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河南洛寧顧原鋒散文:在黃土地上執著行走的“中國村民”


河南洛寧顧原鋒散文:在黃土地上執著行走的“中國村民”

在豫西地區享有較高聲望的鄉土作家宋殿儒,常常以“中國村民”自喻其名,讚歎之餘,我經常拜讀宋老師的醒世名作。他的作品幽默風趣、樸實無華,有感覺、不張揚、接地氣,就像一朵朵綻放在竹鄉大地上的臘梅花兒,攜裹著對故鄉的堅韌情感,散發著黃土地上特有的芳香,一經染目,就禁不住心靈震顫、如浴春風……

宋殿儒,原為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的一名參戰軍人,部隊退伍後在洛寧縣東宋鎮照冊村做了一名民辦教師,2001年經過考核,被招聘到縣廣播電視局任《廣播電視報》記者。隨後該報升格為縣委機關報——《新洛寧》,他在該報社任記者和編輯部副主任。次年被吸納為洛寧縣第七屆政協委員。在報社任職期間,他採寫了大量的新聞作品。後來遵照上級有關精神,《新洛寧》報停刊,2003年他又被縣廣播電視局聘為新聞記者編輯。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他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採寫並報道了近萬條新聞稿件,並多次榮獲省市縣的各種新聞獎項,碩果累累,為全縣廣大文學愛好者樹立了榜樣。

宋殿儒是個勤奮之人,他在新聞工作之餘常常加班加點的讀書學習寫作,並陸續在國內外數百家報刊發表文學作品。洛寧是一個人傑地靈、鍾靈敏秀的地方,鄉村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文化搖籃,正是這片伏牛山環繞的蒼茫熱土,浸潤了宋殿儒深厚凝重的生命情感,也給了他豐富的創作靈感。自2011年以來,他天天堅持寫作,幾乎每天都有作品發佈於報端,當伏案爬格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收穫的喜悅也讓他樂此不疲、欣然釋懷。他的作品遍佈國內外各級報刊媒體,上至中央領導直屬刊物:《中直黨建》、《紫光閣》、《中華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下至全國省市縣級報刊,外至《國際日報》、《臺灣日報》和《巴黎文學》。目前,他共計在國內外報刊發表文學作品兩千餘篇(首)。2013年,他在全國小說集應徵中,被免費出版《愛情油菜花》,發行到全國各地。

宋殿儒是一個熱愛故土、心憐百姓之人,“閱盡社會滄桑、傾訴人間冷暖”是他小說創作的一大特點,由於親身經歷了城鄉生活的酸甜苦辣,鄉土情結濃郁深厚,基層幹群的“善惡美醜”盡收眼底,這些刻骨銘心的生活遭遇成為他創作的源泉,因為熟悉、所以感悟。淳樸的農民之魂緊緊圍繞著宋殿儒的心靈,飽嘗心酸的百姓生活是他的情感所繫,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座精神的煉獄,他的許多作品都充滿了對故土、母親的熱愛,強烈的親民思想讓他俯下身子,用手中的鋼筆訴說基層百姓的疾苦與歡樂,為人民頌歌,傾心表達群眾的夙願,但他的文學作品從不故弄玄虛、刻意拔高超越現實的東西,剛毅直率的個性,使他敢於批判揭露城鄉人事過往裡的種種不良現象和人性的卑劣,他積極追求務實的真善美,強烈呵斥為富不仁者的虛榮與貪婪,從不懼怕文學的鞭子抽打了誰的“假惡醜”,文學是他思想綻放的載體,更是他反映現實生活、推動善念迴歸的精神武器。

在眾多文友的眼中,宋殿儒更像是一位謙遜樸實、高風亮節的教師模樣,瘦弱而精緻的身材,曬得黝黑的臉龐,有土地斑駁的立體感,也有秋天收穫的底色,敦厚而真誠的笑容裡掩飾不住歲月的滄桑,如果不夠熟悉,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滿腹經綸、享譽文壇的大作家,炯炯有神的目光中透露出幾絲悄無聲息的認真和執著。我問他在寫作上有什麼訣竅,他告訴我四個字“經歷苦難”,一個人如果生活在幸福的溫室中,往往缺少創作的素材。

宋殿儒雖然才思泉湧、操翰成章,卻不懂得人情世故,在他貌似“清高”的外表下面,隱藏著一個最大的性格缺陷“萬事不求人”,因為他以前在工作中剛強耿直,不知道徇私舞弊、阿諛奉承,不善於接近領導,身旁也沒有狐朋狗友的簇擁歡呼,清靜的環境固然為他的文學創作帶來了便捷,他只顧埋頭苦幹、盡忠職守,不計名利得失,正直無私的品格有時會被套上貶義的商標,甚至能為人生仕途帶來滅頂之災,宋老師就是這樣的悲壯範例。由於命運的坎坷不公,宋老師屢遭生活的遺棄,在工作崗位上奮鬥了幾十年,至今仍是一個樸素無華、沒人交“三金”的農民臨時工記者,但他文學作品中的樸素氣息卻常常受到國內外廣大讀者和編輯的青睞。在所有發表的作品中,他內心最敏感、最在意的仍然是那些宣傳家鄉的文字,因為家鄉的一草一木在他的腦海根深蒂固,對家鄉的摯愛是他永遠不變的神聖情懷。

