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权威与乱象并存,大学排名是否值得信赖?

权威与乱象并存,大学排名是否值得信赖?

九派新闻 叶顶

近年来,各种境内外大学榜单、学科排名层出不穷,中国的大学表现抢眼,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成为榜单上的常客。如何看待这些排名、榜单?一般说来,排名对大学科研教学水平提升、形象推广与其在与国际合作对象的行销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过,各类排名标准迥异,一些排行榜可信度存疑,也会给人不少困惑和疑虑。3月16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尊敬排名,不唯排名,重在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对于大学排行榜,"可以去看它,去参考它,但是你不要在乎它,它评它的,我干我的。"

大学排行榜上,中国高校表现抢眼

2月7日,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年亚洲大学排名榜单在深圳出炉。榜单显示,中国高校表现依然强势,共有101所高校入围,其中,中国大陆高校63所、香港高校6所、澳门高校1所、台湾高校31所。亚洲大学排名前十高校中,有5所中国高校上榜。除清华和北大分别位列亚洲大学排名第二、第三名外,前十位还包括3所中国香港高校,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

权威与乱象并存,大学排名是否值得信赖?

另外,除清华和北大外,中国大陆还有9所大学进入亚洲大学50强,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5)、复旦大学(16)、南京大学(17)、浙江大学(18)、上海交通大学(20)、中山大学(43)、武汉大学(45)。其余排名靠前的高校还包括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等。

据了解,《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年亚洲大学排名》采用了包括5个大项13个具体指标在内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指标包括如下五个方面:教学(学习环境)25%;科研(产量、收入和声誉)30%;引用量(研究影响力)30%;国际视野(教员、学生和研究)7.5%;产业收入(知识转化)7.5%。

2月 26日,软科正式发布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排名展示了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600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位列前3名,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依次排在第4名至第10名。

"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的评价体系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际化四个维度,使用的都是最能体现大学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例如新生高考成绩、毕业生就业率、论文数量与质量、成果转化收入等,能够客观地反映大学的竞争性地位。这次还首次引入了"社会捐赠收入"指标,用来测量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声誉。

3月17日,最新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百强出炉,信息服务机构科睿唯安所提供的数据及杭州青塔科技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位居2018年3月中国内地高校ESI综合排名前五名。

ESI(基础科学指标库)是基于国际公认的科研评价工具SCI引文数据库设计的含金量更高的统计指标数据库。近年来,ESI这一评价指标愈发得到学界重视,并被视为衡量高校或学术机构科研实力的一项重要标尺。

权威与乱象并存,大学排名是否值得信赖?

教育部长回应:"尊敬排名,不唯排名"

3月16日上午,在回答记者提到的"在今年2月初公布的2018泰晤士亚洲大学排行榜中,中国有101所大学上榜,请问教育部对此怎么看?"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我们"尊敬排名,不唯排名,重在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关于大学排名问题,可以跟你讲三句话:第一句话,经过这10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发展,中国高校在世界主要排名中位次整体前移,这说明我们高等教育办学的质量和水平已经开始冲刺世界水平,我们办世界水平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已经开始形成。第二句话,有101所学校在2017年上榜,这表明我们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随着我们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同向同步同质量提高的。我们走向世界教育核心竞争力显着增强。第三句话,对这些排名、这些评比,你可以去看它,去参考它,但是你不要在乎它,它评它的,我干我的。它仅仅是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在那个角度上,我可以去寻找差距,但是在整体发展上我们要增强自信。这就是我对这些排名的看法。"

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邹晓东在采访中也直言,好大学不只体现在排行榜上。高等教育发展要着眼社会需求,只有走向多元化、特色化,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创新人才,开启高等教育"强国梦"。

"当前在高等教育中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现象。大家更关注各类指标与排名,习惯用世界大学排行榜来理解和判断一流大学,这不利于教育的长远发展。"在邹晓东眼中,论文发表数量固然能直观体现教学成果和师资力量,但大学文化以及其对国家区域的发展贡献是难以量化的。

他说,好大学并非只体现在排行榜上。学生需要因材施教,学校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要在人才培育上要注重多元化。"高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不同人才的责任,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世界主要大学排名是否值得信赖

在铺天盖地的大学排名中哪些值得参考?它们都依据了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又占据何等权重?最知名的排名是否一定值得信赖?

权威与乱象并存,大学排名是否值得信赖?

