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肿瘤已手术切除了为什么还会转移?常见癌症转移部位特征

癌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由原发部位播散到远处的其他器官的过程,肿瘤之所以令人生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正是因为癌细胞能够转移。

肿瘤已手术切除了为什么还会转移?常见癌症转移部位特征

经研究发现,癌转移步骤为:

①原发肿瘤的生长和增大;

②侵袭周围组织并穿入淋巴管和血管;

③淋巴管和血管内瘤栓形成并随淋巴液、血液而运行;

④在远处器官的淋巴管或血管壁处停留;

⑤穿出停留处的淋巴管和血管壁并侵袭周围组织;

⑥癌细胞在此增殖、生长,转移灶形成。

肿瘤已手术切除了为什么还会转移?常见癌症转移部位特征

转移的方式有:

①直接蔓延:肿瘤从原发部位直接侵入周围组织或器官;

②经淋巴转移;

③经血行转移;

④种植性转移:脱落的癌细胞可黏附于其他组织,形成种植性癌结节。

了解了肿瘤的转移方式,症结所在就很明白了。手术虽然冠以各种“根治术”,但终归是一种局部治疗的方法,也就是说虽然切除了原发癌块和周围的淋巴结,但癌细胞可以在手术前(甚至更早)、手术中、手术后转移。手术切除了癌瘤,并非万事大吉。

肿瘤已手术切除了为什么还会转移?常见癌症转移部位特征

癌症为什么会发生转移呢?

第一点:肿瘤细胞的无限制生长能力促使肿瘤不断地侵袭周围组织。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肿瘤浸润和侵袭。

一般原位肿瘤以消化道肿瘤为例,发生在粘膜上皮的肿瘤会逐步向外浸润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临床以粘膜下层作为分界,没有穿透粘膜下层的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较少。而侵犯到肌层和浆膜层的肿瘤预后就要差些。

肿瘤已手术切除了为什么还会转移?常见癌症转移部位特征

第二点:肿瘤的远处转移。肿瘤的远处转移主要是因为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和血管向外发生扩散。

早期肿瘤细胞就会随着血流开始向全身播散,为什么没有形成转移灶,主要是和肿瘤细胞的数量、生存的微环境及患者的机体免疫力相关,随着肿瘤的增大,进入血液和淋巴管的细胞量越来越多,患者的免疫能力也越来越低下,最终导致转移灶的形成。

肿瘤已手术切除了为什么还会转移?常见癌症转移部位特征

常见癌症转移部位特征

肿瘤已手术切除了为什么还会转移?常见癌症转移部位特征

肺癌

1、肺癌脑转移:出现无原因的头疼、呕吐、视觉障碍以及性格、脾气改变可能为肺癌转移到脑部引起的颅内高压或脑神经受损所致。

常见于小细胞肺癌、腺癌类型。头痛为最常见的症状,呕吐多出现在头痛激烈时,特点为喷射性呕吐;视力障碍则说明肿瘤已经影响压迫或侵犯到视神经,此外,肺癌脑转移还可出现复发、阵发性黑蒙、猝倒、意识障碍、血压增高、脉搏减慢、严重者可因肿瘤压迫产生脑疝导致呼吸停止。

肿瘤已手术切除了为什么还会转移?常见癌症转移部位特征

2、肺癌骨转移:有50%肺癌病人最终会出现多个部位的骨转移。骨转移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骨同位素扫描可发现有病变的骨骼。

骨转移症状与肿瘤转移的部位、数量有关,如肺癌肋骨转移引起的胸痛,多表现为胸壁部位局限的、有明确压痛点的疼痛。脊髓转移引起后背部正中或病变部位疼痛,而四肢或躯干的骨转移引起该部位的局限性疼痛。

3、肺癌肝转移:有28-33%的肺癌出现肝转移。常见的症状为肝区疼痛,为持续性涨痛,同时可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肝功能受损的表现。

