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你離幸福其實相差一步,趕緊治癒好你的拖延症

歷史上,許多偉大的創作者都有拖延的毛病,有些還為自己發明了對抗絕招。

《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的作者雨果,每天開始寫作前,會把衣服脫光光,換上一件破破爛爛、衣不敝體的睡袍,因為當他這麼見不得人時,就沒辦法寫到一半跑出去逛街,只能乖乖待在書房裡寫作。

美國大作家梅爾維爾,也是個嚴重的拖延症患者。據說他在寫《白鯨》的那段時期,接近故事最重要的完結篇,還曾經要求他的妻子用一條鐵鏈把他拴在書桌旁,沒寫到進度就不準開鎖!

1

你是哪一種拖延症者?

你離幸福其實相差一步,趕緊治癒好你的拖延症

我在《幸福的最小行動》中和大家分享了一節關於拖延症的內容。

心理學家整理出了生活中最常見的拖延症患者,大約分為以下四大類型:

  • 想要拼到最後一刻的衝刺者

  • 對結果懷有恐懼的逃避者

  • 選擇困難者

  • 容易分心、愛尋求刺激的人

要解決拖延症,可以先檢視一下自己比較接近哪種類型。這些背後的動機稍有不同,所以進一步認識或許能幫助你跟自己對話。

但無論你是哪個類型,有個觀念必須認知,那就是我們對當下快樂與未來快樂的評估。這點很重要,所以請我們鑽進自己的腦袋,到裡面認識一隻猴子。

2

馴服你的及時行樂猴

跟你的猴子做個遊戲

你離幸福其實相差一步,趕緊治癒好你的拖延症

每個人的腦袋裡,都住了一隻“及時行樂猴”(Instant Gratificaton Monkey)。這是個心理學界常用的比喻,我覺得還挺傳神的。

及時行樂猴住在我們的腦緣系統(limbic system)中,衝動又情緒化,是我們最愛享受當下、及時行樂的一面。

相對地,我們理性、自律的思考系統,則是由一個叫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的位置所主導,主要負責分析、整理信息,計劃和決策。它讓我們能剋制慾望,提醒我們有比及時行樂更重要的目標,也時常會與及時行樂猴拉扯。

舉例來說,假設今天你手上有一包好吃的零食,但你最近在減肥。

你的前額葉皮質會告訴你:“不能吃太多,晚上吃零食會發胖,對身體不好。”

但及時行樂猴會跳出來說:“管他!現在就打開吧,好好吃個夠!”

這時候如果你把袋子收起來,前額葉皮質就贏了。但只要你吃了一片,那鮮美的滋味刺激了大腦裡原始的猴子,那它就輕易得逞了。這時候你儘管告訴自己:“吃一片就夠了!”但越吃,也就越停不下來。

我們都要學會如何跟自己的猴子相處,這就是“成長”中很重要的練習。要戰勝拖延,不能光靠意志力,因為意志力總有窮盡的時候,而且會讓我們疲倦,當你疲倦的時候,猴子更是會贏。這時候你要做的,是帶你的猴子去遊樂園,跟它玩個遊戲,藉此訓練它。

  • 首先,請先“畫靶”,也就是寫下你必須要做的事情。

  • 再來,定義遊戲規則和時間,例如你要撰寫一個年底的大報告,今天的遊戲就是:先整理過去的資料,而這需要花半小時。

  • 最後,你要懸賞獎勵,對猴子說:今天若能完成半小時的資料整理,就去咖啡店餵你一塊愛吃的點心。

你也得跟猴子說:不能作弊喔!

只要你畫的靶夠清楚,遊戲難易適中,時間也設得合理,猴子應該就會願意配合試試看。恭喜你跟自己的及時行樂猴妥協成功,趕快開始行動吧!

若時間到了,也的確達成目標,那請一定要遵守諾言,去咖啡店買個點心犒賞猴子吧!

面對及時行樂猴,真的就要像訓練小動物一樣。透過重複達成目標、兌現承諾,你內心的猴子將會變得更聽話。工作上了軌道,也會為你帶來更多的成就感,形成正面循環。所以當你給自己獎勵的同時,也可以趁著這個好感,計劃下一個目標和獎勵,讓你的一天有一系列連貫的目標。

  • 設定目標

  • 定義規則和時間

  • 懸賞獎勵

用這三個步驟,來建立你與及時行樂猴的相處模式,培養互信的感覺。

3

把大任務切成小塊

你離幸福其實相差一步,趕緊治癒好你的拖延症

要蓋完一棟房子,先從一塊一塊磚頭壘起來開始吧。

每一件看似很複雜、很重大的事情,都可以從最基本的行為著手,但重點是要行動。

我們會拖,往往在於我們雖然設定了目標,但缺乏計劃好的行動,導致我們對於完成某件事情的信心不足,只要想到就不開心,這樣只會更不想面對,形成拖延的行為。所以良好的計劃非常重要,除了能排除障礙,也讓你不會因為不知如何開始而拖掉該努力的機會。

