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共和:有山有水有故事


共和:有山有水有故事

“金秋時節,行走在共和鄉大地,農業變強、農民變富、農村變美的圖景展現在鄉村行記者的眼前。

“只有把產業做起來了,才能幫助百姓增收致富,才能實現鄉村振興。”共和鄉黨委書記呂曉霞正忙給遠道而來的客人介紹產品。今年,共和鄉“互聯網+農民”創業基地,給當地群眾帶來了豐厚的收入。

在這條通往幸福的大道上,共和鄉藉助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穩健啟航,按照實現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的目標,一曲金色的牧歌正在這裡吹響。

大山裡的甜蜜事業

李揚小兩口是村裡人,一直想學養蜂,但是不懂技術。厚道的小兩口找到了有20多年養蜂經驗的尹安禮,沒想到,尹安禮一口就答應教小倆口養蜂技術,去年,他倆養了10箱,既學到了技術,自己還有收入。

雖然尹安禮決定把養蜂技術傳給李揚,可他對李揚小兩口有個要求,等技術學好了,要再把養蜂技術傳授給村裡人。

夢想的實現不是唾手可得的。正如尹安禮所說的那樣,六峰山裡的每個蜂箱,都是他靠著肩膀挑上去的,在苦與累裡,他從大山深處看到的是沉甸甸的希望。

“讓老百姓徹底拔掉‘窮根’,政策引導是一方面,還要給他們創造更好的條件,共和鄉山青水秀,自然條件是別的地方無法比的,就要動員百姓利用好這天然的資源。”鄉黨委書記呂曉霞說。

為給百姓創造一個良好的營銷平臺,鄉里今年新建了佔地3000平方米,廠房800平方米的蜂蜜加工項目,引入萬畝良田(北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生產運營,依託共和鄉優質蜂蜜資源,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將“原字號”蜂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說到甜蜜事業,老尹打開了話匣子:“六峰山下,紅豆杉故里,自然生態好,無汙染,蜜蜂取自大自然的精華,產品絕對是綠色的。”

現在,尹安禮已經發展了90多箱蜂,成為吉林、大連、北京等外地客戶的搶手貨,在上海的一家大超市,每斤蜂蜜賣到了五六十元的高價。

不僅僅尹安禮,共和鄉如今有50多戶養蜂人,在大山深處釀造“甜蜜產業”,他們把共和鄉的“甜蜜事業”做得蒸蒸日上。

現在,他們藉助鄉里的創業基地,又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線上線下同時銷售,“甜蜜產業”不僅讓這裡的農民找到了致富的路徑,更是讓他們嚐到了奔小康的甜頭。

地栽木耳闖出大市場

一場“太陽雨”後,牛心村的一處擺放基地的木耳更顯晶瑩剔透。這裡共擺放了30多萬袋黑木耳,雖然規模不算大,可場面壯觀。

隨著木耳種植戶的增多、種植規模的擴大,村裡成立了首家木耳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採用“合作社+基地+農戶+互聯網+農產品”的經營模式,為農戶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共和鄉的地栽木耳闖出了大市場。

牛心村支書張敬存告訴記者,目前,村裡已經發展木耳30多萬袋,未來將突破100萬袋。共和鄉的水土好,自然條件和空氣負氧離子高,木耳能讓人吃到兒時的味道,富硒含量非常高,而且總糖、粗蛋白質、粗脂肪等含量均優於同類產品。

村民劉延昭2018年開始木耳種植,第一次嘗試時,也讓他沒少上火,因為沒技術,也沒多少本錢,就怕賠本。

頭一年他還是小心翼翼地投入不多,他告訴記者:“等技術掌握好了,再多投入點兒。”

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一年是木耳大豐收,行情也好,家家都賣上了好價錢。“不著急,咱共和鄉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先把技術學到手,以後有很多掙錢的機會。”劉延昭說。

守著青山綠水,地栽木耳讓牛心村的百姓嚐到了甜頭。張敬存說:“村民種植黑木耳獲得了好效益,也拓寬了農民致富的渠道,共和鄉有這麼好的生態環境,木耳產業一定會發展的更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美麗與富裕共生的前景備受期待。