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最广为认知的有四大排名,它们分别是: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报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俗称上海交大大学排名)、US News(美国新闻周刊)大学排名。这四大排名都由世界知名媒体或机构发起,每年按时发布,不过排名标准却大不相同。

QS全称Quacquarelli Symonds,是英国一家专注于提供高校教育和毕业生招聘信息的国际高等教育咨询机构。2009年与《泰晤士高等教育》终止合作后,QS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朝鲜日报》和英国《太阳报》合作,发布年度世界大学排名。

QS运用5方面的指数衡量世界大学,分别是1. 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Academic peer review), 2. 学生就业评价,基于雇佣者的评价(Recruiter review), 3. 教师/学生比例(Faculty student ratio), 4. 单位教职的引用率(Citations per faculty),5. 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占总教师、总学生数的比例(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 其中,占据最高权重的指数是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高达40%。

泰晤士报大学排名自2010年以来和与获评为世界一流企业及专业情报信息提供商的路透社机构合作,将其作为年度大学排名的唯一数据提供者。新的大学排名准则以"具公信力、透明度及精确性"(robust,transparent sophisticated)为目标。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在2003年首次发布,此后每年发布一次,在全球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排名前冠以"学术",当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修饰,这项排名的对象只包括:所有曾经有教师或校友获得过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的大学;所有有"高被引科学家"的大学;过去10年中所有在《Nature》或《Science》杂志上作为通讯作者单位发表过论文的大学;以及各个国家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论文数较多的大学。

US News对大学的排名开始于1983年,1985年以后每年更新一次,是最知名的大学排名之一。每年8月排名发布时的实体刊物在报刊亭会顷刻销售一空,销量暴涨,说万众瞩目可谓一点也不过分。

US News排名最为看重学生保持率、本科学术声誉,指数中的不少数据由校方直接提供。

这四个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排名,排名标准各有侧重。没有任何一个是完美的排名标准,自然也不能让所有人感到满意。

除了这四大排行榜,许多国家也有本国权威媒体或机构发起的排名。

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表示,每一种排名、评估只是从一个视角来反映大学某一阶段的发展情况,看到的只是阶段性的局部,所以只会将其作为参考。按照排名、评估来办大学,是不可能把一所大学引导到正确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的。

大学排名鱼龙混杂,不可全盘信赖

2012年11月14日,美国老牌名校乔治华盛顿大学因为谎报数据的作弊行为被US News排名机构从最新大学排行榜上直接除名,据美国新闻周刊数据研究总监称,这次除名警告会持续到下一次排行榜发布。

老牌名校为了排名不择手段,让人大跌眼镜。然而,报道这一事件的美国知名媒体《大西洋线》却在文中这样写道:"丢人?等等,大学排名数据造假其实屡见不鲜。"仅仅2012年一年内,艾默里大学和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就被接连爆出伪造数据的丑闻。而乔治华盛顿大学为了更好的排名谎报生源数据长达10年而不被发觉,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美国德保罗大学主副校长博肯斯泰特曾这样指责,"人们对大学排名的依赖已难以控制。将一所大学的高等教育价值与另一所大学相比较是一件模棱两可的事情,而家长、学生、咨询顾问都只关注那些他们以为精确,而实际上是假象的东西。"

《人民日报》曾连续两天报道了中国大学排行榜潜规则现象,披露了成都理工大学曾于2004年和2006年两次邀请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负责人武书连来校讲座,并两次给武书连方面汇款数万元,此后该校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名次上升的经过。

在武书连版的大学排行榜上,浙江大学力挫北大、清华,勇夺头筹;但武汉大学版2012年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显示,北大成榜首,浙大居季军;5月,中国校友会网发布大学排行榜,浙大连前三都未能挤入。

更离谱的排名,还得往下看:中国政法大学,在中国校友会网的排行榜上位居第76位,但在武书连版排行榜上跌出百强,位列109;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中国校友会网上排名是124,在武书连版排行榜上退居181位。如此大起大落,难怪有网友直呼"大学排行榜天天都有,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事情一出,立刻激起了各方的评论,黑龙江《晨报》发表评论说,大学排行榜是又一个"牙防组"。《光明日报》也发表题为《谁在为大学排行作伥》的评论,,文章表示:"一个学界不屑一顾的评价体系,所推出的大学排行榜居然能在各类高校,众多考生中翻江倒海,值得我们深思。"

