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淺談幼兒園裡的排擠與孤立

淺談幼兒園裡的排擠與孤立

淺談幼兒園裡的排擠與孤立

來源:特特米拉在德國(ID:tete-mila)

1.

米拉被排擠的時候,平時一點看不出來。

我去接她時,她興高采烈,我送她去,她也興高采烈,後來我很明確也很慶幸的一點,就是她的主班老師艾莉莎Elisa很愛她,這基本是米拉喜歡她的幼兒園的核心力量,即使在她被一個三人團體排擠在外時,她還是很愛去幼兒園。

我是怎麼發現米拉被排擠的?

這可能是很多父母最想問的第一點。確實這不容易發現,尤其是有的孩子因為害羞並不願意表現出來,或者父母的態度比較強硬,抑或父母總是吵吵嚷嚷的讓孩子懶得告訴。

我這次算是事態發現在萌芽階段,所以後續狀況良好,米拉為此成長了一大截。

請注意孩子以下特點:

  • 不愛上學,
  • 不愛與人玩,
  • 打不起精神來,
  • 竭盡全力去模仿,追隨,討好別人,即使受了委屈也寬慰她自己可以忍受(米拉屬於這種)。

我和米拉有我們自己的女生時間,每天入睡前她都要跟我聊天,熄燈後人也無防備,悄悄話什麼都會說出來。

米拉提到一件讓她不爽的事,然後被我順藤摸瓜出一件事,我再聯想到她最近的表現,讓我覺得有狀況:

米拉告訴我的:

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到“午餐服務Tischdienst”中,這個機會每天輪換,類似值日生。值日生可以指派一個人作為自己的助手,他們倆的任務是中午去推小餐車,擺放盤子刀叉,當所有工作做完後,一般都還有部分閒暇時間,他們倆就可以獨享本班所有可以玩的玩具。

所以,每個被值日生邀請的孩子都覺得很榮幸,如果能夠每個孩子都邀請自己,不得了了簡直可以嗨上天。

但米拉被氣得夠嗆的是:女孩V跟她商量好,她們互相邀請。結果米拉當值日生時邀請了V作為同伴,但是等女孩V當值日生時,卻直接邀請了別人,這事不止發生了一次。

我問她,是否還經常和好朋友M一起玩:

米拉和同班三個女孩(M,A和V)一直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某一天開始,當米拉想要加入這三個女孩的過家家時,其中一兩個包括M會說“不!”,另外一個什麼也不說只顧自己玩。

而我所聯想到的是:

米拉最近特別想要一些無厘頭的東西,比如動畫片“海洋奇緣”的主題音樂CD,美人魚的服飾和妝扮,但她平時最愛的只是艾莎艾莎艾莎,突然喜歡別的東西,總歸是在哪裡受了刺激我覺得。比如,需要給別人展示,你有,但我也有。果然,喜歡美人魚和“海洋奇緣”的正是女孩V。

我當時並不太清楚是否在幼兒園裡有衝突,於是只告訴米拉:

即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難免會有爭吵的,不管你跟誰有了矛盾,媽媽都是愛你的,我永遠都是你的好朋友。米拉很認可這一點,我稍微放心了,至少她知道她不孤單。

我自己心裡知道,江湖話大致就是“你越在乎,你就輸了”。

淺談幼兒園裡的排擠與孤立

2.

轉身第二天直接去幼兒園問老師。

“米拉被好朋友排擠,幼兒園有沒有發生什麼狀況?我知道特特小學班規有寫,不可以ausschliessen(孤立)別的孩子,那麼幼兒園是如何界定的?畢竟幼兒園的孩子是一直在學會對不願意的事情說“不”。這兩者是矛盾的。”。

我跟老師反饋這個案例時,老師艾麗莎一開始還是緊張了的,不過她想了想說,確實有遇到這樣的情況,她們四個女孩子關係非常緊密,記得有一次,她們在玩耍中產生了分歧,於是其中一個女孩子站起來,叫上另外兩個,撇下米拉,打算直接揚長而去。

注意哦,這也是一種凌弱!仗著人多的凌弱。

老師馬上把這幾個女生喊住,直接放話,必須疏通,不可以直接離開,絕對不可以把另外一個人拉下,儘量當場解決問題。被叫住的孩子們這才開始blabla的說發生了什麼,矛盾在哪裡,為何怒氣衝衝要離開。

與老師的溝通中我也再次(因為她與哥哥也會有這類似的衝突)知道了米拉的特點:

比如生氣後最強烈的表達是肢體語言,非常憤怒一氣之下雙手環抱眉頭緊皺頭轉向一邊,一副聽不進去我很生氣的樣子。

注意:這種“我不要聽解釋”的姿態並不是最有效的反駁方式,最有效的方式是,說出對方不合理或者自己不贊同之處,這才有助於修復關係和問題解決,而不是一上來就哭和冷麵拒絕。

個性強,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因為很看重朋友對自己的喜愛,容易委曲求全,於是常常矛盾。

注意:要麼你心甘情願當小尾巴,沒有自己,隨波逐流,排擠米拉的三人團體中有一個小女孩A就是屬於這種。但只要你很在意擁有朋友這件事,又不知道如何保持距離保護自己的感受,就比較容易受傷害。

老師提到關鍵的一點,這是女孩子中很容易發生的衝突,小男孩間並不多見。即使是幼兒園,女孩也很容易拉幫結派,以多抵少,而且否定對方,強行拉下對方不給機會,明顯的先討好再出爾反爾,就是一種恃強凌弱,老師是會插手的。

在我跟老師溝通後,艾麗莎立馬決定在接下來三天裡的每一天,一週後和兩週後分別給我彙報米拉在幼兒裡的社交狀況。並告訴我,米拉本身性格沒有問題,但是在這樣非常緊密的四人女孩好朋友關係中,一旦一個朋友強勢挑釁,確實很容易造成心靈傷害。但她覺得事態還在萌芽期,因為她們時不時仍然會在一起玩。

3.

