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揭祕:拖延症≠懶

我的一位來訪者來自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公司2018年業績不好,來訪者所在的部門被整個裁掉。

拿到了一筆很可觀的補償金的來訪者,在拿到錢的當天,就定了去旅行的機票,回來之後,也並不著急找工作,決定好好休息一下。

怎麼休息呢?就是不給自己做任何安排,人生第一次,體會一下: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結果,來訪者在這種框架思想的指導下,結結實實躺了三個月。

傷筋動骨100天都好了。

可是,躺了三個月之後的來訪者,還在繼續躺著。離不開那張床。

並不是真的什麼都不想幹,而是處在這樣的持續拉鋸心理活動中:

睡醒了已經十點了,那就去吃一頓豐盛的早午餐吧!要麼再睡會兒?要麼再刷刷手機?要麼看個劇再出門吧?!這麼一拖,再看錶,下午兩點了;要不要索性睡個午覺再出門呢?那睡醒得幾點了啊?好餓啊,可畢竟到點了,要麼就睡一下吧;也許睡著了,也許沒睡著又刷了下手機,再看時間,下午五點了,趕緊出門去吃飯吧!等等……等我起床收拾好之後出門至少六點,到了地方至少六點半,正趕上晚高峰,吃飯還要等位……為什麼我在家躺了一天,吃個飯還要趕晚高峰,我瘋了吧?!要不算了?可是好餓啊,吃個泡麵?
心理學家揭秘:拖延症≠懶

或者:

想去見朋友,上週推到這周,這周推到下週;想去泡溫泉,想想還要收拾,好麻煩,要不算了;想去看車展,好遠,不去了……

從一天的安排到一件具體的事情,每件事情都在拖延。

他覺得,拖延症,毀了他整個人生“半場休整”的計劃。

他自己想象中的休息是這樣的:讓自己沉浸在書的海洋中,和朋友暢聊,或自己沉靜思考,總之,應該是一種雖然留白、或許也慵懶,但是卻很充實的一個階段。

現在,全都成飄渺水雲。

因為,想做的每一件事,都被他的“拖延症”生生給拖黃。

起不來床,出不了門。

他覺得自己嚴重地病了。

心理學家揭秘:拖延症≠懶

很多人都有拖延症。

但是,當我們在一個規則世界中,拖延症似乎不會那麼明顯地爆發。因為,規則世界有規則的邊界,這些邊界會限制我們。

比如:工作會要求我們九點鐘上班要打卡;下午兩點要開會;文案週四下班前要提交;週日早上八點要送孩子去補習班。

這些規則的限制,掩蓋了我們的拖延症。

這種情況下,我們糾結更多的是:上班打卡總是踩著點或者晚五分鐘;提案不到最後一刻不提交;去送孩子上補習班明明六點半起床可以妥妥的,非要七點起床然後在路上衝刺那幾個紅綠燈。

這也是拖延症。

自己一邊拖延,一邊痛恨自己為什麼拖延,然後下次繼續拖延。

就這樣,好像“我身由人不由我”,自己根本管不住自己。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心理學家揭秘:拖延症≠懶

拖延症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心理學現象,背後的原因也是錯綜複雜,比較常見的,有這麼四個原因。

一、這件事,並不是我真正想做的,只是我覺得“應該”去做的。

我們覺得,做一件事是對的,是“應該”要做的,但是,卻不是發自我們真實的想法,我們沒有真正的心理動力。

比如,上班。

很多人對上班並沒有熱情,也談不上實現什麼個人價值,這些只是面試時說給面試官聽的。

自己真正的想法其實是:為了養家餬口,我必須要賺錢,所以必須上班。因此,每天早上,在床上多賴一分鐘都是好的。

心理學家揭秘:拖延症≠懶

再比如說,我的這位來訪者自己幻想的“讀書”。

他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但是,一段不工作、長時間的空白,如果說還不讀點書,那麼,他自己都覺得“天理難容”。

所以,“讀書”、“和朋友暢聊”、“思考人生”都是為了應對自己“不工作空白”帶來的“無意義感”而被硬塞進去的事,是他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那麼,他不會有動力走進書店。

你拖延,是因為你並不是真正想做這件事。

心理學家揭秘:拖延症≠懶

二、拖延,因為糾結。

我們的頭腦中,經常會有很多不同的聲音。這個一句,那個一句,想這樣,又想那樣,不知道聽誰的。

為什麼會糾結?只是因為你是天秤座,你就“天生”糾結?

也許,“天秤座”確實對你影響很大,同時,有些心理因素也在影響你。

從心理學角度說,糾結源於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權威”出現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並且提出過各種要求,時間長了,每一個“權威”都成了我們頭腦中的一個“小人”。

潛意識是沒有判斷的,它只是牢牢記住了曾經出現的各種要求。

因為你一直以來,在致力於滿足不同的要求,長此以往,所有這些權威的想法,逐漸內化成你自己對自己的要求。

心理學家揭秘:拖延症≠懶

長大後,讓你誤認為是你自己的各種想法在互相纏繞較勁,好像真的是你又想這樣,又想那樣。

去還是不去?行還是不行?換還是不換?吃還是不吃?要還是不要?

我們沉淪在這種不斷拉鋸的心理戰當中,這種拉扯,消耗的不僅僅是時間,同時,也消耗掉我們很多能量,讓我們動彈不得。

就像我的來訪者,躺在床上,1天,100天,就這麼過去了,根本起不來床。

心理學家揭秘:拖延症≠懶

三、固化的某種模式,不想輕易改變。

一旦形成一個固化的習慣或者模式,我們就習慣於依著這個軌跡運轉,不想輕易改變。任何打破模式的行為,都要耗費巨大的能量。

比如,有的人,在一個地方上班,就只吃寫字樓旁邊的這三家館子,雖然周圍可能有三十家。

再比如,工作日,我們每天都是兩點一線,上班、下班回家。今天,忽然你被告知,週三晚上一個老同學要到你所在的城市出差,我們很可能就覺得好像“很麻煩”,而不想去。因為,這打亂了你本來固定的時間安排。

心理學家揭秘:拖延症≠懶

四、如果我不做,我就不會失敗。

朋友找工作,一拖再拖。

他本來設想的是,從三個渠道同時並向進行:一個是找圈子裡的資源,熟人給介紹;第二個是通過獵頭公司給推薦;第三個是網上“撒網捕魚式”地投一批簡歷。

從2019年元旦時就說要開始行動,不知不覺拖到了春節,春節說春節回來,春節回來說要麼等3月份,就這樣,到現在為止,什麼都沒做。

家人說他太懶了,其實,並非他懶,他只是怕失敗。

為什麼做一件事情會拖延,背後的動因之一就是懼怕失敗。

潛意識裡的臺詞是:如果我不做,那麼失敗就不會發生,那麼在我心理,我還是那個成功的人。

不去做,就不會打碎自己全能的夢想。

心理學家揭秘:拖延症≠懶

其實,拖延症背後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比如,以上所說的四個原因,每個原因背後,都還有原因。就是,你之所以會因為這個原因而去拖延,也是有原因的。

所以,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有意義,它們都在試圖告訴你一個真相。哪怕讓你惱火的拖延症,也是如此。

很多人覺得自己拖延症晚期,罪魁禍首就是“懶”,其實,拖延的背後,絕不是“你懶”。

你並非天生拖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