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十四节气讲的是什么?

奇葩瞄会谈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小时候就背过这个《24节气顺口溜》当时对此并没有理解,也没多少生活感受只是死背硬记。

年复一年时光流逝,越来越觉得老祖宗们好厉害,二十四节气反映天气和物候变化,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帮助掌握农事季节的极佳工具。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过程,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冷热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情况,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由此看出气温变化程度,气温下降,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再下降,凝露增多天变凉;当温度降至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就已经能用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记载。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和地球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通常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称为黄道,而二十四节气正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

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等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每月2个。

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24节气的含义:

[春季]

1、立春:

1月3-5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

“立”是开始的意思,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春天第一个节气,故称“立春”。

2、雨水:

2月18-20日,太阳位于黄经330度。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量渐增,所以叫“雨水”。

3、惊蛰:

3月5-7日,太阳位于黄经345度。

蛰伏在泥土里的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活动起来,所以称“惊蛰”。此时树木开始发芽,温度也慢慢升高。

4、春分:

3月5-7日,太阳位于黄经0度。

“分”是平分的意思。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平分,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所以叫“春分”。

5、清明:

4月4-6日,太阳位于黄经15度。

中国习俗是郊外踏青,祭扫坟墓,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6、谷雨:

4月19-21日,太阳位于黄经30度。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所有叫“谷雨”。

[夏季]

7、立夏:

5月5-7日,太阳位于黄经45度。

夏季的开始,所以称“立夏”。万物生长旺盛,气温明显升高,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8、小满:

5月20-27日,太阳位于黄经60度。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所以叫“小满”。

9、芒种:

6月5-7日,太阳位于黄经75度。

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 ""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所以称为“芒种”。

10、夏至:

6月21-22日,太阳位于黄经90度。

炎热的夏天来临,所以叫“夏至”,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万物进入生长旺盛期。

11、小暑:

7月6-8日,太阳位于黄经105度。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署”一般在初伏前后。

12、大署:

7月22-24日,太阳位于黄经120度。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所以称“大署”。二伏前后,高温天气。这个节气雨水多。

[秋季]

13、立秋:

8月7-9日,太阳位于黄经135度。

“立”为开始之意,秋天第一个节气,所以叫“立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植物快成熟了,之后气温逐渐下降。

14、处暑:

8月22-24日,太阳位于黄经150度。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所以叫“处暑”。温度下降气候变凉。

15、白露:

9月07-09日,太阳位于黄经165度。

天气转凉,早晨能看来凝结而成的白露珠所以叫“白露”。

16、秋分:

9月22-24日,太阳位于黄经180度

昼夜平分。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所以称“秋分”

17、寒露:

10月8-9日,太阳位于黄经195度。

“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露水日多,气温更低了。气候逐渐转冷,露水以寒,将要结冰。所以叫“寒露”。

18、霜降:

10月23-24日,太阳位于黄经210度。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降、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冬季]

19、立冬:

11月7-8日,太阳位于黄经225度。

冬季的开始,所以叫“立冬”。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藏起来。

20、小雪:

11月22-23日,太阳位于黄经240度。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才叫“小雪”。北方进入封冻季节。

21、大雪:

12月06-08日,太阳位于黄经255度。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与“小雪”相比较,降雪量增多,所以叫“大雪”,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

12月21-23日,太阳位于黄经270度。

冬天来临。所以叫“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进入数九寒天。

23、小寒:

1月05-07日,太阳位于黄经285度。

气候开始寒冷。入冷气积久而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冷到极点,所以叫“小寒”。

24、大寒:

1月20-21日,太阳位于黄经300度。

“冷在三九”说的就是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所以叫“大寒”。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全国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很大,所以24节气变化也有很大差异。看下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 :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精华,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价值,我们要熟知其内含。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有书共读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每十五天一个节气,这就叫24节气,农业算法,一年是365天,就是这样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语,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鹭,秋分,寒露,寒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2017年的24节气,如下图所示:



为了方便记忆!有人把他写成一首诗,这是一支歌!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时说新语


二十四节气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都是比较了解的,而我们年轻一代只知道有二十四节气,地理上也有了解到二十四节气有哪些,但是具体有什么含义、怎么来的都不了解,那接下来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首先来看看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中国作为农历社会,农业运作需要根据太阳运行,因此根据太阳运行的周期确定了节气。 24节气顾名思义,是根据太阳运行的周期来划定二十四个节气,因此它是属于阳历,每个节气的日期基本都固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的节气基本都在6号和21号,下半年的节气基本都在8号和21号,每个月有两个节气(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太阳运动一周为一个回归年,划分24节气,那么从春分开始,太阳每运行15°划分一个节气,节气的开始是以立春作为开始,节气名依次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那节气是怎样来的?

