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河南洛宁顾原锋散文:在黄土地上执着行走的“中国村民”


河南洛宁顾原锋散文:在黄土地上执着行走的“中国村民”

在豫西地区享有较高声望的乡土作家宋殿儒,常常以“中国村民”自喻其名,赞叹之余,我经常拜读宋老师的醒世名作。他的作品幽默风趣、朴实无华,有感觉、不张扬、接地气,就像一朵朵绽放在竹乡大地上的腊梅花儿,携裹着对故乡的坚韧情感,散发着黄土地上特有的芳香,一经染目,就禁不住心灵震颤、如浴春风……

宋殿儒,原为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一名参战军人,部队退伍后在洛宁县东宋镇照册村做了一名民办教师,2001年经过考核,被招聘到县广播电视局任《广播电视报》记者。随后该报升格为县委机关报——《新洛宁》,他在该报社任记者和编辑部副主任。次年被吸纳为洛宁县第七届政协委员。在报社任职期间,他采写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后来遵照上级有关精神,《新洛宁》报停刊,2003年他又被县广播电视局聘为新闻记者编辑。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采写并报道了近万条新闻稿件,并多次荣获省市县的各种新闻奖项,硕果累累,为全县广大文学爱好者树立了榜样。

宋殿儒是个勤奋之人,他在新闻工作之余常常加班加点的读书学习写作,并陆续在国内外数百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洛宁是一个人杰地灵、钟灵敏秀的地方,乡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摇篮,正是这片伏牛山环绕的苍茫热土,浸润了宋殿儒深厚凝重的生命情感,也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自2011年以来,他天天坚持写作,几乎每天都有作品发布于报端,当伏案爬格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收获的喜悦也让他乐此不疲、欣然释怀。他的作品遍布国内外各级报刊媒体,上至中央领导直属刊物:《中直党建》、《紫光阁》、《中华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下至全国省市县级报刊,外至《国际日报》、《台湾日报》和《巴黎文学》。目前,他共计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两千余篇(首)。2013年,他在全国小说集应征中,被免费出版《爱情油菜花》,发行到全国各地。

宋殿儒是一个热爱故土、心怜百姓之人,“阅尽社会沧桑、倾诉人间冷暖”是他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由于亲身经历了城乡生活的酸甜苦辣,乡土情结浓郁深厚,基层干群的“善恶美丑”尽收眼底,这些刻骨铭心的生活遭遇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因为熟悉、所以感悟。淳朴的农民之魂紧紧围绕着宋殿儒的心灵,饱尝心酸的百姓生活是他的情感所系,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座精神的炼狱,他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对故土、母亲的热爱,强烈的亲民思想让他俯下身子,用手中的钢笔诉说基层百姓的疾苦与欢乐,为人民颂歌,倾心表达群众的夙愿,但他的文学作品从不故弄玄虚、刻意拔高超越现实的东西,刚毅直率的个性,使他敢于批判揭露城乡人事过往里的种种不良现象和人性的卑劣,他积极追求务实的真善美,强烈呵斥为富不仁者的虚荣与贪婪,从不惧怕文学的鞭子抽打了谁的“假恶丑”,文学是他思想绽放的载体,更是他反映现实生活、推动善念回归的精神武器。

在众多文友的眼中,宋殿儒更像是一位谦逊朴实、高风亮节的教师模样,瘦弱而精致的身材,晒得黝黑的脸庞,有土地斑驳的立体感,也有秋天收获的底色,敦厚而真诚的笑容里掩饰不住岁月的沧桑,如果不够熟悉,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满腹经纶、享誉文坛的大作家,炯炯有神的目光中透露出几丝悄无声息的认真和执着。我问他在写作上有什么诀窍,他告诉我四个字“经历苦难”,一个人如果生活在幸福的温室中,往往缺少创作的素材。

宋殿儒虽然才思泉涌、操翰成章,却不懂得人情世故,在他貌似“清高”的外表下面,隐藏着一个最大的性格缺陷“万事不求人”,因为他以前在工作中刚强耿直,不知道徇私舞弊、阿谀奉承,不善于接近领导,身旁也没有狐朋狗友的簇拥欢呼,清静的环境固然为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便捷,他只顾埋头苦干、尽忠职守,不计名利得失,正直无私的品格有时会被套上贬义的商标,甚至能为人生仕途带来灭顶之灾,宋老师就是这样的悲壮范例。由于命运的坎坷不公,宋老师屡遭生活的遗弃,在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几十年,至今仍是一个朴素无华、没人交“三金”的农民临时工记者,但他文学作品中的朴素气息却常常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和编辑的青睐。在所有发表的作品中,他内心最敏感、最在意的仍然是那些宣传家乡的文字,因为家乡的一草一木在他的脑海根深蒂固,对家乡的挚爱是他永远不变的神圣情怀。

