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如何寫家譜


如何寫家譜


一、關於“家譜”

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就是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的圖冊。

宗法式家族是一種血緣組織,內部的血緣關係必須十分清楚,這種組織才能維持和發展。即使舊的家族裂變成許多新家族後,以及新家族再裂變之後,各家族之間的血緣關係也必須十分清楚。一個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誰?始祖如有幾個妻子的話,誰是嫡?誰是庶?他們各有幾個兒子,名叫什麼?他們的妻又是誰,又各有幾個兒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現在眾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誰?誰和誰是什麼血緣關係?新家族始祖是從舊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來的?它又是怎樣一代一代地傳到現在?總之,家族成員之間的各種複雜的血統關係必須清楚。在沒有文字的時候,血緣關係靠一代一代的口耳傳授,儲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時間長了,記憶難免有差錯。當文字產生以後,人們就用文字把這種血緣記錄下來,這就是譜牒,是家譜、族譜的雛形。

譜牒源於何時?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時代。司馬遷說的《譜牒》、《牒記》,都是周以後的東西,周代的《世本》,曾對司馬遷創作紀傳體通史有過參考作用,學術界公認為為中國家譜的開山之祖。戰國時代的《春秋公子血脈譜》,啟我國家族史籍以"譜"為名之先河。

周代的《世本》,在於"奠繫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繫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貴賤的親疏。完全是為推行宗法分封,鞏固周王朝統治服務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禮崩樂壞",趨於瓦解。到了漢高祖劉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組織由興到衰,由破壞到重建,至東漢時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統與宗統開始分離。兩漢的家譜功能是為恢復、重建宗族和形成、鞏固世族的統治服務。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門閥勢力極度膨脹,選用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業,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選舉,必稽譜牒","家之婚姻,必由譜系",此時的家譜,成了政府選舉、士族出仕、門第婚姻的依據。與之適應的是修家譜之風極為盛行,國家設譜局,置譜官,"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同時,偽造世系門第的造假現象應運而生,由"尚官""尚姓"至於"尚詐"。

唐朝初年,修譜繼續為官府壟斷。為了打擊舊有的門閥勢力,抬高李氏皇族社會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組織力量編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為等級高下",舊有門閥勢力受到重大打擊。五代以後,"取士不問家世",庶族知識分子可以通過科舉出仕;"婚姻不問門閥",新興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會上獲得了應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譜編纂方式由過去主要是官府修譜發展成私家修譜。家譜功能上也由過去主要是出仕、聯姻的政治功能轉變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會倫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譜之風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譜、族譜絕大多數是清代以後撰修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家譜被認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產物,作為一種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盪滌之列,民間的修譜活動幾於絕跡。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政治環境的日漸寬鬆,政府採取的是一種不支持、不制止的寬容態度,纂修家譜過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動"又"沉渣泛起"、"死灰復燃"。社會各界對新修家譜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二、歷史上家譜的內容

明以前家譜所見極少,無以考察。明以後,一種新的家族制開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為宗旨,根據理學的倫理綱常制定宗規家法來約束族眾。"尊祖"必敘譜牒,"敬宗"當建祠堂,"睦族"需賑濟族人。修譜建祠,開辦義學、義莊,耕種義田,管理祠產,家族活動自然多了起來。家譜的內容也逐漸由記載單一的血緣世系到比較全面記載家族的整體情況,內容愈來愈多,篇幅愈來愈大。不過,相對清代家譜而言,明代家譜的內容還是比較簡單的。一般只有譜序、跋和世系圖(表)。歷史進入滿清以後,家譜纂修數量驟增,內容不斷增加。就總體情況而論,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1、譜序。譜序是每部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闔家或某幾位族人撰寫的序和當時名流寫的贈序,以及跋語等。序跋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家族世系淵源、傳承關係、修譜緣由和經過以及任事人員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譜的直接切入點,是瞭解該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資料。

2、譜例、譜論和目錄。譜例又稱凡例,用條文形式主要闡明族譜纂修原則和體例以及類目安排的理由。譜例強調家族血緣的純潔性,維護以男子為中心的倫理綱常,表示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修譜原則。譜論一般是摘錄前代碩學名儒論家譜之重要的語錄,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詔刊載在譜前,以告誡族人。目錄又稱總目,說明該譜的卷數,每卷的主要內容。譜例和目錄是識譜的入門指南,緣徑方可探幽。