4、肺癌肾及肾上腺转移:有17%-20%的肺癌病员出现肾及肾上腺转移,患者常无症状,有部分病员可出现肾区涨痛,但很少出现影响肾功能。

肿瘤已手术切除了为什么还会转移?常见癌症转移部位特征

乳腺癌

1、腋淋巴结和内乳淋巴结:乳腺癌病人腋下淋巴结转移率很高,有50%~70%已有腋淋巴结转移。腋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原发肿瘤大小有关,肿瘤体积越大,腋淋巴结转移率越高,转移数越多。

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与病灶部位及病期有关。有腋淋巴结转移的病人其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亦增高。

2、血行转移: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为肺,其次为骨、胸膜、肝、脑、肾上腺等。

结直肠癌

1、肝转移:结肠癌转移主要是肝脏,约50%的患者会发生术前或术后肝脏转移。约有30%的患者在手术前已有B超或CT无法检测的阴匿性肝转移。但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10%-20%)适合手术切除,且其中70%术后复发。

2、淋巴转移

3、血行转移:先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它组织脏器。

4、侵润与种植:癌肿可直接侵润周围组织与脏器。播散全腹腔者,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出现腹水等。

肿瘤已手术切除了为什么还会转移?常见癌症转移部位特征

胃癌

1、直接蔓延:以大网膜、肝、胰、横结肠为常见,其次为空肠、膈肌以至腹壁。

2、淋巴腺转移

3、血行转移:部分患者可转移至肝、肺、骨、肾、脾、脑、脑膜、皮肤,也可转移至卵巢,形成卵巢克鲁肯伯格(Krukenberg)氏癌或卵巢粘液细胞癌。

膀胱癌

1、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最主要的转移途径,主要转移到盆腔淋巴结,如闭孔、髂内、髂外及髂总淋巴结群,后期可转移至支气管旁、肺门、纵膈、锁骨上、腋下和上腹部淋巴结。

2、医源性转移:医源性转移比较常见,此种转移常发于手术治疗后,癌细胞被种植在腹腔内或者在切口上。

3、血行转移:血行转移多生在膀胱癌晚期,主要转移至肝、肺、骨、脑、肾、脾、皮肤等处。

4、直接浸润:浸润浅肌层者约50%淋巴管内有癌细胞,浸润身肌层者几乎全部淋巴结内有癌细胞,浸润至膀胱周围者,多数已有远处淋巴结转移。

肿瘤已手术切除了为什么还会转移?常见癌症转移部位特征

黑色素瘤

1、淋巴结转移:多数属于中晚期。或沿淋巴管扩散入血液系统,多转移到肺、肝等部位。

2、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当表浅淋巴管被瘤细胞全部阻塞后,扩散的瘤细胞在原发病灶周围形成卫星结节,下肢向深淋巴管扩散,出现腘窝淋巴结肿大,直至扩散到所有区域性淋巴结。 仅单纯采取局部切除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其术后复发率是相当高的。

胰腺癌

1、淋巴结转移:多发于淋巴结及肝胆等器官,通常肝门部及幽门下淋巴结群转移率最高。而胰体尾部肿瘤转移则更为广泛,除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外,常可广透转移至肝、肺、骨骼等器官。

2、直接浸润:早期即可直接侵犯邻近的胆总管下端、门诤脉、下腔静脉及肠系膜上血管。晚期通常浸润腹膜后纤维脂肪组织、小网膜囊、十二指肠、胃后壁等。癌肿与所受累的组织广泛融合连成一团,形成较大肿块,固定于腹腔。胰体及胰尾部肿瘤侵犯腹膜、大网膜后,发生广泛的种植性转移并产生血性腹水。

