的機會就這樣失去了。

孟浩然歸隱前的一首詩,40個字道盡人生辛酸,從此不再逐功名

時隔幾年後,孟浩然第二次到了長安求仕,這一年是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無功而返後,孟浩然就要離開長安了,離開這個對他來說既嚮往又傷心的繁華京師。這一年孟浩然已然45歲,他的心情是從未有過的落寞失意,臨別前,他寫下了這首《留別王御史維》留別好友王維。

《留別王御史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孟浩然歸隱前的一首詩,40個字道盡人生辛酸,從此不再逐功名

有說法稱這首詩是孟浩然第一次入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落第,又因一句“不才明主棄”遭玄宗不滿後所作。關於這個說法我一直持保留態度,其實是因為一個簡單的原因。關於這首詩的成詩時間沒有具體記載,但是詩題中明白的寫了“王御史維”,“王御史維”就是王維了,在這裡是帶其官職作以稱呼的,在唐代的時候稱為御史的官職有殿中侍御史和監察御史,而王維是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出任監察御史一職的。

這樣看來,王維只有在第二次入長安求仕失敗後,才有可能在不久后王維調任監察御史情況下,寫下帶有王維御史官職的詩題。

孟浩然歸隱前的一首詩,40個字道盡人生辛酸,從此不再逐功名

這樣悽清冷寂的境遇下我還在等什麼呢?每一回求仕都是無功而返,空空歸來。第一聯中首先寫詩人自己的淒涼遭遇和冷清境遇,門庭是空寂的,內心同樣是淒涼的。每一次的求仕,無論他人的引薦還是科舉應試,帶給王維的是一次次的失望和打擊。詩文名滿天下,偏偏沒有一種方法能踏入廟堂,施展才學,完成理想,已經離他越來越遙遠了。

想要從此去隱逸在山水間,只是不捨和老友的分別。在一、二句淒冷的境遇下,詩人想到自己本就鍾情于山水,不如就此隱去罷,對於自己而言,一再的失望下,對於長安,對於求仕的道路,已經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了,不捨的只有這位和自己情誼深厚的好友了。

孟浩然歸隱前的一首詩,40個字道盡人生辛酸,從此不再逐功名

如今居於高位有能力的人誰會賞識引薦我呢?若說知音當真是世間難遇了。入仕無門,世態炎涼似乎也是這樣順理成章了,沒有人再給孟浩然機會,知音難求,此種情境只有王維知他,懂他。

求仕道路上的失望不順,對好友王維的不捨,門庭的冷落,世間的炎涼,都在孟浩然的心中如一一掠過,末了,他終是嘆息道:“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我是應該守住那份寂寞悽清的,就回到山水故園中隱逸而去罷。

最後一聯是孟浩然在經過辛酸苦痛的回憶思索以及看透世間冷暖後,絕然地決定從此隱入山水間,不問世間事。他的辛酸,他的痛苦和尷尬,才名和抱負從此將隨著他的身影離開繁華的京師。

孟浩然歸隱前的一首詩,40個字道盡人生辛酸,從此不再逐功名

讀完這首詩,才名冠絕,卻因種種不順利的原因入仕無門的孟浩然竟令人讀之有些不忍,赴京科考、入京求仕,這些從年少時令他振奮激昂的事,如今看來竟都是一場誤會。在詩中孟浩然毫無保留的向比他年歲小十二歲卻已步入仕途多年的王維,道出了心中最深的辛酸、失望和痛苦,沒有絲毫嬌柔和掩藏,在如此自然平實的詩意裡,我彷彿看到他那緩慢又堅實的走入山間的背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