2014年夏天,他随县作协和省市作家们一起到故县镇开展文学采风活动,回来他就想,这个稿子一定要下力气写好,一定要在国家级大报上发表,一定要让更多人知道咱洛宁这个魅力无限的西子湖。最后他三易其稿后,终于把一篇名为《寻访北方西子湖》的文章发表在2015年10月14日《京郊日报》上。虽然收获甚多,但在自我推介方面,宋老师一直保持冷静而保守的态度,他总有一句话挂在嘴边——“我在许多地方肯定不如别人啊!我是个耕耘者,最开心的事情肯定是收获,而不是名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宋老师的确是这样,这么多年,他为了践行心中那份崇高的梦想,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喜欢的文学事业,忠于职守,无怨无悔。嶕峣山万亩槐花开,他也去看了,但和别人的想法不一样,他说:“为何不让这么好的景致上上国家第一大报呢?”,他只管认真去做,最终真的发表在2013年5月3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文章发表了,他内心自然高兴,但他绝口未在他人面前肆意张扬。

2013年县作协邀请他一同前往涧口乡砚凹挑花岭采风,回来后,他连夜就把稿子赶出来。别人只是向县作协刊物交份作业就算完事儿,而宋殿儒不那样想,他说何不让砚凹桃花绽放到更大的地方呢!因而,后来一篇《亲亲砚凹桃》的文章和图片就荣登上全国旅游名地黄山,在2013年3月21日《黄山日报》和《东海日报》发表了。接着,他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在国家大报上发表了许多篇有关洛宁山水文化的文章。2015年6月27日,他把多年研究洛书文化的精髓文献,以《中华文化之阳——管窥洛书文化的家国理政思想》为题发表在《浙江工人日报》上,在国内外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2014年,他还把抒写罗岭核桃的文章发表在内蒙古的《老年世界》第22期杂志上……2014年他又把讴歌洛宁生态建设的大型散文《青青一树禅》发表在国家《林业与生态》杂志和云南文学杂志《兰坪》上。

近年来,宋殿儒不仅在宣传“我乡我土”上孜孜不倦的做了大量工作,而且在文学创作上成绩斐然。他的散文《犁花》曾发表在《人民日报》(作品版)的头条位置,并入选《人民日报2014年精品文学集萃》。他的《母亲》发表在《世界日报》,分两期重点发表。他的散文《长冬麦语》发表在2015年2月23日《人民日报》(大地版)后,引起全国数百家网站转发,并被录入全国二十余省和地区的中、大学生教材,以及高考语文作文分析题。《一个老兵的四十年国庆情结》一文,在中共中央机关杂志《中直党建》发表后,获得了该杂志年度全国征文二等奖。随后,《乡戏免恩仇》、《高处的温暖》、《出路》等多篇文章相继发表在中央直属刊物《紫光阁》和《中华魂》。

宋殿儒现已被吸纳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闪小说学会理事、中国闪小说会会员、洛阳市小小说学会理事和河南省小小说学会会员。但他却说自己最值得骄傲的有两件事:一是看着自己笔耕的“一亩三分地”有了收获;二是他常握犁拐的那双手已醉在了麦香稻田。

宋殿儒的确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乡土作家,和其他同辈作家相比,他的作品数量不算最多,也没有获得过茅盾文学奖或鲁迅文学奖,但他却拥有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他努力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和艺术追求,用心抒发普通民众的心声,这种“蚍蜉撼大树”的力量虽然微薄渺小,可以让基层百姓在浮躁尘世中看到希望!一个文人如果忽略了他的社会责任,那么他的作品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宋殿儒虽然是一个贫困记者、参战功臣,没有皇粮、没有铁饭碗,没有政府部门按劳动法跟他签订合同、交纳三金,让他老有所依,无人关心关注他的个人利益,然而他自己能够坚强的活着,能像一朵小花,和家乡的黄土地一样活得鲜美,能被周围的文友亲切的尊称为一个“中国村民”,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写作是清贫的、孤独的,也许很多文人耐不住寂寞在半路就下了道,但宋殿儒却一如既往地坚持下来。他说:“我是大地之子,美丽农村给了我成长的土壤……洛宁目前虽然并不富裕,但那里有生我养我的土地,有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有我儿时纯真的记忆,那人那事那一切,无不弥漫着浓烈的乡土气息,热烈而恬淡,当家乡以大海般的姿态伸出宽厚温暖的手掌,我会连同我的身躯,义无反顾地投入这滚滚洪流,哪怕只是溅起一朵浅浅的浪花,我亦会感到骄傲和自豪……只要人民大众喜欢我的作品,我就要满怀信心的一直写下去!”。尽管宋殿儒的著作等身,他却谦虚地告诉笔者:“在浩瀚的文学天空中,我不过是一只遨游世界的小鸟”,对于未来目标,宋殿儒只说四个字:勇往直前!对于人生意义,他却崇尚泰戈尔的那句名言:“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早已飞过。”

我真诚希望宋老师能深植洛宁这片沃土,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河南洛宁顾原锋散文:在黄土地上执着行走的“中国村民”

【顾原锋】:一个徘徊在文学边缘的探索者,喜欢用文字编织自己的理想人生,曾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300余篇,爱好读书,有自知之明,无满意之作,平淡记录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不为流传,只为心安。系河南省洛阳市作协会员,曾担任《洛宁县年鉴》《洛宁政策研究》特约编辑和《洛宁顾氏家谱》主编,作品入编《中国诗人2018年度诗歌选集》和《华夏诗歌新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