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孩子還小,等孩子上學後再好好教育對嗎?

失魂魚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則帖子:有個網友親戚家四年級的熊孩子來家裡玩,突然他從後背狠狠推了懷孕四個月的嫂子,當大人問熊孩子為什麼這麼做的時候,他滿不在乎的說,“我看電視上孕婦摔了會流產,我就想看看推倒她會不會有流產。”
有些熊孩子,真的已經不是一句“還小,不懂事”可以形容。
很多父母常說:“樹大自然直”,意思無論孩子現在多皮,等到一定的年紀,他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所以“孩子還小,長大就懂事了\

錢志亮工作室


婷媽有話說:孩子的教育,宜早不宜晚,越早開始越早受益。

很多老一輩人,都是抱著孩子還小,等上學後再好好教育的觀念。殊不知,這樣做,往往要錯過了孩子幾個黃金學習期。

從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發育進程來看,孩子的第一個學習期是0-2.5歲,這時候孩子的視覺能力,手、口、足的探索能力,模仿能力,審美能力,秩序感等都開始啟蒙並迅速發展,這時候要特別注意孩子的模仿及秩序感的培養。我們成人在說一些什麼話,做一些什麼事時,孩子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並且有意識的模仿,所以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好言傳身教。

3-4歲是孩子的語言能力、色彩感知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迅速發展的時期,這時候的孩子,會嘗試交友,找到自己的玩伴,並且會喜歡寫寫畫畫,也開始很流暢的用語言表達,這時候,如果家長能有意進行引導,對於孩子往後的學習,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我家孩子三歲左右,我給她買了一個學習機(一個玩具小兔,,現在很多平臺都有推出類似的產品),可以聽故事,學兒歌,學英語等,現在上學後,雖然我沒有再刻意的教孩子學英語,但是她對英語的興趣很濃厚,積極主動,英語一些學得比較好。

如果我們真的在孩子上學前不管不顧,孩子入學後的轉變會有點無法適應,在秩序感、人際交往能力及其他方面,可能會有些畏縮,從而導致孩子的自信心不足。

我是婷媽,一個七歲女孩的媽媽,美國認證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努力踐行不懲罰、不嬌縱的有效管教孩子。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關注“婷媽育兒筆記”,一起聊聊孩子的那些事。


婷媽育兒筆記


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都會有這樣的觀點:孩子還小,不懂事,現在先讓他玩,等上學了再教育他!



但是父母們不知道,如果不從小教育孩子,對孩子溺愛,袒護,這樣孩子就會任性,淘氣,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需要一兩個月,但是養成一個壞的習慣,三五天就夠了!



經過皮紋測試發現,孩子的先天弱項,如果從小開始關注教育的話,將來也會變成他的強項,同樣,孩子的先天強項,如果從小被忽視的話,將來也會變成他的弱項!



我國近年來才對胎教逐漸加以重視,但是國外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研究發現,受過胎教的嬰兒,智商要略高於沒有受過胎教的嬰兒,受過胎教的嬰兒,智力發育快,學習能力強,身體協調性好!如果我們錯過了胎教,那一定不要錯過從小教育孩子的機會,我們的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樑,千萬不要有“孩子還小,上學再說”的心裡!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最後,祝願所有的孩子身體健康,成龍成鳳,一生平安!

我是橙子,感謝大家的閱讀,點個關注哦!


大叫一聲錢就來


如果認為孩子還小,就等上學後再教育,那你要付了的教育成本也許是從小就教育的幾百倍!孩子雖然小,但是教育從小就要認真地付出心力去抓,小孩子每一個成長的階段,都有不同的教育重點。從作息時間、語言能力、吃飯穿衣、動手能力、配合能力、到閱讀習慣、做點小家務等等,都是要一步一步跟著教育。如果總是覺得孩子還小,就會錯過很多教育孩子的時間點。比如,兩歲到四歲是小孩子最聽話的一個階段,在這個時間段,就要抓緊教會小孩子閱讀習慣、安全意識、與人配合、生活自理、作息時間、語言培養等等。孩子也會犯錯,在這個時間段去糾正,只要大人耐心引導,溫和地堅持提示,就可以糾正的。如果拖延到一些壞習慣已經養成,那再去糾正,就真的是家長小孩雞飛狗跳了。所以,教育孩子什麼都要趕早!我這裡所說的教育不是指學業的教育,而是說孩子良好習慣、良好的個性的養成教育!真的是趕早不趕晚,晚了就很累了。


家事多福


應該說,這種想法肯定是不對的。我家的孩子現在上幼兒園,還沒有上學,對於這個問題我已經是有所感悟了。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是古人智慧的總結肯定是有道理的。

當然這裡說的教育,不僅僅是指的知識上的教育,學會多少個漢字,學會多少以內的加減法,古人說的這個“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主要指的還是一個人的品德和習性。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確實不用過早的給孩子灌輸那麼多死記硬背的知識,我們更應該交給他的是生活的本領和為人處世的道理,比如:要懂禮貌,要尊敬老人,再比如:做事情要有始有終,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等等。