呂曉霞介紹,共和鄉是穆稜河源頭髮祥地、森林植被覆蓋率達到85%、是天然的大氧吧,空氣質量水平全國都罕見。藉助國家級東北野生紅豆杉自然保護區、省級六峰湖自然保護區,要全力打造黑龍江省有機食品第一鄉。

記者走在共和鄉的村村落落,在14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寫下的每一行字,都與生態、綠色息息相關。

大學生回家鄉當豬倌

付凱彬是北金場村走出去的大學生,放棄了優越的城裡待遇,回到家鄉自主創業,利用共和鄉生態優勢,放養林下藏香豬,經過4年的努力,他淘到了大山裡的第一捅金。

可他自己富了,沒有忘了眾鄉親,扶植眾鄉親一塊致富奔小康。

李龍是這個村的村民,他找到付凱彬說自己也想嘗試養殖,付凱彬不僅沒有保留地把藏香豬養殖技巧教給了他,還給他提供了20頭懷孕藏香豬。

儘管這樣,李龍還是心裡沒底,他擔心銷路問題。

付凱彬不假思索地說:“一年後,你的豬繁殖起來了,銷路包在我身上。”這下讓李龍心裡的一塊石頭落地了。

付凱彬介紹說,藏香豬放到山上吃草就行,不用喂,早上撒出去,晚上自己就回來了。而且,這豬自我防疫性特別強,比如鬧肚子了,都會自己找山上的中藥材吃。

村民尹志強在東方紅承包了500多公頃的山林,聽說付凱彬藏香豬養的風生水起,他就琢磨著想把藏香豬引進到東方紅去。

可手頭沒錢,又難住了尹志強。付凱彬說:“我先提供給你20頭豬,等一年以後,豬繁殖多了,再給我豬底子錢或者還我20頭豬就行,另外,如果銷路有啥問題,我幫助你銷。”

“是黨的好政策,鼓勵搞林下經濟,讓我走上了致富路,我有了這門養豬技術,不能自己藏著掖著,我要讓村民和我一起共同致富。”付凱彬說。

當年,他毅然辭職,回到家鄉創業,他的舉動得到了鄉里的高度重視與關注,也給予大力支持。目前,他已經註冊了牧山源藏香豬養殖基地,年出欄量達到3000頭,未來可以達到年出欄量5000頭。

“鄉村振興,得在特色產業上做文章。我們下一步打算在養殖、小雜糧、藍靛果等產業上做做文章,讓城裡人都能品嚐到鄉村的美味。”呂曉霞說。

和村民一起“牛”起來

清晨,四面環山的六峰村格外安靜。山巒間,霧靄飄蕩。在一間牛棚裡,不時傳出的“哞哞”聲,打破了鄉村裡的寧靜。每天這個時候,是朱成果放牛的時間,牛兒們此起彼伏地叫著,彷彿在歡迎牧童一樣。

朱成果是這個村有名的牛人,也是這個村的能人,今年養了40多頭肉牛。他說:“咱家養的牛,不用喂飼料,每天往山上一放,就不用管了。它們在山裡吃雜草,喝山泉水,長的膘肥體壯,各個精氣神十足,屬於純天然放養的,哪頭牛都值個萬八千塊錢的。”

“幸福不能等、靠、要。只要腳踏實地,肯幹,就算苦水也能變美酒!”當年,朱成果一家的生活來源主要靠種地的收入,生活過的緊緊巴巴的。

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一直是他的夢想。自從養牛後,經過幾年的發展,日子過的越來越好,他兌現了他當初的承諾。

朱成果說:“現在村裡有人想養牛沒經驗,我就教,都是鄉里鄉親的,技術不能一個人獨享,個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大家腰包鼓了,才算真的富了,我要和村裡人一起‘牛’起來”。

