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飞行员是如何得知己方战机被对方雷达或导弹锁定的呢?

西门云晖


雷达告警系统,现在的战斗机有,一般都装在垂尾上的。这套系统能接收雷达电磁波扫射信号,一旦自己战机被扫描,就能接收到雷达信号,根据雷达波扫描的频率来判断是否被火控雷达锁定!

战机自身火控雷达的工作模式就有好多种,比如搜索模式、边测距边搜索(测距离和距变率)、跟踪锁定模式等,不同模式下雷达扫描的频率在15~1.5秒之间变化,扫描的幅度也不一样,搜索模式下扫描幅度就是雷达最大扫描范围,一旦进入跟踪模式也许就只有±10°范围了。在搜索模式下,雷达波扫描的频率都在10秒以上,这时候战机雷达告警系统接收到雷达波扫描频率,会告警飞行员有雷达波扫描;如果一旦战机火控雷达实施跟踪锁定模式,那么雷达波持续扫描概率在1.5s左右,告警系统就会用急促的声音和不断闪灯来告警飞行员,导弹可能已经在飞来的途中了!

近10年的战场准则,被火控雷达锁定——战机已经被击毁了!这也是各国为何都互相谴责自家战机被对方照射的最主要原因!当然被敌方雷达锁定后,是否发射导弹有时候无法判定,导弹是否向自己飞来,从哪个方向飞来其实也无法判定,除非你的雷达也照射着对方的战机,直到对方战机的方位!而且如果飞来的红外制导导弹,他连信号都不需要发射,你就更难判定导弹什么时候到达了!

因此目前先进战机还有另外一套告警系统,尾焰告警系统,探测距离大约在20公里左右,也就是导弹大约飞到离战斗机20公里距离的时候,战斗机就能直到导弹的方位了,这时候开始丢红外诱饵干扰,开始机动规避,做最后一搏了!

但多半是没有效果的,毕竟现代导弹很容易就到达40G的机动性,而飞机受人的制约最大只能飞9G。战机被击中后,在飞机座舱的保护下飞行员有85%的概率能够活下来,然后对战机进行评估,是跳伞还是开着受伤飞机脱离战区了!

另外先进的雷达告警系统使能够根据雷达波信号不同分清楚到底是来自地面还是空中雷达的信号,如果数据链完备的(比如美国),甚至能分清楚来自地面的哪个型号的雷达!


狼烟火燎


现在的飞机都是几千万乃至上亿一架,这么个精贵的玩意儿要是不明不白就把打掉了,连带损失更宝贵的飞行员,那可太亏了,所以现在的飞机被导弹锁定之时,飞行员立马就会知道,可以提前机动规避,当然,也为万一逃不过去,提前跳伞做好准备。那么飞行员是怎么知道的呢?

这其实是飞机的自卫系统起了作用,自卫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设备是雷达告警接收机和导弹逼近传感器,前者最开始是尾部的保护器,当有敌机尾随飞机时它会发现并告知飞行员有情况,防备敌人偷袭。

到了后来,这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雷达告警接收器,它可以探索到敌人火控雷达的波动,也就是说,敌机开火,它就会有反应,现在最先进的接收机甚至连反辐射导弹都能探测到。

好了,现在明白了,敌人开了火能知道,提前有个准备,那人家开火后导弹怎么防呢?那就要看到第二种了:导弹逼近传感器。这个现在主力的战斗机,轰炸机,甚至直升机都有装备,为的就是预警导弹的来袭,它通过导弹的尾焰探测导弹的机动路线,让飞机能启动电子战系统进行对抗。

现在的导弹传感器一般是紫外传感,它不仅体积小不占地方,带着方便,还非常靠谱,虚警率低,现在的防空导弹和空空导弹发射时发动机是全开的,它们产生的高温尾焰有强烈的紫外辐射,所以以它为依据进行防备是非常靠谱的。