3、恩綸錄。又稱恩榮錄、褒頌、誥勅、賜諭、告身等。主要登載歷代皇帝和中央、地方兩級政府官員對家族成員封贈、褒獎文字,舉凡勅書、誥命、上諭、御製碑文、祭文、賜匾等,靡不備載。

4、傳記。一般家譜都有先祖像贊、小傳,把本族先祖中有顯赫身份的人繪成遺像載諸譜端,並附像贊。大多數家譜不僅有先祖像贊,還有列傳,對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範者列傳志行,包括節婦、烈女,附載年譜、壽序、墓誌銘、祭文、行述、碑銘等。

5、族規、家訓。這是每部家譜必載的內容,要敬宗收族,沒有一定的族規、家法不行。族規、家訓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傳統的宗法內容外,還有諸如財產繼承、婚姻糾紛、禁盜禁賭、封山禁林等。

6、典制。包括冠禮、笄禮、婚禮、祭禮等,有的譜以儀禮統之,含儀文、喪禮的圖式、器具和祭品的製作。還有的譜把祠規、祠產、義學、祀田的管理條例和契據也放在典制之內。

7、墓圖、墓誌。墓圖繪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誌介紹墓主的生平和墓廬建置情況。湖南家譜特別重視墓圖,不少家譜都將其單獨列為一卷,有的甚至幾卷、十幾卷。

8、派語。又稱輩份詩、班行詩等,沒有統一的名稱,登載族人排行字輩,有的譜派行或稱班次多達八十輩、一百輩。派語在譜中佔的份量極小,但卻極重要,是一個家族男性成員取名的依據,直接反映出家族內部不同輩分成員之間縱向的、前後相繼的關係,以及相同輩分成員之間橫向的、平行配合的關係。

9、捐款、領譜名目。修譜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須大家捐資,是族人對修譜的認同和責任。領譜名目是族譜修完後發給各房各派的登記錄。家譜是按房按派編號發放的,不能冒領。編號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還有的以修譜宗旨編號,等等。

10、世系圖。湖南家譜有很多稱垂絲圖,顧名思義,喻世系子孫綿延不絕,似垂柳絲絲。圖實為表,多采歐式,以五世為一圖,下五世格盡另起。稱始祖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譜分外世紀和內世紀。外世紀從受姓始祖至譜尊始祖(或始遷祖)止,內世紀則以始祖(或始遷祖)奉為一世祖或一派祖。

11、世系表。湖南多稱齒錄。按家族輩份、長幼序列,各具派名、字號、生卒年、官階爵次、婚配、子女情況。

清及清以後家譜的內容大體上如前所述,但並非千篇一律,沒有統一的類目設置要求,只是互相參照。因此,不同家譜內容上有增有減,有分有合,但世系圖、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不成其為"譜"了。

三、現當代家譜內容

1.姓氏源流

姓氏是一個家族的標誌和名稱。考證姓氏源流,就是考證始祖是誰,家族的根在哪裡,說明家族的得姓緣由和姓義。我國姓氏源遠流長,一個家族的得姓也很複雜,有的多途徑得姓,有的因不同原因,使姓成為難解之謎,考證起來十分困難,比如中國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軍事家鄭和的鄭姓都是明成祖賜的,他真實的姓、祖先、籍貫、身世,五百多年無人知曉,《明史·鄭和傳》也只稱他是雲南人。直到民國元年(191)發現鄭和父親墓碑和昆明《鄭和家譜》,才知道鄭和原姓馬,名和,祖籍雲南昆陽。研究鄭和的專家、學者李士厚先生和昆明市市志辦副主任、編審馬穎生同志以大量的鐵的史實證實,鄭和是元朝名將賽典赤·贍思丁六世孫,但還有人有異議。因此,姓氏源流,需要下工夫認真、慎重、準確考證,不要使家譜成為無源之水。過去編修的“原譜”已考證無疑的,可以照實收錄,有疑則考,或補充詮釋,“原譜” 已經散失難以找到或首次修譜,姓氏源流需要從頭調查考證。