我们中国农业文明主要起源于黄河流域,所以节气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作为农业活动的参考,其最初在商朝只有四个节气,两分两至,以测日影长短和昼夜长短确定下来,在周朝发展到了八个,秦汉年间就完全确立下来了。《太初历》中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每15°为一个节气,同时还分了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节气和中气依次相间。



那么他们分别有什么内涵?

立春(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惊蛰(小动物从冬眠被震醒开始活动)、春分(昼夜平分)、清明(草木现青代替草木枯黄)、谷雨(雨水促进谷物生长)、立夏(夏季开始)、小满(作物粒子饱满但未熟)、芒种(有芒作物成熟)、夏至(日影最短,白天最长)、小、大暑(开始炎热和最热)、立秋(秋季开始)、处暑(炎热开始躲藏)、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夜间能形成露水)、秋分(昼夜平分)、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多,更凉)、霜降(开始寒冷,有白霜出现)、立冬(冬季开始)、小、大雪(开始下雪和最大雪)、小、大寒(开始寒冷和最冷)。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那西方国家通用吗?

西方没有二十四节气。跟二十四节气相似,西方古黄道十二宫亦是以春分点为起点而把黄道分为12等份,因此占星学中十二星座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个中气不谋而合。




小八小八


经常有人把中国传统的农历称为阴历,而把西方传入的公历称为阳历。许多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就是阴历里面的一些特殊日子。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农历既不是阳历,也不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其中二十四节气就是典型的阳历特征。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阳历,又叫太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规律规定的历法。人们观察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循环,制订了年的概念,这实际上是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规定为一年。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就是一种典型的阳历,通过平年365天、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方法,使平均每年的时间非常接近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

中国在很久以前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对太阳历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这是因为太阳是影响地球上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按照阳历来规定日期能够更加方便的指导农业生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人创造出了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平面称为黄道面,地球在黄道面上公转时,同时还在绕着地轴自转,而且,地球的自转轴并不是垂直于黄道面,而是与黄道面夹66.5度的角。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有时候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温度较高,白天比晚上时间长,就是夏季;有时候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温度较低,晚上比白天时间长,就是冬季。

每年6月22日左右,地球会运动到一个特殊的位置:太阳光直射点在地面上最靠北的位置——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最长,中国古人就称之为夏至。半年以后,大约在12月22日,地球会运动到另外一个特殊位置:太阳光直射点在地面上最靠南的位置——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中国古人就称之谓冬至。在冬至和夏至之间还有两个特殊日子,太阳光会直射赤道,此时北半球会昼夜平分,就称之为春分(3月21日左右)和秋分(9月23日左右),这就是二分二至。

为了更好的解决农业生产,人们又在二分二至中间添加了其他的节气,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鹭、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有一首歌可以方便的记住这二十四个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名字也非常艺术,比如“惊蛰”就表示打雷,惊动了地下的虫子,“谷雨”就表示雨水充沛、谷物生长,“芒种”表示有芒的作物开始播种,“白露”表示草木上有露珠,天气正式转凉等等。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

当然,在中国古代,人们并不清楚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也不清楚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不过聪明的古人通过“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找到了定冬至的方法。

在冬天,太阳光直射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低,立起的杆子形成的影子比较长,人们就把影子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在夏天,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高,立起来的杆子形成的影子比较短,人们就把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按照影子长度的不同,人们就可以定出二十四个节气。

不过,冬至表示的是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刻,一般并不在正午,所以每年冬至影子的长度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经过长期的观测和计算,找到了一种测量冬至时刻的方法。再通过两个冬至之间的时间,祖冲之推算出一年的时间是365.2428天,相比于现代人们精确测量出的365.2422天,仅相差不到一分钟。

节气日期的确定在历史上也有变化,在祖冲之编纂的《大明历》中首先要确定每年冬至的日期,然后再按照每过15或16天一个节气的方法来定出其他节气,这种方法称为平节气。到了元代,郭守敬等人主持编纂了更加准确的《授时历》一直使用到明末。