雷达锁定目标,指的是在一段时间连续、正确地得到目标的方位、距离、和速度。

战斗机一般装备飞机自卫电子对抗设备,通常由告警设备和电子干扰设备组成。告警设备分雷达、红外和激光告警设备。雷达告警设备可对各种雷达信号进行接收、分析、识别和告警。采用信号处理机时,能以字符形式显示出威胁源的类型、方位、距离和工作状态。

红外告警设备可利用红外探测器检测来袭导弹发动机喷焰的红外辐射,发出“已被导弹追击”的警告,但易受其他热源的影响而发出虚警。由红外探测器和多普勒雷达组成的双模警戒接收机,只有当两者一致表明飞机面临导弹攻击的威胁时,才发出告警信号,因而可避免或减少虚警的出现。激光告警设备,靠截获敌方激光制导系统的激光束进行告警。

那么我军战斗机飞行员怎么知道自己被雷达锁定? 在平时,我军有电子战部队(从总部到下属的基层部队分队),侦查和截获敌军电磁信号,包括雷达、通信、数据链、网络。经过长期的积累,可以分析出敌军雷达各种工作模式的信号模式和特征,乃至能精确到雷达个体。

从捕获的雷达信号中获取并整理出的数据,会装定进战斗机的电子战吊舱或机载设备(ECM)。因为在实战乃至平时,电磁空间有N多的电磁信号,多到一架战斗机不可能实时分析。所以战斗机的ECM只对从(1)里存在的有威胁的信号响应。一旦ECM发现高威胁级别的敌方雷达信号(比如战斗机火控雷达锁定),就会立即向飞行员告警。






沙漠之湖


飞行员之所以能够得知自己被雷达或者导弹锁定,主要还是依靠雷达告警系统和各种紫外/红外告警系统,探知到敌方的雷达波束能量或者观测到导弹正在飞速靠近,从而向飞行员预警,使得飞行员得知自己被锁定。

对于雷达制导导弹,飞行员可以依靠紫外告警系统和雷达告警系统两种系统实现预警。这与战斗机的机载雷达的工作模式有关。机载雷达一般有搜索模式、TWS模式(边跟踪边搜索)、火控模式等几种。一般战斗机要发射导弹,首先就要解算导弹的火控数据,因此,需要将雷达调整至TWS模式(边跟踪边搜索)、火控模式等,聚集能量扫描敌军飞机,从而精确测量敌军的速度、运动方向等参数,从而计算导弹的预定轨迹交汇点,才能发射导弹。而雷达告警系统正是依靠这一点,才实现对导弹的预警。当雷达告警系统探测到高能量雷达波束之后,就表示这架飞机被雷达锁定,敌军导弹很可能会发射或者已经发射。从而告警飞行员进行规避。

而紫外和红外告警系统,则是依靠观测逼近的导弹,计算威胁度,并对高威胁的目标实施预警,提醒飞行员机动规避。目前,像苏35战斗机、歼20战斗机已经拥有了先进的全向紫外告警系统,可以实现360°无死角告警。


区域拒止


兔哥回答。现代空战或防空作战中,导弹是其主要的武器,而导弹攻击目标,是靠雷达对攻击目标发射雷达电子波束来引导导弹飞向目标进行攻击。战斗机具有块速的机动能力,飞行速度快,因此,就需要雷达不间断的对目标进行照射才能抓住飞机,引导导弹直到把飞机打下来。


因此,战斗机能发现自己被人家的火控雷达给抓住了就能采取躲避,干扰措施来逃避被打击,于是“机载告警装置”就出现了。

这种“机载告警装置”正是利用对方的雷达波束的照射,来判断来袭导弹的。通常在战斗机前后左右上下都安装有这种“探测装置”。

现代导弹除了雷达制导,还有红外制导,飞机尾部火焰是很强的红外信号源,红外制导的导弹就是利用飞机的这一特点探测追击飞机直到干掉飞机。因此为了对付这类导弹,战斗机上也安装有探测红外制导导弹的设备,利用导弹的发动机红外信号源,判断来袭导弹。

