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动力电池狂飙“后遗症”突显!105Wh

近日,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企业相继发布了2017年业绩报告。受2017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国内动力电池价格普遍下降,但上游原材料锂、钴的价格却在高位徘徊,导致处于产业链中游材料企业、下游动力电池企业面临“双面挤压”,盈利水平也受到不利影响。详情一起来了解!


多家电池企业利润骤减

去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补贴持续下降,致使上游原材料价格上升,动力电池产业链中、下游企业成本压力逐渐增大。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猛狮科技、雄韬股份、多氟多、星源材质、安达科技、天赐材料、比亚迪、国轩高科、必康股份9家动力电池企业净利润下滑明显。

动力电池狂飙“后遗症”突显!105Wh/kg成生死线,或将迎行业洗牌

从材料类企业来看,多氟多2017年的净利润为2.57亿元,同比下降46%;星源材质2017年的净利润为1.07亿元,同比减少31.06%;天赐材料的净利润也同比减少了23.02%。

而从动力电池企业来看,雄韬股份2017年的净利润为0.36亿元,同比减少69.77%;;安达科技2017年公司净利润也同比下降24.45%。

事实上,就连国内最大的两家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国轩高科和比亚迪在去年也没能实现净利润的正增长。前者2017年的净利润9.2亿,同比下降10.73%,后者2017的净利润40.7亿元,同比下降19.5%。

显然,曾经如火如荼的动力电池行业,正面临补贴退潮之后的利润下降难题。

补贴退坡成盈利受损主要原因

目前,对于利润下滑的原因,多家公司的解释主要是受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锂盐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此外,六氟磷酸锂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下调,也导致产品盈利能力下降、毛利率降低。

动力电池狂飙“后遗症”突显!105Wh/kg成生死线,或将迎行业洗牌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成本往往占整车的30%-50%。补贴退坡,动力电池企业无疑要承担相应的降价压力。一边是客户对电池降价进行施压,一边是上游供应商疯狂涨价,动力电池企业的处境可想而知。

事实上,受电池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动力电池行业盈利空间正遭遇大幅挤压。加上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部分小型企业已到盈亏平衡甚至亏损地步。

与此同时,新能源政策的调整则对企业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知道,即便是2017年销售额中三元锂电池占比近半的宁德时代,2017年利润也出现了明显下降,其它动力电池企业的生存压力无疑更大。

技术升级加速行业优胜劣汰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年,国内动力电池行业还普遍存在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动力电池市场将持续面对价格战、利润下滑等问题。而目前国家已在技术门槛上开始驱逐低端产能。

动力电池狂飙“后遗症”突显!105Wh/kg成生死线,或将迎行业洗牌

根据《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方案及产品技术要求》中的要求,今年6月12日开始,纯电动乘用车最低续航里程补贴标准将从100公里提高到150公里,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最低标准也从90Wh/kg提高到105Wh/kg。这意味着能量密度小于105Wh/kg的电池将没有任何补贴。

显然,技术门槛的提高加快促进了行业的优胜劣汰。随着竞争的加剧,电池行业或面临新一轮洗牌。对此,相关专家预测,2018年动力电池行业将迎来残酷洗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并购整合将更加频繁,相关企业应提升产品竞争力来应对市场冲击。

对此,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未来三五年之内我国90%以上的锂电企业将被兼并、重组或者破产倒闭,真正能进入整车供应体系的数量不会超过20家,而且产能会高度集中到前几名。

因此,从长远来看,电池企业想要站稳脚跟,必须要建立紧密合作的产业联盟。除保证资金链的持续稳定外,还要不断提高产品含金量。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