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丁香園創始人兼董事長李天天:2020年互聯網醫療會大爆發嗎|WISE x 新效率時代峰會

3月3日,36氪聯合飛書共同舉辦了「馭勢而上 高效驅動生長」WISE x 新效率時代峰會,首次嘗試以大型線上直播的形式, 邀請行業頭部企業代表、獨角獸公司CEO、知名投資人及行業媒體人,從不同角度分享行業趨勢和管理秘籍,共同探討行業高效轉型、企業高效成長的可行路徑,幫助企業更好地梳理當下面臨的問題,尋找突破難關的解決方案。

丁香园创始人兼董事长李天天:2020年互联网医疗会大爆发吗|WISE x 新效率时代峰会

疫情作為黑天鵝事件,給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2020年互聯網醫療會迎來爆發拐點嗎?丁香園作為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標杆企業,在此次疫情的公眾科普、疫情信息速遞、醫務工作者培訓等關鍵環節,及時跟進、持續產出,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為與政策、民生緊密相關的行業,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受到多重條件的制約。丁香園基於對行業的認知,提出“健康更多,生活更好”的願景,戰略定位健康端,用專業服務和靠譜產品取得用戶信任。

以下為嘉賓演講實錄,經36氪編輯整理:

李天天:過去的40多天,過得很驚心動魄,我們整個團隊在這次疫情中得到了充分的鍛鍊,非常高興地看到整個團隊的組織能力,包括戰略選擇,得到了進一步驗證。所以,我非常同意龍宇(BAI創始人及管理合夥人)剛才分享的觀點,疫情是一次鍛鍊團隊的考驗,是一次篩選優秀的人才、鍛鍊公司的組織能力的機會。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不斷地去反思所從事的互聯網醫療行業。當我們面對這次疫情,以及這次疫情過後,我們還有哪些機會?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互聯網醫療會在2020年出現大爆發嗎?

我今天的內容分為兩個章節:第一部分是2020年會不會大爆發,第二部分是丁香園的戰“疫”回顧。

會大爆發嗎?我認為不會。從整個疫情發展過程看,無論是行業,還是政府,都在不斷地出臺新政策鼓勵發展,這當然是利好的一面,但是我個人覺得離整個行業根本性爆發式的增長,還相去甚遠。我的理由主要有三點:

第一,技術尚未突破;

第二,政策有待鬆綁;

第三,醫療仍是低頻。

2011年的時候,我就說過“移動醫療有時移不動”,當時大家都認為移動醫療可以顛覆行業,給行業帶來很多新的機會,這句話很不合時宜,但到今天我還認為這句話是成立的。因為直到今天,真正能夠採集到醫療級別數據的、低成本的、可穿戴的、可植入的設備,還沒有出現普及和應用,這一點非常關鍵。如果沒有這些,我們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判斷,根據患者或者大眾簡單的描述,或者拿起手機拍一下皮膚的狀態。但是這些數據能不能真正幫助醫生去做判斷嗎?很多時候是不能的,這些數據在醫療層面上還不夠用。

舉一個例子,可能很多人知道Theranos這家公司,在硅谷,曾宣稱可以用一個很方便的技術取一點點血樣,就能分析出上百種身體的異常情況。這個技術如果真的存在,我個人認為會非常出色。可惜這個技術到今天還沒有完全成熟,可能在今後的幾年中,這種技術有可能突破,但是在今天,我們還無法通過低成本的方式獲取到大量醫療級別數據,移動醫療無法移動。整個丁香園團隊也高度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如果出現,我們會第一時間關注。

第二點,政策還處於有待鬆綁的階段,我認為“利好行業不等於利好企業”。一般來說,當一個行業出現重大利好時,企業肯定是會利好的,但是醫療行業比較特殊,因為中國最核心、最優質的醫療資源,包括專家、設備都在公立三甲醫院裡。剛才說的企業特指的是民營企業、商業機構,而不是醫療機構。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現階段,醫保局、衛健委都出臺政策,將醫保引入,可以報銷線上醫療、線上買藥,但這些政策從推出到真正落地,還有待時日。

任何國家的醫療行業都與醫保密不可分。在中國,國家的社會醫保是最核心的醫療保障來源,因為商業保險的發展還很早期。

在醫療側,現在可以報銷互聯網醫療了,但也要注意到一些挑戰,醫保的總額是有限的,互聯網醫療目前參考的標準大多是門診標準,門診和住院不一樣,門診的可報銷額度很低,要線上、線下服務一致,也就是互聯網醫院必須依託實體醫療機構,必須與線下醫療機構分享醫保。除非實體醫院自己辦互聯網醫院,否則就會存在利益衝突。

此外,醫保是屬地化管理的,異地醫保很難打通,能夠滿足異地醫保條件的人員數量有限。所以在醫療側,互聯網雖然能夠與醫保結合,但是離落地還很遙遠。

再看藥品側,用醫保買藥還很難。關鍵的問題是,醫保總額有限,現階段不太可能大規模地支持線上購藥,更多的還是通過醫療機構的處方進行醫保總額控制。此外,醫保有線下定點藥店,要與藥店合作分享醫保額度。屬地化管理也是難題,異地醫保線上買藥,可能異地醫保不能用,不如出門到小區的藥店買藥更方便,能夠直接刷醫保。