如果,歸到學習上,也不能等到孩子上學以後再開始。因為現在的教育,上學的孩子人家學校可能要求孩子認識1000個以上的漢字了。其實,在學習上,我以前也是覺得,孩子還小,不要壓力太大了,幼兒園不想學就不學吧,反正上學以後還是要再學一遍的,所以,我根本沒有上心孩子學習上的事情,可是慢慢的我發現,孩子越來越厭學了,雖然你不教,但是幼兒園的老師還是要按照課程進度來講課的,這樣,老師上課的時候孩子根本就聽不懂,老師提問也不會,回家寫作業也是哭哭咧咧,雞飛狗跳,這樣的話,在幼兒園的環境中,孩子會很沒有成就感,如果老師提問題,別的小朋友都會,而唯獨你家孩子不會,他會被小朋友笑,自尊心受挫,對於孩子自信性格的培養也是很不利的。所以,不要去一味的相信什麼快樂教育,什麼都不學未必就會快樂,對於小孩子來說,能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圈子,在其中找到自信,這個更容易帶來的快樂。所以,別再等,教育孩子就從現在做起。


兩色人生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祖國的未來。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但是教育孩子確實是一門藝術,怎樣正確地教育孩子、引導孩子值得我們好好探討。

  很多家長很愛孩子,但因為方法不當,而陷入了家庭教育的誤區,教育效果自然很不理想,有些甚至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為了我們少走彎路,在此我將這些誤區列舉出來以示警戒。

  家庭教育中的誤區一:樹大自然直,等孩子上學後再好好教育

  現在很多父母都有這樣一個觀點樹大自然直,兒大自然立。孩子才三四歲,年齡還小,不懂事,現在就該讓他多玩玩,等孩子上學以後,再好好教育。在此思想指導下,家長忽視了孩子的早期教育。

  但是父母們不知道,這一階段如果對孩子溺愛、袒護,放鬆了對孩子品質培養和習慣培養,使孩子養成了任性、淘氣、不守規矩、不懂禮貌、不講衛生的壞習慣,以後要想改過來就比較困難了。相反,如果從習慣到品質從小培養,使孩子從小就在一種良好的習慣和規則意識中長大,今後他成才、成人的幾率就可能很高。中國“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古訓估計就是這麼來的。


賴飛鵬


首先這樣的想法肯定是不對的。

孩子的每一個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他不是說一下子就能夠造成他一個壞習慣,或者說養成一個好習慣。所以如果再把他的壞習慣養成之後,等到上學的時候,我們再去選擇好好教育他,那麼壞習慣也不一定就能夠適應我們的教育而去改變。反而他會認為當初你縱容我的這些壞習慣,現在又不縱容了,他們會產生叛逆的心理,這對於他的學習之路並沒有什麼好處。

我們想要給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必須要做到耐心的引導,我們都知道,好的習慣不是一下子養成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有耐心,慢慢的引導孩子,操之過急,往往會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要給孩子一些及時的稱讚,如果在無意中發現孩子有良好的行為或表現時,家長應該及時給予鼓勵和稱讚,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

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就要做什麼樣的人,因為家長其實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想要去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那麼就必須以身作則,時時刻刻的給孩子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如果你都不讓去做的話,那麼孩子又怎麼能夠信服你說的話呢。

所以千萬不要存在僥倖的心理,說等到什麼時候再教育他,或者說等到孩子長大的時候再去教育,正在等到孩子長大的時候,就真的什麼都晚了。


茗惜521


不對,中國古話講三歲看老,而西方教育理念也是非常重視六歲以前的學前教育,認為六歲以前是孩子習慣、性格、心理養成和智力發育的重要階段。教育所承載的內容很多,家庭教育在孩子還小的階段不僅僅是隻給孩子吃飽穿暖這麼簡單,還有必要的行為管束和性格養成,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昨天在頭條上看到一個留守的四歲的孩子躺在椅子上,一邊嚼著檳榔一手抽著香菸。這個畫面很震撼,很讓人痛心,文章結尾寫到孩子的爺爺奶奶受到了批評教育。這也是一個孩子小時候沒有好好教育的典型案例,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你給他什麼就會留下什麼痕跡,如果在小的時候沒有給出好的引導教育,孩子天生強大的模仿力會模仿身邊的人行為。如果身邊人行為良好,自然不會長歪,如果大人行為舉止都有偏頗,那孩子的行為必定也是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就是中國的教育理念,言傳身教更重要。

所以說孩子還小的時候要不要教育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


好奇媽媽佩佩


千萬不能等。孩子在剛開始出生後不久,就開始了自己的學習過程了。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做好日常生活習慣和溝通習慣的教育。這基本上會對你和孩子未來的溝通方式做一個基調。等他上學接觸到其他人的時候,良好的溝通習慣,會讓他在學校裡過的更舒服。


老K談教育


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志不小,假如你要小看一個小孩子,那你就比小孩還要小!很顯然,什麼時候都不能忽視小孩的成長,畢竟大人的所有狀態對孩子都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無論是美好吉祥的還是醜惡卑劣的……就是未曾出世母胎裡的孩子也會有感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