2.居住地地情

人類的歷史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積累起來的,家譜就是記載家族成員的活動和世系的圖書形態。一個家族的發祥地,是始祖出生、繁衍生息和從事活動的環境。記載家族以始祖為中心的聚居地的自然、地理、經濟環境、風俗民情、民間傳說等情況,能夠反映、展示家族成員參與當地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歷史風貌,為家鄉建設作出貢獻,積累人文地理和聚落地理資料,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居住地地情是新家譜的一項重要內容,寫好它,有利於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提供豐富的資料和信息,也有利於突出家譜的地方特點和家族特色。在撰寫過程中,寫地情要與族人的活動緊密結合,主要記述族人在當地的自然地理、社會歷史、經濟環境中,參加當地的一系列的政治活動,社會活動,經濟活動,文明教育活動,科技活動,國防建設活動等活動的歷史和現狀,突出族人在這些活動中的業績和創業精神。當地自然、地理、社會歷史情況要有交代,但要防止把居住地地情寫成自然、地理、歷史的教科書。

3.遷徙情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活動範圍逐步從家鄉向外擴引,這樣就發生家庭的遷徙。事實上,永遠居住在一個地方的家庭這樣就發生家庭的遷徙。事實上,永遠居住在一個地方的家庭是很少的,家庭遷徙以後,人們對自己家族的發祥地始終懷有深深的眷戀,這種眷戀就是中華民族血濃於水的尋根情懷,所以,人們很重視家庭遷徙的過程和歷史。家譜自然也要記載家庭的遷徙情況。”臺灣、港澳地區的同胞和海外華僑到大陸尋根,就是根據家譜的記載。記述遷徙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是人世系圖表上加註說明;二是在世系錄內作簡要的記述。傳統的記述方式就是這種記述方式。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新修的家譜,多數採取單獨立一個篇目,即XX族人遷徙情況,用文字或圖表集中記述族人的遷徙情況,以便於查閱。表錄內容:世序。時期、姓名、原籍住址、遷徙原因、現居住地等項。

4.世系圖表

世系是家譜重要主體,是家譜區別於其他史類書籍的重要標誌。要花一番工夫,釐清家族世系源流,長幼輩分,認真準確地記載。在考證姓氏源流的同時,從始祖或始遷祖,即一世祖起,按其後裔世序、長幼輩分,一代接一代排列下來,世序分明,一目瞭然。人譜族人居住範圍決定了譜書的規模。多數家譜,在一個縣或市的範圍內修譜,也有在一個鄉鎮編修的支譜。記述世系方法,主要有兩種:

一是世系圖和世系錄並用形式,即先在譜書卷首列出家族世系總圖表,然後採用世系錄,從一世祖開始,敘述家族各支系及其族人的基本情況,對世系圖作進一步的補充說明。世系錄內容有家族成員姓名、生卒年月、官職、子女、婚嫁、遷徙等,如《孔子世家譜》就採用這種方法,首先列出孔子到77代世系總表,然後,用大量篇幅詳細記載孔府家族成員的官職、出生年月、婚姻、遷徙、墳墓、人物小傳等多項內容。

二是採用世系排列法,主要以世系圖出記載家族世系,多數採用橫式排列法,少數也採用豎式排列。橫式排列法是傳統方法,五世為一表,第一表的第五世,必須在第二表的第一欄,依此類推。妻姓名並列人丈夫名字下面,代與代之間用一條短線連接。因族人眾多,遷徙甚多,分佈廣,可採取分片區或分支系排列世系。雲南《續修宣威浦氏族譜》就用這個辦法,全族世系都用世系圖表來表示。因族人的搬遷,分佈宣威全境,也有的遷徙四川、貴州部分縣,先排一世到十四世,十四世以後分支系排列,家族世系一目瞭然,便於查閱和使用。

5.人物傳

人物傳是家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家譜中佔有重要地位。人物涉及到立傳標準、範圍和方法以及對人物的評價問題,將在“人物傳的編寫” 中詳細敘述。