在後來兩天的追蹤關注中,老師很快發現了誰是挑起是非的女孩。

因為正值大孩子們的森林日,米拉和其他兩個女孩(M和A)都是學前班孩子,今年會升入小學,在兩週的森林日中,上午米拉和M還有A都會去森林裡,相處非常融洽,但是下午回到幼兒園,就會產生“我不跟你玩”的戲碼。

這個領頭挑起是非的女孩V比米拉小半歲,今年不上小學,伶牙俐齒非常會說話,很有想法。

在找到這個關鍵人物後,德國老師是這麼處理的,

她跟我說:

我們會密切注意她們之間的動向和行為,儘量疏通矛盾,但這也是米拉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的階段,她要學會認識兩條路,辨別這種感受,主動思考要做怎樣的選擇:

  1. 一條路是追隨朋友,朋友玩什麼她就玩什麼,是否即使放棄自己最喜歡的畫畫,也非要跟著朋友跑出去盪鞦韆呢(這是引起他們矛盾的主體,因為米拉委曲求全的玩了不想玩的,當她提出她想玩的別人不樂意,就產生矛盾,米拉會覺得不公平,為何這次不尊重她的選擇,實際上是米拉自己選擇了朋友放棄了愛好)?
  2. 還是另一條路,注重自己內心的想法,我想畫畫的時候就去畫畫,以我自己喜歡的東西為主,喜歡我的朋友自然會圍坐過來。

她告訴米拉:

米拉,這是尋找到“你自己”最合適的時刻!你會有更多時間跟你自己喜歡的東西在一起,你想要跟別人玩的時候,可以大方的直接的告訴他們你想參與是否允許,如果別人拒絕了你,也沒有關係,因為還有很多別的玩具可以玩!也有很多別的小朋友可以一起玩!當你不把“非要跟她們三個一起玩”當作特別了不起的事情時,你就找到了你自己(我覺得老師解釋的特別棒!)!

她直接點醒V和那兩個女孩:

你們可以不跟別人玩,但是不可以出爾反爾,約定了值日生夥伴卻又反悔,也不可以不解決矛盾直接冷落另一個人(這種說法是對的,為何要去勸孩子非要跟另一個孩子玩呢?)!

問了好友成群的哥哥,如何幫助妹妹,以及如果是他會怎麼辦?

特特說,我幹嗎非要跟他們玩,可以玩的太多了... ...

我是個群居能力很強很快適應環境的人,但也很獨立,從來不畏懼孤身一人的生活,更不會為了追求群居而去討好別人。

於是,這樣的媽媽跟女兒說

你只需要做你自己,你表現出來的樣子,就會吸引喜歡你的人來跟你做朋友。不必追隨他們,那樣很容易失去你自己,一旦他們離開你會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這個世界上朋友都是hin und her來來往往,只有家人才是緊密環繞在你身邊的,你放心我們一家人爸爸媽媽哥哥都會守護你,是你最好的朋友!

那段時間我每天早上喊米拉起床時都會悄悄的說,你最好的朋友來喊你起床啦,然後還有各種甜蜜的話,很受用,她開心地不行。

4.

那之後,艾麗莎每次見到我都會簡單聊幾句,結果我很滿意,我也會在入睡前與米拉的交談中得知最近幼兒園的信息:

  • 她很小心的避免與V的正面衝突(我個人很認可她這種方式,因為我們不需要跟每一個人做朋友!你越不care她,她就無趣了。),
  • 然後她更專注於自己喜歡的畫畫和手工,而不是任何時候都被另外三個孩子“捆綁”在一起到處溜達,
  • 時不時的M和A會圍過來找米拉一起創作,而V則不好意思的繞個大圈,
  • 每週兩次的學齡前兒童聚會米拉跟M和A仍然很好,
  • 而米拉作值日生時開始尋找別的夥伴,也把自己的好友圈子放大放開,得到別的小孩的熱烈回請,
  • 米拉過生日時,邀請了M和A,果斷放棄邀請V來家裡(這一點我也很認可,我從不教小孩去迎合每個人),
  • 與別人有矛盾發生時,儘量鼓勵她說出她不贊成的理由(尤其是在家裡,我看得見的時候),
  • 因為她有家人無盡的愛,所以她從來沒有否定過自己,總是歡蹦亂跳的。

如果說這件事情完全沒有給她影響是不可能的,至少她知道了“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我”“不是每個人都順從於我”,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你的家人在你的左右,你可以結識新的朋友,失去的朋友只代表離開了一個不適合作朋友的人,而我們不必去喜歡每一個人。

最後,我想總結這件事情留一些小建議:

  1. 平時一定要跟孩子聊天,多聊天就能聽出來偶爾有什麼不同。
  2. 多聽孩子說一些場景介紹,可以從中聽出孩子最近的“心路里程”,我就是從米拉想要各種美人魚的小玩意起了疑心,通過跟米拉的聊天中發現,她在用力的想附和別人,她沒有維護自己的個性和愛好,她生氣有一半是被朋友辜負不理解,一半是自己受了委屈。
  3. 與幼兒園老師溝通很有必要。有的老師常說啊很好啊沒問題啊,但是你認真提出問題後,告訴她,我明天想知道表現如何,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情,老師多半會認真地在第二天留心,並且有足夠的時間思考,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幫助孩子。

- END -

更多0—12歲孩子成長、教育,健康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成長說(ID:shuochengzh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