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權威與亂象並存,大學排名是否值得信賴?

權威與亂象並存,大學排名是否值得信賴?

九派新聞 葉頂

近年來,各種境內外大學榜單、學科排名層出不窮,中國的大學表現搶眼,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學成為榜單上的常客。如何看待這些排名、榜單?一般說來,排名對大學科研教學水平提升、形象推廣與其在與國際合作對象的行銷上,有著深遠的影響。不過,各類排名標準迥異,一些排行榜可信度存疑,也會給人不少困惑和疑慮。3月16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尊敬排名,不唯排名,重在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高等學校。"對於大學排行榜,"可以去看它,去參考它,但是你不要在乎它,它評它的,我幹我的。"

大學排行榜上,中國高校表現搶眼

2月7日,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年亞洲大學排名榜單在深圳出爐。榜單顯示,中國高校表現依然強勢,共有101所高校入圍,其中,中國大陸高校63所、香港高校6所、澳門高校1所、臺灣高校31所。亞洲大學排名前十高校中,有5所中國高校上榜。除清華和北大分別位列亞洲大學排名第二、第三名外,前十位還包括3所中國香港高校,分別是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

權威與亂象並存,大學排名是否值得信賴?

另外,除清華和北大外,中國大陸還有9所大學進入亞洲大學50強,分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5)、復旦大學(16)、南京大學(17)、浙江大學(18)、上海交通大學(20)、中山大學(43)、武漢大學(45)。其餘排名靠前的高校還包括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等。

據瞭解,《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年亞洲大學排名》採用了包括5個大項13個具體指標在內的評價標準。這些評價指標包括如下五個方面:教學(學習環境)25%;科研(產量、收入和聲譽)30%;引用量(研究影響力)30%;國際視野(教員、學生和研究)7.5%;產業收入(知識轉化)7.5%。

2月 26日,軟科正式發佈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排名展示了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600所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位列前3名,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依次排在第4名至第10名。

"中國最好大學排名"的評價體系涵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國際化四個維度,使用的都是最能體現大學辦學水平的關鍵指標。例如新生高考成績、畢業生就業率、論文數量與質量、成果轉化收入等,能夠客觀地反映大學的競爭性地位。這次還首次引入了"社會捐贈收入"指標,用來測量大學人才培養的社會聲譽。

3月17日,最新ESI中國大學綜合排名百強出爐,信息服務機構科睿唯安所提供的數據及杭州青塔科技的數據分析顯示,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分別位居2018年3月中國內地高校ESI綜合排名前五名。

ESI(基礎科學指標庫)是基於國際公認的科研評價工具SCI引文數據庫設計的含金量更高的統計指標數據庫。近年來,ESI這一評價指標愈發得到學界重視,並被視為衡量高校或學術機構科研實力的一項重要標尺。

權威與亂象並存,大學排名是否值得信賴?

教育部長回應:"尊敬排名,不唯排名"

3月16日上午,在回答記者提到的"在今年2月初公佈的2018泰晤士亞洲大學排行榜中,中國有101所大學上榜,請問教育部對此怎麼看?"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我們"尊敬排名,不唯排名,重在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高等學校。""關於大學排名問題,可以跟你講三句話:第一句話,經過這10年,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的發展,中國高校在世界主要排名中位次整體前移,這說明我們高等教育辦學的質量和水平已經開始衝刺世界水平,我們辦世界水平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陣已經開始形成。第二句話,有101所學校在2017年上榜,這表明我們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是隨著我們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同向同步同質量提高的。我們走向世界教育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第三句話,對這些排名、這些評比,你可以去看它,去參考它,但是你不要在乎它,它評它的,我幹我的。它僅僅是提供了一種觀察和分析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角度,在那個角度上,我可以去尋找差距,但是在整體發展上我們要增強自信。這就是我對這些排名的看法。"

3月12日,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大學黨委書記鄒曉東在採訪中也直言,好大學不只體現在排行榜上。高等教育發展要著眼社會需求,只有走向多元化、特色化,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高素質創新人才,開啟高等教育"強國夢"。

"當前在高等教育中存在一種急功近利的現象。大家更關注各類指標與排名,習慣用世界大學排行榜來理解和判斷一流大學,這不利於教育的長遠發展。"在鄒曉東眼中,論文發表數量固然能直觀體現教學成果和師資力量,但大學文化以及其對國家區域的發展貢獻是難以量化的。

他說,好大學並非只體現在排行榜上。學生需要因材施教,學校發展也要遵循這一規律,要在人才培育上要注重多元化。"高校承擔著為社會輸送不同人才的責任,只有找準自己的定位,才能培養出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

世界主要大學排名是否值得信賴

在鋪天蓋地的大學排名中哪些值得參考?它們都依據了哪些因素?這些因素又佔據何等權重?最知名的排名是否一定值得信賴?