激光制导是利用对目标飞机发射激光照射波束来攻击的,因此,战斗机上也安装有激光探测器。

战斗机执行战斗任务时,这些“探测告警装置”时刻瞪大眼睛警惕的注视着周围的情况,一但发现有探测源出现,就会快速转动脑筋,判断危险性质,一旦发现危险来临就会迅速作出反应,通火数据链迅速将信息告诉“告警器”。

此时战斗机座舱里的“告警灯”就会红灯闪耀,并发出阵阵蜂鸣声,提醒飞行员,你让人家锁定了,快跑!战斗机不但有探测告警装置,也有反制措施,如发射干扰弹,欺骗来袭导弹偏离攻击,通过机动摆脱被锁定。

总之,战斗机的对抗与反对抗就是矛与盾的较量,会随着战斗机的使命一直存在下去。(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别忘了关注兔哥哦!)(图片来源于网络,一并谢过!)


兔哥42928


飞行员怎么知道自己被锁定,这个要看年代了。

早期的对空导弹,是半主动雷达制导。这种导弹需要制导雷达不断地照射飞机,导弹靠接收雷达的回波来跟踪目标。和用于探测飞机的雷达不同,照射雷达是用的连续波。这样一来,机载雷达告警系统接收到连续波信号,就知道是有敌人锁定自己了,就会向飞行员发出警告。

随着电子对抗的发展,这种连续波照射方式火力通道少,容易被告警系统探测,所以有了改进版本。就是在导弹飞行中段用指令制导,末段再进行照射,这样一来压缩了对方告警系统的工作距离,二来还可以采用分时照射增加火力通道。为了对抗新的制导方式,机载告警系统也随之发展,开始将对空探测雷达的波段也引入告警范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的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弹开始引领潮流,如AIM120,霹雳12,米卡等,这种导弹不再需要专门的照射雷达,只需要使用探测雷达探测目标信息,并在导弹飞行中段使用指令制导,末段则开启导引头上的主动雷达捕捉目标并进行攻击。机载告警系统只能以探测雷达的间断信号进行判别,如果同一雷达对本机的扫描次数超过设定的阈值后,即会认定本机已被锁定,并向飞行员发出警告。现代化的机载告警系统,除了传统的探测对方雷达信号外,还向着综合性的电子对抗系统方向发展。


不求甚解674


身为战机飞行员,必须拥有这样一个本领。那就是当自己驾驶战机同敌机进行角逐的时候,还要有一定的警觉性,不过多数情况都需要根据电子设备的预警看自己的战机是否被敌方战机锁定了。

并且,在发现这种情况之后,飞行员必须改变航线,通过放出诱饵弹,利用俯冲等技能对其敌军战机的攻击进行规避。可能许多时候,大家都会认为每当战机提示声响起时,都是敌机向其进行攻击了。其实不然,许多时候提示音的存在是让战机飞行员提高警惕。

所以,最重要的是战机飞行员要有足够的判断能力。毕竟不是每次敌机对自己战机发起攻击,雷达都会进行提示。因此,这个时候战机就会面临被导弹击中的风险,毕竟现如今军事技术相当先进,一旦被导弹追踪上,后果不敢想象。

笔者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篇报道,一名战机飞行员自述:“战斗机如果被导弹锁定,如果导弹的性能弱于飞机性能,那么飞机被命中的几率就是70%;导弹如果是最新型号,明显强于飞机性能,那么飞机被命中的概率就是90%”。


军武视界


雷达和导弹锁定战机,无非是靠雷达、红外线这些手段探测锁定,套路就那么几种,大家都知道,那么在飞机上安装探测这些东西的设备,一但探测到己方战机被这些东西照射到,并且照射稳定,无法摆脱,那么就可以报警己方战机已被锁定,提醒飞行员开始使用反制手段,或者干脆跳伞逃命吧。


原理是很简单,但真正有能力在这一领域竞争的并不多,五代战机第一要素就是隐身,这里所谓隐身就是指战机本身不反射敌方各种雷达探测波,通过机体形态特征的设计,反雷达涂层的使用,让敌方无从探测,也无从锁定己方战机,这是盾。各种雷达探测手段发展,朝越来越高的灵敏度发展,探测强度降低,低到对方无从发现,而己方依然可以靠高灵敏度发现,这是矛。