2014年夏天,他隨縣作協和省市作家們一起到故縣鎮開展文學採風活動,回來他就想,這個稿子一定要下力氣寫好,一定要在國家級大報上發表,一定要讓更多人知道咱洛寧這個魅力無限的西子湖。最後他三易其稿後,終於把一篇名為《尋訪北方西子湖》的文章發表在2015年10月14日《京郊日報》上。雖然收穫甚多,但在自我推介方面,宋老師一直保持冷靜而保守的態度,他總有一句話掛在嘴邊——“我在許多地方肯定不如別人啊!我是個耕耘者,最開心的事情肯定是收穫,而不是名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宋老師的確是這樣,這麼多年,他為了踐行心中那份崇高的夢想,一直在默默無聞地做著自己喜歡的文學事業,忠於職守,無怨無悔。嶕嶢山萬畝槐花開,他也去看了,但和別人的想法不一樣,他說:“為何不讓這麼好的景緻上上國家第一大報呢?”,他只管認真去做,最終真的發表在2013年5月3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上,文章發表了,他內心自然高興,但他絕口未在他人面前肆意張揚。

2013年縣作協邀請他一同前往澗口鄉硯凹挑花嶺採風,回來後,他連夜就把稿子趕出來。別人只是向縣作協刊物交份作業就算完事兒,而宋殿儒不那樣想,他說何不讓硯凹桃花綻放到更大的地方呢!因而,後來一篇《親親硯凹桃》的文章和圖片就榮登上全國旅遊名地黃山,在2013年3月21日《黃山日報》和《東海日報》發表了。接著,他就一發不可收拾地在國家大報上發表了許多篇有關洛寧山水文化的文章。2015年6月27日,他把多年研究洛書文化的精髓文獻,以《中華文化之陽——管窺洛書文化的家國理政思想》為題發表在《浙江工人日報》上,在國內外文化界引起強烈反響;2014年,他還把抒寫羅嶺核桃的文章發表在內蒙古的《老年世界》第22期雜誌上……2014年他又把謳歌洛寧生態建設的大型散文《青青一樹禪》發表在國家《林業與生態》雜誌和雲南文學雜誌《蘭坪》上。

近年來,宋殿儒不僅在宣傳“我鄉我土”上孜孜不倦的做了大量工作,而且在文學創作上成績斐然。他的散文《犁花》曾發表在《人民日報》(作品版)的頭條位置,併入選《人民日報2014年精品文學集萃》。他的《母親》發表在《世界日報》,分兩期重點發表。他的散文《長冬麥語》發表在2015年2月23日《人民日報》(大地版)後,引起全國數百家網站轉發,並被錄入全國二十餘省和地區的中、大學生教材,以及高考語文作文分析題。《一個老兵的四十年國慶情結》一文,在中共中央機關雜誌《中直黨建》發表後,獲得了該雜誌年度全國徵文二等獎。隨後,《鄉戲免恩仇》、《高處的溫暖》、《出路》等多篇文章相繼發表在中央直屬刊物《紫光閣》和《中華魂》。

宋殿儒現已被吸納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閃小說學會理事、中國閃小說會會員、洛陽市小小說學會理事和河南省小小說學會會員。但他卻說自己最值得驕傲的有兩件事:一是看著自己筆耕的“一畝三分地”有了收穫;二是他常握犁拐的那雙手已醉在了麥香稻田。

宋殿儒的確是一位與眾不同的鄉土作家,和其他同輩作家相比,他的作品數量不算最多,也沒有獲得過茅盾文學獎或魯迅文學獎,但他卻擁有數量龐大的讀者群,他努力堅守自己的文學理想和藝術追求,用心抒發普通民眾的心聲,這種“蚍蜉撼大樹”的力量雖然微薄渺小,可以讓基層百姓在浮躁塵世中看到希望!一個文人如果忽略了他的社會責任,那麼他的作品就失去了現實意義。宋殿儒雖然是一個貧困記者、參戰功臣,沒有皇糧、沒有鐵飯碗,沒有政府部門按勞動法跟他簽訂合同、交納三金,讓他老有所依,無人關心關注他的個人利益,然而他自己能夠堅強的活著,能像一朵小花,和家鄉的黃土地一樣活得鮮美,能被周圍的文友親切的尊稱為一個“中國村民”,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寫作是清貧的、孤獨的,也許很多文人耐不住寂寞在半路就下了道,但宋殿儒卻一如既往地堅持下來。他說:“我是大地之子,美麗農村給了我成長的土壤……洛寧目前雖然並不富裕,但那裡有生我養我的土地,有勤勞樸實的父老鄉親,有我兒時純真的記憶,那人那事那一切,無不瀰漫著濃烈的鄉土氣息,熱烈而恬淡,當家鄉以大海般的姿態伸出寬厚溫暖的手掌,我會連同我的身軀,義無反顧地投入這滾滾洪流,哪怕只是濺起一朵淺淺的浪花,我亦會感到驕傲和自豪……只要人民大眾喜歡我的作品,我就要滿懷信心的一直寫下去!”。儘管宋殿儒的著作等身,他卻謙虛地告訴筆者:“在浩瀚的文學天空中,我不過是一隻遨遊世界的小鳥”,對於未來目標,宋殿儒只說四個字:勇往直前!對於人生意義,他卻崇尚泰戈爾的那句名言:“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早已飛過。”

我真誠希望宋老師能深植洛寧這片沃土,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河南洛寧顧原鋒散文:在黃土地上執著行走的“中國村民”

【顧原鋒】:一個徘徊在文學邊緣的探索者,喜歡用文字編織自己的理想人生,曾在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詩歌、散文300餘篇,愛好讀書,有自知之明,無滿意之作,平淡記錄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觸,不為流傳,只為心安。系河南省洛陽市作協會員,曾擔任《洛寧縣年鑑》《洛寧政策研究》特約編輯和《洛寧顧氏家譜》主編,作品入編《中國詩人2018年度詩歌選集》和《華夏詩歌新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