但是,由于这部历法没有考虑到近日点进动现象,误差逐渐增大,以至于错误的预报了日食日期。崇祯年间,徐光启等人成立历局编纂新历法。

徐光启受到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影响,聘请了欧洲科学家翻译哥白尼、第谷、开普勒等人的著作,最终完成了137卷著作《崇祯历书》,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学理论和数学计算方法,并依据西方的方法计算得到了天文日期表。只可惜,这部历法还没来得及使用,明朝就灭亡了。后来康熙皇帝决定使用这部历法,并改名为《时宪历》,在这部历法中,将节气的规定改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每转过15度角为一个节气,这种规定节气的方法称为“定节气”。在冬天,地球转动速度快,两个节气的时间间隔短;而在夏天,地球转动速度慢,两个节气的时间间隔长。

总之,24节气是依据地球公转确定的,而公历也是根据太阳公转确定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年每个节气的阳历日期都基本确定了,前后不超过一两天的差别。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巨大便利,也代表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极高成就。


李永乐老师


二十四节气由先秦时期开始订立,到汉代最终确立,可以说完全就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与农耕关系极为密切。鉴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国际气象界将它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春雨惊春清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便是二十四幅美丽的画卷,卷中有杏花春雨江南,有天街小雨润如酥,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有天地无私玉万家。

立春,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四季从此开始;

雨水,象征着降雨开始增多,雨量渐渐增加;

惊蛰,表示阵阵春雷惊醒了大地,也同样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们,万物开始复苏;

春分,即表示昼夜平分,白天与夜晚一样长;

清明,万物清净而明朗,正好时候三月春;

谷雨,雨生百谷,正是种瓜种豆的最佳时候;


立夏,如同立春一样,正是夏天开始的标志;

小满,大麦、小麦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芒种,即是小麦等有芒农作物成熟的时候,乃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之一;

夏至,太阳直射赤道,同时也预示着炎热的夏天正式来临;

小暑,顾名思义,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开始了,只是还未达到极盛;

大暑,炎热的暑气达到极盛,乃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这里的“处”乃是终止的意思,预示着炎热的酷暑时节即将结束;

白露,反映的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天气逐渐转凉,故而白露出现;

秋分,如同春分一样,昼夜也是平分的;

寒露,也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只是这时的露水快要凝结成冰了;

霜降,天气变得更加冷了,开始有霜;


立冬,无疑是冬季开始的标志;

小雪,预示着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即将来临;

大雪,即表示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会产生积雪;

冬至,即表示寒冷的冬季开始了;

小寒,严寒来临,甚至可能会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大寒,多数情况下,都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不难看出,我们可以将二十四节气分成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变化和太阳直射点变化的,其中,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春夏秋冬四季的,而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则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转折。由于我国地域广袤,四季的划分与各地情况并不完全吻合,当西北边疆大雪纷飞时,华南还处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大体上看,二十四节气的季节转换最符合黄河中下游地区。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有反映热量状况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有反映温度逐渐下降的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有反映降水现象的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其中,小满、芒种反映的是有关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向人们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周慕白1988


一、二十四节气按顺序排列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八节为一年)。

二、二十四节气文献:文献最初出现于汉代《淮南子》一书。

三、二十四节气的应用:

一是用于农业生产,指导农作物种植,比如何时播种、何时耕耘、何时收割、何时储藏。

二是与中国古代医学、阴阳学相结合,用于调节人的作息。为了便于掌握记忆,古人创作了《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是应用于中国特有的民间习俗。如:冬至吃饺子,清明节为祭拜先祖。

四、二十四节气的理论依据:起源于上古,上古之人观察天象得来。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一周为一周期,也称为岁,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








六妙长春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节气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我们从识字,就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由长辈带着背诵着首咋一听有些奇怪的“二十四节气歌”。

后来才知道,“二十四节气歌”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对应着一个节气,这二十四个节气,是古人将太阳周期一个循环的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个月又分为两个节气,所以才有了这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绝不仅仅是计时的,更是将气候变化,物候变迁,尤其是农事活动结合起来,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古人根据这些节气,结合相应的农活,编成很多实用的顺口溜: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的冬天,多种植冬小麦,田地里的小麦经过一冬的蛰伏,到了春分前后,气温渐升,应该抓紧时间对小麦施肥,所以说这时候的田间劳动,一刻值千金,做得好了,能直接增加收成。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时节,天气转暖,北方可以种植瓜果之类,等到发芽,成苗,成长,开花,结果,正好能利用夏季这个光热水都充足的季节。

“秋分过五, 小麦入土”、“白露早, 寒露迟, 秋风种麦正适时”——过了秋分,天气转寒,这时候需要种植冬小麦了,而北方播种的时间,正是秋分过后的几天,这些都是世世代代辛勤劳动总结出来的经验。

综上可知,二十四节气,首先是一种对四季轮回的时间定位,然后是将二十四个点,结合民俗、节日、农事等,形成一种综合的文化。最后,二十四节气本身,也是一种传承久远的非物质文化。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二十四节气讲的是什么?