權威與亂象並存,大學排名是否值得信賴?

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最廣為認知的有四大排名,它們分別是:QS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報大學排名、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俗稱上海交大大學排名)、US News(美國新聞週刊)大學排名。這四大排名都由世界知名媒體或機構發起,每年按時發佈,不過排名標準卻大不相同。

QS全稱Quacquarelli Symonds,是英國一家專注於提供高校教育和畢業生招聘信息的國際高等教育諮詢機構。2009年與《泰晤士高等教育》終止合作後,QS與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朝鮮日報》和英國《太陽報》合作,發佈年度世界大學排名。

QS運用5方面的指數衡量世界大學,分別是1. 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Academic peer review), 2. 學生就業評價,基於僱傭者的評價(Recruiter review), 3. 教師/學生比例(Faculty student ratio), 4. 單位教職的引用率(Citations per faculty),5. 國際教師和國際學生佔總教師、總學生數的比例(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 其中,佔據最高權重的指數是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高達40%。

泰晤士報大學排名自2010年以來和與獲評為世界一流企業及專業情報信息提供商的路透社機構合作,將其作為年度大學排名的唯一數據提供者。新的大學排名準則以"具公信力、透明度及精確性"(robust,transparent sophisticated)為目標。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是由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在2003年首次發佈,此後每年發佈一次,在全球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

排名前冠以"學術",當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修飾,這項排名的對象只包括:所有曾經有教師或校友獲得過諾貝爾獎或菲爾茲獎的大學;所有有"高被引科學家"的大學;過去10年中所有在《Nature》或《Science》雜誌上作為通訊作者單位發表過論文的大學;以及各個國家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論文數較多的大學。

US News對大學的排名開始於1983年,1985年以後每年更新一次,是最知名的大學排名之一。每年8月排名發佈時的實體刊物在報刊亭會頃刻銷售一空,銷量暴漲,說萬眾矚目可謂一點也不過分。

US News排名最為看重學生保持率、本科學術聲譽,指數中的不少數據由校方直接提供。

這四個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大學排名,排名標準各有側重。沒有任何一個是完美的排名標準,自然也不能讓所有人感到滿意。

除了這四大排行榜,許多國家也有本國權威媒體或機構發起的排名。

南京大學校長呂建表示,每一種排名、評估只是從一個視角來反映大學某一階段的發展情況,看到的只是階段性的局部,所以只會將其作為參考。按照排名、評估來辦大學,是不可能把一所大學引導到正確的內涵式發展道路上的。

大學排名魚龍混雜,不可全盤信賴

2012年11月14日,美國老牌名校喬治華盛頓大學因為謊報數據的作弊行為被US News排名機構從最新大學排行榜上直接除名,據美國新聞週刊數據研究總監稱,這次除名警告會持續到下一次排行榜發佈。

老牌名校為了排名不擇手段,讓人大跌眼鏡。然而,報道這一事件的美國知名媒體《大西洋線》卻在文中這樣寫道:"丟人?等等,大學排名數據造假其實屢見不鮮。"僅僅2012年一年內,艾默裡大學和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就被接連爆出偽造數據的醜聞。而喬治華盛頓大學為了更好的排名謊報生源數據長達10年而不被發覺,本身就能說明很多問題。

美國德保羅大學主副校長博肯斯泰特曾這樣指責,"人們對大學排名的依賴已難以控制。將一所大學的高等教育價值與另一所大學相比較是一件模稜兩可的事情,而家長、學生、諮詢顧問都只關注那些他們以為精確,而實際上是假象的東西。"

《人民日報》曾連續兩天報道了中國大學排行榜潛規則現象,披露了成都理工大學曾於2004年和2006年兩次邀請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負責人武書連來校講座,並兩次給武書連方面匯款數萬元,此後該校在中國大學排行榜中名次上升的經過。

在武書連版的大學排行榜上,浙江大學力挫北大、清華,勇奪頭籌;但武漢大學版2012年中國一流大學排行榜顯示,北大成榜首,浙大居季軍;5月,中國校友會網發佈大學排行榜,浙大連前三都未能擠入。

更離譜的排名,還得往下看:中國政法大學,在中國校友會網的排行榜上位居第76位,但在武書連版排行榜上跌出百強,位列109;北京外國語大學,在中國校友會網上排名是124,在武書連版排行榜上退居181位。如此大起大落,難怪有網友直呼"大學排行榜天天都有,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事情一出,立刻激起了各方的評論,黑龍江《晨報》發表評論說,大學排行榜是又一個"牙防組"。《光明日報》也發表題為《誰在為大學排行作倀》的評論,,文章表示:"一個學界不屑一顧的評價體系,所推出的大學排行榜居然能在各類高校,眾多考生中翻江倒海,值得我們深思。"