當然這次疫情也進行了一次很好的政府教育,國家對於互聯網醫療的開放度和容忍度會更高。所以我們的判斷是保持合理預期,不要過於樂觀,政策上的難點很難一朝一夕打破。

第三點,這次疫情是一個黑天鵝事件,疫情過後,民眾對於醫療的訴求還是會迴歸線下。我們判斷醫療這樣的低頻場景,較難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變成高頻。

而跟醫療對應的是健康,很多人都把醫療健康一起說,說成醫療健康行業,其實醫療和健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行業。健康行業才是高頻的,也是剛需。特別是這次疫情之後,我們認為民眾對於健康生活的重視程度會空前高漲,那麼健康消費的需求也會被激發出來,所以我們的判斷是醫療低頻,健康高頻,醫療以疾病為中心,健康才是以健康為中心,與生活也更為相關。

所以丁香園的戰略定位是堅守健康端,不做醫療端。因為醫療端存在很多弊端,而且重度依賴醫保,給創業公司的成長帶來非常大的挑戰。所以我們的願景是“健康更多,生活更好”,我們是面向健康端,強調的是聚焦院外場景,做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

未來丁香園會再回去做醫療端嗎?我現在還不能給出確定的答案,但是我們會高度關注。現在面對這樣一個更加強勁增長的健康市場,我們把自己的組織能力,專業能力更多的放在健康端。

第二部分是關於這次丁香園的戰“疫”回顧。我簡單講講我們做的三件事:數據、知識、在線問診。目前總的PV已達60億,第三方渠道因為拿不到數據,所以就不計入。

先看數據端,疫情地圖目的PV已有27.8億。我們做了一些可視化的展示,做了數據的清洗和分析。我們成立項目組是在1月20號,21號上線了疫情地圖。我們每年都會在除夕之前三四天提前放假,20號上午剛放假,下午拉了一個項目小組,趕緊做地圖。我們為什麼這麼快這麼早?這個還是與丁香園的背景和文化有關。我們是一家醫療屬性、醫療專業背景非常強的公司,做過醫生,有肌肉記憶,有隱隱約約的感覺,先做再說,做了用不上更好,最後完成以後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們通過數據清洗,最早發現湖北省襄陽市數據漏報了好幾天,趕緊聯繫當地政府。數據可視化也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一定要考慮流行病學原理,比如發病率、病死率要如何展示。

我們還找到病死率非常高的一個城市——湖北省隨州市。當時所有關注點都是武漢,周圍的城市,絕對的數字沒有那麼高,但增長速度非常快,我們率先注意到了隨州市,並通過丁香園平臺向當地醫院發起了定向醫療物資募捐。。

後來也與人民日報、學習強國等平臺進行合作,世衛組織也使用了我們的數據來源。比較意外的是,我們做了這件事後,被國際媒體關注和報道,因為霍普金斯大學用我們的數據做了一個疫情地圖,之後BBC等媒體都在轉載。

更讓我們意外的是,這段時間有學者不斷在利用我們的疫情數據撰寫科研論文。目前已經發表了9篇學術論文,還有13篇在預印平臺待發表。發表的9篇裡,有3篇發表在國際的頂級期刊,像柳葉刀。這一點非常出乎我們意料,能夠得到同行的認可才是最高的評價。看到這些論文發表很自豪,這說明醫學界、科研界的同行對於數據的認可度很高。

第二件事是做知識。科普內容是丁香醫生的強項,我們這段時間產出文章1600多篇,闢謠內容有2億多次閱讀。我們也聯繫了國家衛健委、世界衛生組織聯名生產內容,生產了WHO與丁香園/丁香醫生聯名款,共同闢謠,宣傳和報道正確的疫情知識,跟24個省市、新疆建設兵團的政府和衛健委合作輸出內容。

我們不僅做公眾科普,還做醫生教育。我們快速組織了一線醫生,包括現在的網紅醫生張文宏、最美女醫生黃燕,邀請他們在前線錄製課程。目前國內已有7萬名一線人員進行了學習,及時掌握了新冠肺炎救治、護理、康復整個過程中非常有效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現在我們正在跟科大迅飛合作,把總計時長十幾小時的課程,翻譯成各種語種,包括韓文、意大利文,波斯文等,向其他國家輸出。因為全球醫務人員是一個共同體,我們在中國取得了防控效果,希望把我們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輸出給國際同行,所以我們建了一個小群叫“內銷轉出口”。

如果前面沒有生產內容和知識這個環節,把全中國的醫生都放在互聯網平臺上也回答不了這麼多問題。大家通過閱讀前端生產的內容,瞭解、掌握防護知識,就過濾掉了一大半的問題。後面還有新的問題,再到平臺來問診。

最後的總結,我們的觀點是互聯網醫療應該提供的是連續整體的服務,問診很重要,但是絕對不僅是問診服務。我們認為健康側的服務更高頻,需求更旺盛。其次,我們認為偶發事件很難成為行業爆發的拐點,相較而言,技術進步、政策鬆綁、戰略選擇比疫情對企業的影響更大。所以,拐點也好,風口也罷,歸根結底,真正能起飛的公司,是憑戰略定位、憑組織能力、憑用戶洞察取勝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