現在,朱成果的人生觀發生了巨大變化,致富奔小康他為百姓打了個樣,他也成了村裡的肉牛養殖大戶和示範戶。

“有黨的好政策做支撐,共和鄉還有良好的生態基礎條件,我們的肉牛散養產業會越來越壯大,越來越‘牛’!”朱成果說。

據瞭解,在鄉黨委和政策的支持下,共和鄉肉牛養殖戶越來越多,僅2018年,全鄉肉牛養殖存欄就達5000頭。

“共和鄉有良好的自然資源,豐富的植被和較高的森林覆蓋率為肉牛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只要能哈下腰努力幹,貧困戶照樣也能‘牛’起來。”呂曉霞說。

冷璐 晨報融媒體首席記者 史玉旭 崔皓 記者 張秋夜 張振強 攝影報道

六峰湖景區

共和:有山有水有故事

六峰湖距離牡丹江市區150多公里,省級自然保護區。這裡群山環抱,峰巒疊嶂,水清石秀,薄霧繚繞,風景十分秀麗,在穆稜市享有小鏡泊湖之美稱,景區可以划船遊湖、索道觀光、休閒養生、密林探險、觀光采摘、山莊遊玩等。

這裡不僅是有相思紅豆的地方,是鳥蟲叫醒的地方,也是人在畫中游的旅遊勝地。在這裡可以醉美風光、銷魂美食,在這裡可以盡享“氧吧”、探秘森林。共和鄉六峰湖景區的美,等你去探尋。

六峰湖野生魚

共和:有山有水有故事

穆稜市共和鄉六峰湖有花鰱、白鰱、草魚、鯉魚、鯽魚、馬口魚、尖嘴子、柳根、麥穗等十幾個魚類品種挑戰食客的味蕾,更有全魚宴待遊客品嚐。

因為魚類生長週期長、水質好、不飼餵、溫度低等原因,使之味道鮮美,獨具特色,經省食品安全部門檢測,被確定為“有機魚”類,暢銷牡丹江地區及周邊市縣,魚產品供不應求,自此才有了“大美六峰湖、鮮美野生魚”這一品牌。
記者手記:青山綠水也“醉”人

共和:有山有水有故事

記者走進共和鄉,看著一村一品,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瞭解到村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不禁發出“鄉村美,百姓生活更美”的感嘆。

同時筆者也想到一位遊客說的話:“在這山清水秀的地方買個小房養老多好!”

共和鄉原生態、環境優美、村民淳樸善良……這一路走來,只有一個感受,那就是“美”:景美、人美、生活美。

在共和鄉綠樹成蔭的東北最大的紅豆杉保護基地,呼吸著天然氧吧的清新空氣,沐浴著溫暖的陽光;走上六峰湖的長廊,欣賞漣漪輕漾的廣闊湖水,魚兒越出水面的情景,讓人感懷盛景的壯觀。

在共和鄉紅豆杉培育小基地,嘗一顆鮮紅的小果,一下甜到心裡……

誰能想到,共和鄉在幾年前,還是深山溝,居住條件髒、亂、差。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鄉黨政班子把保護生態,作為今後乃至將來的一項長遠規劃來實施,幾年深耕佈局,因生態環境保護好了,全鄉發生了翻天覆的變化,這就是幹出來的事實。

大自然賦予得天獨厚的優勢,共和人利用這一優勢,趟出了鄉村特色發展之路。下大力氣改善農村路、水、電、房等基礎設施,把一個個村莊打造成環境優美,集休閒、康養、旅遊等項目於一體的美麗之鄉,這就是共和鄉人想要的。不僅如此,依託生態環境這一平臺,共和鄉建起了互聯網+農民創業基地,村民地裡的經濟作物、山上的野生松茸、山野菜和自家養的笨雞、笨鴨、笨豬等農副產品都成了網上的搶手貨。

腳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我們的攝影記者算得上資深了,總想把共和鄉一草一木都收進鏡頭,可這裡的美景已經“醉”了媒體人。

“共和鄉無論是企業建設還是生態保護,都以生態環保理念為指引。依託青山綠水,讓鄉村建設與自然完美契合,有了這良好的生態環境,鄉村產業振興會釋放出無窮魅力。”對未來,鄉黨委書記呂曉霞躊躇滿志。

晨報融媒體記者 張振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