3、血道播散:通常由门静脉转移至肝,再转移至肺,继而转移至肾上腺、肾、脾、脑及骨骼等组织。

4、沿神经鞘膜浸润转移:出现转移胰腺癌向后方浸润累及腹膜后神经鞘膜及神经根,产生持续性背部疼痛。

肿瘤已手术切除了为什么还会转移?常见癌症转移部位特征

前列腺癌

1、骨转移: 当前列腺癌转移到骨骼时,可引起转移部位的骨痛。骨转移的常见部位包括脊柱、髋骨、肋骨和肩胛骨,常见于腰部、骶部、臀部、髋部骨盆。 部分前列腺癌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疼痛,有些这表现为间歇性疼痛。这种骨痛可局限在某一个部位,也可表现为不同部位的游走性疼痛。

2、淋巴结转移 :前列腺癌晚期患者还会出现淋巴结转移的现象,大约有1/3甚至2/3的病人在初次就医时就已有淋巴结转移,多发生在骼内、骼外、腰部、腹股沟等部位。 当发现转移时,多出现相应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和下肢肿胀。

3、血行转移 :前列腺癌患者发展到晚期时,也可能出现血行转移,这种转移多见于骨骼(如骨盆、骶骨、腰椎、股骨上段等〉和内脏(如肺、肝、脑、肾上腺、睾丸等)。

肿瘤已手术切除了为什么还会转移?常见癌症转移部位特征

癌症转移无疑是癌症患者最为恐惧的。转移不是年龄问题,不是时间问题,不是癌种问题,而是人体免疫力的问题。当癌细胞肆无忌怠地扩散时,只能说明你的免疫力开始下降了。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

医学研究表明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特殊细胞能将已突变的癌细胞以吞噬和消灭,并防止正常细胞被侵袭及癌变,从而有效地防止癌细胞的扩散转移。一旦免疫力下降,癌细胞扩散那就真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了。防止扩散转移,提高免疫力是关键。

70岁的艾利森是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学教授兼主任,主攻能够抑制免疫系统攻击性的细胞研究。

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能导致免疫系统“刹车”的蛋白,如果松开这个“刹车”,就能提高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在此基础上他发现了癌症的新疗法,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

肿瘤已手术切除了为什么还会转移?常见癌症转移部位特征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的不同在于,它将治疗目标从肿瘤细胞转移到免疫细胞上面,通过增强患者自身的抗肿瘤免疫能力来治疗肿瘤,与传统治疗相比具有杀伤精准、副作用小、疗效持久、个性化程度高等优势。

此外,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免疫记忆的特性,因此免疫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形成记忆型免疫,在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上具有显著优势。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有个形象的比喻:癌细胞是披着羊皮的狼,免疫疗法主要是帮助拨开“羊皮”,重新唤起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

肿瘤已手术切除了为什么还会转移?常见癌症转移部位特征

1、浸润性肿瘤手术后

即使是早期癌症,浸润性肿瘤的复发率较高,为了能根治癌症,细胞治疗是亲和力最高的治疗手段。

2、化疗结束后

免疫治疗效果呈现较慢,癌细胞增殖快速期推荐化疗,增殖慢速期可用细胞治疗以及低剂量化疗,以期待更好的治疗效果。

3、放疗结束后

放疗期间以及放疗后的数月中,被放射线切割的癌细胞溃散,向膜外释放出更多的抗原物质,这是特异性免疫细胞捕获癌抗原的最佳时期。

4、化疗不可持续时

建议患者优先使用化疗等标准治疗,将免疫细胞治疗作为辅助治疗。但是当患者化疗不耐受,又无其他治疗手段时,可尝试免疫细胞治疗。

5、口服药物时

口服化疗、靶向药物期间,与细胞治疗结合,有可能延长药物使用时间,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为遏制肿瘤提供时间机会,可期待整体病程的更佳治疗效果。

6、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时

在使用PD1、CTLA-4等免疫点抑制剂前,接受细胞治疗提高自身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抗癌能力,再用抗PD1抗体等解除免疫抑制,其治疗效果可能比直接使用抗PD1抗体药物更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