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共读笔记37|不就是教娃分个类,干嘛扯集合的概念?第一章(上)

最近跟队友普及《幼儿数学核心概念》的核心内家,跟他说完第一章讲集合,立马质疑:“不就是教娃把东西分类,有必要扯集合的概念吗?”

好问题,我们确实很少留意宝宝们在生活中对集合的思考和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集合这一概念不重要。书中明确指出,集合是宝宝思考和学习的基础,也是形成数系统的基础。比如,宝宝想知道某种东西的数量,就得先把这种东西挑出来,应用数字描述才有意义。挑出某类物品,实际上就是在建立一个集合。宝宝学会应用集合概念后,就可以扩展到识别模式和数。

队友说,你这说的还是太抽象了。

好吧,来个例子。奥数题里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就能想到把鸡和兔子的特点区分开来,假设全部是鸡或全部兔子后,来算出各自的数量,而有的孩子就没有这个意识呢?我觉得其实就是对鸡兔各自属性差异不敏感,归到根上,是对集合概念不敏感。

队友说,嗯,有可能。那你说说集合的核心概念有哪些。

OK,首先强调下,我们家长理解了集合的这三条核心概念,不是给孩子解释概念,也没必要解释这些抽象的词汇,而是知道集合这个抽象概念背后涉及的数学思维,可以有针对性地陪孩子玩些有意思的活动,这些生活里的经验可以加深宝宝对数学的理解。集合这部分的三条内容,回答了三个问题,

怎么创建一个集合,集合本身有什么特点,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先说第一条吧,“根据物体的属性对集合进行分类”。我们家长理解了什么是集合、怎么创建集合,就知道,宝宝会定义集合的表现是,会根据物体属性进行分类。说简单点,就是教娃会对物体分门别类呗

你看,娃最近老爱纠正我对爷爷奶奶的称呼。我一叫爸,他就说,不是爸爸,那是爷爷。这是因为他是以“我”为中心去解构这个世界的,这就是他认识世界的一种规则,在这种规则下,家庭成员、玩具、食物都会被娃分成“我的”和“不是我的”两组。物体的归属权这就是一种属性,物体还有很多其它属性等着宝宝发现。

一开始,让他们玩配对、把东西分成两类,专注物体的某一个属性。当宝宝开始和我们讨论,按照某一规则或者某一属性,某些东西属于这一类,某些东西不属于这一类时,说明他们就理解了集合是如何产生的了。

宝宝懂了怎么定义集合后,就会进入分类的下一阶段,用更复杂的发生将物体分成更多数量的集合。这就是第二条核心概念,“同一组物体可以按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

说白了,要引导宝宝看到物体的多样性

在我们大人看来,发现同一物体的多种不同特征、属性是件很简单的事,但对宝宝来说并不轻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有助于宝宝后期发展抽象数学思维。为什么好多孩子在小学阶段觉得解应用题难,主要障碍是读不懂题义,找不到线索。比较物体的异同就是找线索的一种方法,可以发展多角度思考物体属性的能力,也是科学启蒙中提高观察敏锐性的重要途径。

宝宝一旦养成观察、比较的习惯,很自然地会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自己也会乐在其中。比如,陶陶自己整理车子,很得意地跟奶奶说,你看,我把车子分好类了,这些都是红色的!奶奶一鼓励,接下来几天,不用提醒就自己整理车子去了。

最后一条核心概念,说的是“集合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和排序”。不论是宝宝或者大人,出于本能想对小集合进行比较(比较数量大小、喜好、颜色等等)。简单点说,就是教娃用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间的关系

当宝宝有足够多的分类经验之后,就可以将集合进行比较和排序。

一开始,我们可以带娃玩数量比较,引导他们去点数。等娃分类能力强点后,就可以把一组物体分成几类,引导他们关注物体的不同属性,再比较数量。还可以提高难度,把大小和形状相差很大的物体放一起比较,3只大象和20只老鼠哪个更多,帮助宝宝们认真思考数量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书中的原理我就总结到这了,下篇我再结合群友们的笔记,给队友说说具体的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