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文艺发展需要诤言更需要建言

近日发表的《2017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直言文艺发展存在的问题:一些创作者捉摸上级领导的喜好、倾向、热点,热衷于表现当下的、局部的、表面的现实;曲艺在当代的发展,基本堕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市场发展慢一点未必全是坏事,适当降温会引起对电影质量提高的反思;在资本热钱、契约精神、职业操守、个体自律等因素中,关键还是专业编剧匮乏,作品的局限源于创作者的局限;影视笑点尴尬、剧情浮夸,有佳句无佳章;等等。

应该说,近年来文艺发展成就有目共睹,这个报告好就好在不仅指出了当前的艺术发展成就,更重要的是指出了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都是文艺界存在的积弊,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文艺作品表面看很多很繁荣,但细细分析就会发现优秀作品欠缺,精品更是乏陈,所谓的繁荣有泡沫更似虚假的繁荣。有人总结得好,整个文艺界都处在浮躁的范围中,缺乏认真打磨作品的精神,有的作品真是“大制作”,名演员多,片酬高,按民间说法就是有钱“不差钱”,但是作品影响不大,甚至无法上映或卖不出去,结果成了烧钱的游戏。如果弄出个数据,估计文艺界的浪费也是惊人的,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宗旨。

这个报告之所以好,不只是因为指出了艺术发展存在的问题,更因为这个报告研判艺术发展趋势与走向,为文艺发展建言献策。文艺界是应该坚持问题导向,但作为研究报告更应该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办法。据称,这个报告的建言都直击时代的痛点。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就说,“不要因为没有艺术才华就怪罪题材不好。摔跤是个冷门题材,但是印度拍出来就有高票房。”“什么是好的节目,什么是差的?很简单,你给不给自己的孩子看?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你的受众。”你的作品不好不要找其他原因,你想连自己都不满意,别人能满意吗?连自己都对不起,能对得起其他人吗?

现在有一种说法,把好影视好节目叫良心之作。题材无优劣,关键是你怎么去诠释。什么题材,只要认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像自己养儿女一样精心负责,都能成为好作品。这是一个艺术规律。其实很多艺术工作者都懂这个道理,只是受社会的影响,不愿意殚精竭虑地去为艺术献身,不愿意舍得出汗去精心打磨作品。而且,有时社会又劣币驱良币,作品不看好坏看流量,即使粗制滥造的作品有时也收获颇丰,这让艺术家如何为艺术而献身呢?社会的这种错误引导,不只是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引导青少年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艺术的高尚不是因为艺术行当挣钱快,而是因为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能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如果艺术引导人们“向钱看”,那艺术绝对出了问题。如今的文艺界确实存在问题,不只是因为这个报告指出了问题,最重要的是这个报告也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综艺节目的创作上,总局近几年一直在鼓励“小大正”: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事实上就是,在投资上不是越大越好,投资一大了就容易浪费。再是,大情怀更容易传递正能量。我们说文艺不能不反映存在的问题,但一定要注意“破窗效应”,我们反映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那反映问题就是正能量的。这个观点有较大的普适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