在網上搜索大學排行榜,發現居然不只一個版本的排行榜,除了由武書連牽頭的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研究所推出的排行榜之外,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也推出過另外一版大學排行榜,武大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也曾經發布過類似排行榜。看來,國內並非僅僅是一兩家機構把目光瞄準大學排行榜。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當前存在武書連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網大論壇、中國校友會網、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等10多個機構、30多個不同類型的大學排行榜。也有不少排行榜僅發佈過一兩次,未能延續。除了學術機構推出的排行榜之外,商業機構的排行榜正越來越多地吸引著公眾眼球。

在魚龍混雜的大學排行榜中,不同版本之間互相"掐架",不過是亂象的冰山一角。

評價指標不科學、評估過程不透明,成為大學排行榜的"第二宗罪"。有專家表示,國內多數大學排行榜都不公佈其數據如何採集、每所高校各項指標的得分等信息,有的只是公佈指標大類,不公佈研究方法,有的甚至連指標體系都沒有,只是籠統地"參考"若干別家排名,幾乎閉著眼睛列名單,其客觀性和科學性無從談起,難以令人信服。

另外,對於一些商業機構來說:大學排名,它是一門生意,生意的背後就是利益相關關係。

有一次,當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排名的負責人質問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負責人說:"你們就是以大學排名作為生意的,如何能夠確保獨立性呢?"QS排名負責人的回答是:"沒錯,我們確實將大學排名做成了生意。但是我們專注於這項業務,也受到業界的監督。我們不會一邊辦著報紙一邊給大學排名,或者自己本身就是大學來給大學排名。"

一家商業性的大學排名可以如何獲取利潤?他們往往是藉助於大學排名,向大學出售諮詢、認證、數據類的產品。

如何破解大學排名亂象

在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執行院長鬍娟看來,大學排行榜本來應該服務於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通過客觀的評價作用對大學的發展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但利益導向讓某些機構和個人利用榜單來賺錢,這實際上是教育領域產業化和市場化的表現,而且是不成熟的市場化的體現。

胡娟說,"在評價大學時,很多排行榜不重結構,重規模;不重質量,重數量,一些指標不符合教育規律,甚至背道而馳,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目前社會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成長缺乏耐心、存在急功近利心態的一種體現。"

武書連版大學排行榜被不少學術機構質疑,源於他的計算方法充斥著"數量"替代"質量"、"規模製勝"的邏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其官方微博上稱:按照武書連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公佈的指標體系和算法,加州理工學院人才培養得分在榜單中連前500名都進不了;巴黎高師勉強進入前500名,和咸寧學院、宜春學院的排名大體相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則排在60名左右,與南昌大學、河南大學排名位置相當。這樣的指責被武書連認為是"胡編亂造"。武書連還用自己的評價體系推算出了與中科大截然相反的結論,以示評價體系無誤。這樣的爭論,在不同的排行榜間並不鮮見。

在胡娟看來,大學排行榜可以由學術機構和第三方機構,站在中立的立場,以科學研究的態度來對大學的表現進行評價,"要從教育和學術規律出發,以人才培養為最重要的指標來考察,才能讓大學排名更有價值。"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大學評價研究課題組專家認為,可從幾個方面入手打造一個相對可信的排行榜。首先,應當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國際上有關大學排行的非政府組織發展迅速,如大學排行國際專家組(ITRG)於2006年發佈了第一個高等教育排名的質量原則和操作範例——"高等教育機構排名的柏林原則",於2011年11月通過了"大學排行國際專家組排名審計手冊",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家提供高等教育機構排名的認證機構。但我國還沒建立起相對有效的行業協會或其他規範約束行業成員行為的組織。

其次,對大學排行組織進行績效評估及資質審核,一方面有助於發現大學排行組織本身的不足,促進其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大學排行組織准入退出的基本依據,對於那些單純以盈利為目的,對社會公眾認知判斷和大學健康有序發展產生誤導效應的機構應責令其整改,必要時取締其大學排名的資格。

而胡娟則認為,儘管事物都有普遍性的一面,但在做大學評價時,必須結合國情進行考慮,而不應該一味地學習西方和引進西方的標準。

上海交大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程瑩表示,有關大學的綜合排名,尤其是區分科研實力強弱的排名,目前已經足夠,但仍然需要能提供獨特觀點的大學排名,比如對畢業生就業率、薪酬情況的調查排名,學生畢業後留學深造比例的排名、留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就業人數和比例的排名,每所高校學生在校期間與老師接觸機會的多少等等。"這是學生們關心的內容,也可以反映每所大學人才培養的質量差別。不過,有關人才培養質量的指標如何合理設定,仍是難題,需要進行嚴肅調查。"程瑩說。

作者 葉頂

校審 玄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