6.大事記

大事記是編寫地方誌的一種體裁,用以記載一地的大事和要事。現代新家譜中,也採用大事記來編修家譜。福建省長樂市漳港鎮《漳港李氏譜志》、雲南《續修宣威浦氏族譜》,都增加了“大事記”這項內容,以時系事,依年月日順序,記載從始祖開始到修譜時家族發生的大事和要事,一條一事、簡明扼要,記述和反映了家族在各個歷史時期發生的事件。編修新家譜,這項內容值得提倡,應列為家譜的一項重要內容。編寫“大事記”時,要注意廣泛採集資料,特別是第一手資料,資料要真實準確,來源要有根據,每件事要查清產生的時間、地點 ,認真鑑別和分析資料是否真實。由於涉及不同歷史時期的事件和不同類型的人物,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記事內容,重點是家族中的大事和要事,一條一事記述,不要幾件事混雜在一起。總之,大事記要做到內容精當,大事實出,要事不漏,事實準確,條理清楚,文字簡明,言簡意賅。

7.字輩譜

字輩譜是各姓氏家族族譜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簡單地講,字輩譜中輩分就是家族中血緣傳承的世系次第關係,又稱輩、輩行。字輩是輩分的代表字。它不僅以輩分的界劃與確定,釐清了家族血緣的繁衍和衣承關係,而且還以每一輩分起名的具體用字,明確每一家族次弟輩分的基本稱謂。並以其獨有的寓意,表明先輩對後人的悉心期盼。因而,完全可以說,字輩譜在家族譜系中,不僅有著明確世系次弟關係的獨有標識作用,而且還以其所蘊含的深刻寓意,表明本家族對自身的發展歷程,已由簡單的自發習俗階段,進到了精心考量的自覺自為階段。事實表明,在族譜編撰過程中,輩分的釐清和每一輩分的具體用字,歷來受到各姓氏家族的高度重視。在我國,各姓氏、各個譜系對字輩譜,都有十分嚴格的講究。到了清代,甚至出現了封建統治者專門為“曾、顏、孔、孟”四姓御賜統一名派的事情。可見,在中國,朝野對字輩譜的選排釐定,都是十分看重和講究的。

8.家訓家規

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此外,提倡什麼和禁止什麼,也是族規家法中的重要內容,如:“節儉當崇”、“邪巫當禁” 等。

簡言之,每個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規家訓。家譜中較為常見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內容:(一)、注重家法、國法;(二)、和睦宗族、鄉里;(三)、孝順父母、敬長輩;(四)、合乎禮教、正名分;(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六)、修身齊家。

9、祠堂墳墓

祠堂,在家譜中尚有宗廟、宗祠、家廟、宗堂、享堂、神壇、祠宇等名稱,是朝拜祖先、家族議事的場所,在家族中居於非常神聖的地位。祠堂也是家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家譜中居重要位置。

家譜中的祠堂內容由圖、文兩部分組成,圖主文輔,文字註釋祠堂圖畫。祠堂圖大多為建築式樣、框架結構圖案,也有的稱祠堂山水圖,不僅將祠堂圖樣,而且將祠堂周圍的住房、山水形貌也勾畫在圖內,使人對整個祠堂全貌一目瞭然。有的祠堂圖還將祠堂祭器、祖先牌位次序勾畫在圖內。就祠堂所轄範圍來說,多為一家族的祠堂,有家族總祠圖,有支祠圖。通譜、統譜中的祠堂圖,則是涵蓋全省乃至跨幾個省區的一個大家族的合祠圖、統祠圖。

根據"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與需要,墳塋在家譜中居重要地位。和家族的祠堂一樣,家譜中的墳塋也由圖與文兩部分組成,以圖為主,文釋圖意,圖文並茂。家譜中墳墓圖類型多樣,大多為一人(有的包括夫人)墓圖,也有多人墓圖,如湖南益陽熊氏孫家山合墓圖,有200多個墳墓。有的墳墓圖將墳墓與祠合在一起,稱墓祠圖,有的墳墓圖將周圍山水也勾畫在圖內,則稱墳墓山水形勝圖。從不同地區家譜墳圖比較可看出,南方地區家譜中墳墓圖筆工精細,圖畫含意豐滿,北方地區家譜中墳墓圖則內容比較簡潔,線條粗獷。

為便於後人掃墓,墳墓圖釋文對墳主和墳墓方向、位置都講得清清楚楚。如《(江蘇鎮江)潤州鄒氏宗譜》(道光八年)"南岡對祖塋圖記"指出:"右南岡村赤字圩祖塋全圖,塋在城南十七區十五都四圖南岡村赤字圩仙人山,枝在上,面醜背未,一壙三棺二穴。主穴二棺是七世祖慧中公同配沈夫人墓,左穴一棺是八世祖鶴知公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