把一個大任務切成小塊,規劃後再執行,是很重要的技巧。

你最好先擬定一個時程,設定一個合理時數(例如半小時或一小時)來做這件事,並且做完就給自己一個獎勵,有必要的話讓自己中途休息幾分鐘再繼續。

例如,如果下禮拜要考試,你要先把需要複習的資料都拿出來,看看每天要分攤複習多少,並列出一個計劃表。

同時,要讓自己能靜下心來讀書,你最好也要計劃如何給自己一個舒適的環境。

所以,除了設定每天覆習的目標外,你也要思考讀書前要做什麼,例如給自己倒一大杯水、把桌子清乾淨、稍微做一下伸展等。這都是為了讓你能順利完成“靜心讀書”的計劃,也應該編制一套行動指南,去除許多原本阻止你完成事情的障礙。

當你內心設定好一個執行計劃,並按照這個計劃設定每一個工作小目標,能大大提升你完成整個計劃的可能性。

4

踏出第一步再說!

你離幸福其實相差一步,趕緊治癒好你的拖延症

管它三七二十一,先動起來!

如果你是“難以抉擇型”人,這時候,我的建議很簡單:踏出第一步再說!

這聽起來好像很難,但憑我自己的經驗,絕對比在原地猶豫不決要來得舒服多了。

從前寫作時,總是因為對自己的作品期許很高,苦思半天卻無法動筆。但後來我發現,只要能夠逼迫自己開始寫,先不管文字好不好,開始了這個行為,身體會逐漸適應,心情也會逐漸進入狀況。所以我現在會在開始寫一篇文章前,亂寫一通,並告訴自己:我現在寫的第一句根本不是文章的第一句,只是在暖身而已,管它三七二十一,先動起來再說!

只要先有一些動作,讓自己開始朝著目標動起來,就是最好的第一步。猴子是好動的,你得帶著它一起動,才不會被它牽著走。

5

當個未來人

你離幸福其實相差一步,趕緊治癒好你的拖延症

看到老年的自己,你就會自動存養老金了。

很多上班族都知道,要儘早為自己的養老存錢,但對於大多數25~35歲的年輕人來說,已經在做財富規劃的還是少之又少。

加州大學哈爾·赫什菲爾德教授就做了一個實驗來顛覆這個現象:他找了一群大學生,把他們的照片先修成老年人的樣子。接著,他讓這群學生戴著眼罩,進入一個VR(虛擬現實)世界探索,然後在這個虛擬環境裡,他們遇見了“未來老年的自己”。

想象你今天在一個VR空間見到了老年的自己,臉上多了不少皺紋,身形也改變不少,雖然可能模擬得有點粗糙,但還是能認出是自己,心裡的感受應該挺複雜的吧!

經過這個體驗後,赫什菲爾德教授請這些大學生做一個財富規劃的習題。比起沒有看到老年自我的控制對比組,凡是見到老年自我的學生,把自己未來的退休金都增加了一倍的錢。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無法想象“未來的我”會是什麼樣子,也就很難感同身受。但是,我們能做的是將這個“未來的我”變成一個具體的面孔,若是你能讓自己看到、感受到,那整個視野將大大不同,“迫切感”也就油然而生。

所以,面對遙遠的計劃,你要想辦法把未來的感覺帶到現在。舉例來說,對於一個期末才要交的報告,請想象你已經到了交報告的當天。因為拖到最後一刻而心急如焚的你,已經整晚沒睡了。閉上眼睛,想象那亂七八糟的桌面、散在四處的資料、吃到一半的外帶餐盒……你看得到嗎?想象這時候,打印機又突然壞掉(這不是不可能發生的,墨菲越心急就越會現身不是嗎?)你真的快氣死了!如果你用力想象這個場景,應該都能覺得自己的心情跟著緊張了起來。

再張開眼睛,把第一個要做的報告計劃拿出來,趕快開始行動,這時候你的及時行樂猴八成會不敢吭聲,因為你已經用它聽得懂的“感覺”,讓它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

要成為一個不拖延的人,需要調整自己的時間觀,讓自己看得遠一點,請想象未來的拖延後果,感受到這個壓力。這不是鼓勵悲觀,而是用比較實際的態度設想未來,讓自己能未雨綢繆。

你將會深刻感受到:現在真的不能再拖了!

總結三個方法:

1. 把工作變成小關卡,完成小關卡時,請給自己一點獎勵。

2. 別想太多,立刻就開始!直接用行動讓自己暖身,進入工作狀態。

3. 想象未來的自己、拖延的後果,給現在的自己一點未來的危機感。

關於作者 / 劉軒,哈佛心理學教育家,本文摘自《幸福的最小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