在网上搜索大学排行榜,发现居然不只一个版本的排行榜,除了由武书连牵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推出的排行榜之外,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也推出过另外一版大学排行榜,武大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也曾经发布过类似排行榜。看来,国内并非仅仅是一两家机构把目光瞄准大学排行榜。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存在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网大论坛、中国校友会网、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10多个机构、30多个不同类型的大学排行榜。也有不少排行榜仅发布过一两次,未能延续。除了学术机构推出的排行榜之外,商业机构的排行榜正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公众眼球。

在鱼龙混杂的大学排行榜中,不同版本之间互相"掐架",不过是乱象的冰山一角。

评价指标不科学、评估过程不透明,成为大学排行榜的"第二宗罪"。有专家表示,国内多数大学排行榜都不公布其数据如何采集、每所高校各项指标的得分等信息,有的只是公布指标大类,不公布研究方法,有的甚至连指标体系都没有,只是笼统地"参考"若干别家排名,几乎闭着眼睛列名单,其客观性和科学性无从谈起,难以令人信服。

另外,对于一些商业机构来说:大学排名,它是一门生意,生意的背后就是利益相关关系。

有一次,当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的负责人质问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负责人说:"你们就是以大学排名作为生意的,如何能够确保独立性呢?"QS排名负责人的回答是:"没错,我们确实将大学排名做成了生意。但是我们专注于这项业务,也受到业界的监督。我们不会一边办着报纸一边给大学排名,或者自己本身就是大学来给大学排名。"

一家商业性的大学排名可以如何获取利润?他们往往是借助于大学排名,向大学出售咨询、认证、数据类的产品。

如何破解大学排名乱象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执行院长胡娟看来,大学排行榜本来应该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通过客观的评价作用对大学的发展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但利益导向让某些机构和个人利用榜单来赚钱,这实际上是教育领域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表现,而且是不成熟的市场化的体现。

胡娟说,"在评价大学时,很多排行榜不重结构,重规模;不重质量,重数量,一些指标不符合教育规律,甚至背道而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目前社会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成长缺乏耐心、存在急功近利心态的一种体现。"

武书连版大学排行榜被不少学术机构质疑,源于他的计算方法充斥着"数量"替代"质量"、"规模制胜"的逻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其官方微博上称:按照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指标体系和算法,加州理工学院人才培养得分在榜单中连前500名都进不了;巴黎高师勉强进入前500名,和咸宁学院、宜春学院的排名大体相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则排在60名左右,与南昌大学、河南大学排名位置相当。这样的指责被武书连认为是"胡编乱造"。武书连还用自己的评价体系推算出了与中科大截然相反的结论,以示评价体系无误。这样的争论,在不同的排行榜间并不鲜见。

在胡娟看来,大学排行榜可以由学术机构和第三方机构,站在中立的立场,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来对大学的表现进行评价,"要从教育和学术规律出发,以人才培养为最重要的指标来考察,才能让大学排名更有价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大学评价研究课题组专家认为,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打造一个相对可信的排行榜。首先,应当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国际上有关大学排行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如大学排行国际专家组(ITRG)于2006年发布了第一个高等教育排名的质量原则和操作范例——"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于2011年11月通过了"大学排行国际专家组排名审计手册",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提供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认证机构。但我国还没建立起相对有效的行业协会或其他规范约束行业成员行为的组织。

其次,对大学排行组织进行绩效评估及资质审核,一方面有助于发现大学排行组织本身的不足,促进其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大学排行组织准入退出的基本依据,对于那些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对社会公众认知判断和大学健康有序发展产生误导效应的机构应责令其整改,必要时取缔其大学排名的资格。

而胡娟则认为,尽管事物都有普遍性的一面,但在做大学评价时,必须结合国情进行考虑,而不应该一味地学习西方和引进西方的标准。

上海交大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表示,有关大学的综合排名,尤其是区分科研实力强弱的排名,目前已经足够,但仍然需要能提供独特观点的大学排名,比如对毕业生就业率、薪酬情况的调查排名,学生毕业后留学深造比例的排名、留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人数和比例的排名,每所高校学生在校期间与老师接触机会的多少等等。"这是学生们关心的内容,也可以反映每所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差别。不过,有关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如何合理设定,仍是难题,需要进行严肃调查。"程莹说。

作者 叶顶

校审 玄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