所以现在战机竞争主要就是先敌发现,先敌打击的竞争。各国自己的战机演习都只需利用雷达锁定对方,即告胜利。连边境空域摩擦,也是如此,你巡逻的好好的一无所知时,接到一堆警报,然后人家傲娇的出现在你面前,又傲娇的飞走,你什么都别说了,因为你已经死了!包括潜艇,大家也是这么玩的,至于真正的打击手段,反而不用考虑,大家都有足够的摧毁能力,比的就是谁先发现并开枪。


李三万的三万里


现在的飞机都是几千万乃至上亿一架,这么个精贵的玩意儿要是不明不白就把打掉了,连带损失更宝贵的飞行员,那可太亏了,所以现在的飞机被导弹锁定之时,飞行员立马就会知道,可以提前机动规避,当然,也为万一逃不过去,提前跳伞做好准备。那么飞行员是怎么知道的呢?

这其实是飞机的自卫系统起了作用,自卫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设备是雷达告警接收机和导弹逼近传感器,前者最开始是尾部的保护器,当有敌机尾随飞机时它会发现并告知飞行员有情况,防备敌人偷袭。

到了后来,这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雷达告警接收器,它可以探索到敌人火控雷达的波动,也就是说,敌机开火,它就会有反应,现在最先进的接收机甚至连反辐射导弹都能探测到。

好了,现在明白了,敌人开了火能知道,提前有个准备,那人家开火后导弹怎么防呢?那就要看到第二种了:导弹逼近传感器。这个现在主力的战斗机,轰炸机,甚至直升机都有装备,为的就是预警导弹的来袭,它通过导弹的尾焰探测导弹的机动路线,让飞机能启动电子战系统进行对抗。

现在的导弹传感器一般是紫外传感,它不仅体积小不占地方,带着方便,还非常靠谱,虚警率低,现在的防空导弹和空空导弹发射时发动机是全开的,它们产生的高温尾焰有强烈的紫外辐射,所以以它为依据进行防备是非常靠谱的。

雷达锁定目标,指的是在一段时间连续、正确地得到目标的方位、距离、和速度。

战斗机一般装备飞机自卫电子对抗设备,通常由告警设备和电子干扰设备组成。告警设备分雷达、红外和激光告警设备。雷达告警设备可对各种雷达信号进行接收、分析、识别和告警。采用信号处理机时,能以字符形式显示出威胁源的类型、方位、距离和工作状态。

红外告警设备可利用红外探测器检测来袭导弹发动机喷焰的红外辐射,发出“已被导弹追击”的警告,但易受其他热源的影响而发出虚警。由红外探测器和多普勒雷达组成的双模警戒接收机,只有当两者一致表明飞机面临导弹攻击的威胁时,才发出告警信号,因而可避免或减少虚警的出现。激光告警设备,靠截获敌方激光制导系统的激光束进行告警。

那么我军战斗机飞行员怎么知道自己被雷达锁定? 在平时,我军有电子战部队(从总部到下属的基层部队分队),侦查和截获敌军电磁信号,包括雷达、通信、数据链、网络。经过长期的积累,可以分析出敌军雷达各种工作模式的信号模式和特征,乃至能精确到雷达个体。

从捕获的雷达信号中获取并整理出的数据,会装定进战斗机的电子战吊舱或机载设备(ECM)。因为在实战乃至平时,电磁空间有N多的电磁信号,多到一架战斗机不可能实时分析。所以战斗机的ECM只对从(1)里存在的有威胁的信号响应。一旦ECM发现高威胁级别的敌方雷达信号(比如战斗机火控雷达锁定),就会立即向飞行员告警。


BC幸福一哥


机身遍布雷达信号接收天线,只要被对方雷达照射,就会发出报警。


攻角666


雷达或者激光告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