翻着厚厚的日历,看着那一个个接连而来的节气,心里无比亲切,让我浮想联翩。


是天气预定了节气,还是节气决定了天气?

节气一到,该冷就冷,该热就热,该走的走,该来的来,该种的种,该收的收,几千年来,整个儿都听命于一本薄薄的日历。几千年后的某个日子已经被几千年前的某个人决定了,整个天地间都好像受制于他。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就能知道他的后人,在哪天会看见樱桃红了,芭蕉绿了?大雁去了,布谷叫了?他怀揣着一份何样的心思,为他绵绵子孙制订了大事年表,几个词语谆谆,便让这块土地上的种族烟火相继,现在又众志成城,满怀希望地去实现复兴的伟大梦想?

秉承了香火,歆享了福衹的后人,又在那谶语般的日历上,添加了几个特殊的日子,清明,端午,七夕,重阳,把最纯粹的情感献给了先人,荫庇着后人。这些节日的设定者又是什么样的心肠?感恩,怀念,浪漫,惜时,有哪一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多愁善感,又直言不讳地标示出来,一年年,一代代,让一个个普通的日子富有期盼,值得怀想,生者追忆,逝者安息?

对中国人来说,阳历就是用来记时的,让我们今天的生活和世界同步,与情感无关。农历,也叫阴历和夏历,除了记时,还用来记事,农事、生日、结婚、送葬、动工、封顶……都要看好日。

双历并行不悖,是现代中国人的智慧,这又是一种别样的情怀。

我们不离群索居,又不邯郸学步,不被世界遗忘,又饱有民族传统情怀。当你拿着某天某时的机票登上飞机,飞往世界各地时,你心里惦记着衔新泥的燕子,插茱萸的兄弟,添新土的墓地,燃爆竹的除夕,看着大地上燦灿的烟花,吃着空姐送来的水果而泪眼婆娑。

我们的历法又叫夏历。夏,是我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华夏始祚,便有历法,国家、民族、家庭、个人的重大活动,便都有了时间坐标,生活有了期待,心理和情感也就有了禔归。哪怕改朝换代,遑论沧海桑田,不管天涯海角,每个人都会数着指头,期待着自己心动的日子,筹划好行程,该走的走,该回的回。历法,是中华文化的一条基因,维系着它的远源长流。

夏历也叫农历。也许是中国远古就灿烂的农业文明,孕育了这至今仍熠熠闪光的历法,而这历法又促使我们的农业文化兴旺发达,进而夯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建成了美仑美奂的华夏文化大厦。现在有人说,农历是旧历,是老黄历,可是,在那几千年积叠的厚重的册页中,随处可见震古铄今的篇章,回忆起来,会让我们血脉喷张。

农历也叫阴历。我们的祖先看着圆缺的月亮,颖悟了盈虚之数。他不事张扬,大道至简,用二十四个节气便把一年的活动安排的妥妥的,让千秋万代的事情有条不紊。看上去低调朴实的阴历,又是多么的敦厚和入世。那节气的名称便构成了抑扬顿挫的号子,谱出了起承转合的文章,引人入胜,催人奋进。

二十四个节气,是挽在一年时间链条上的疙瘩,履着往前走,心里踏实着呢。


表里贵一


电影《荒城纪》目前正在各大院线热播,此剧中,可以看出有若干的民俗历史元素,其中,让笔者最为感兴趣的,则是对二十四节气的传达。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最早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开始订立,经历春秋战国、秦朝,一直到汉代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是主要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其原理是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有长期的使用,这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是农民长期以来辛苦劳作发现的规律,因而长期以来可以准确指导农民的农业生产。前几年,农业部相关部门联络国内不少涉二十四节气非遗保护项目责任单位,将二十四节气打包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笔者此时在杭州拱墅区任职,有幸参与了半山立夏习俗申报材料的最初整理,深知此事的艰辛。好在最后二十四节气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顺利成功。以此为契机,二十四节气的保护有了制度上的多重保障。

二十四节气显示出中国人的传统智慧,会对自然界与历法进行整合,从而找出一些独到的规律,这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相信这样的历法,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最重要的遗产,值得我们学习使用。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组织部长 张杰


季我努学社


节气是按照地球环绕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定的。地球一年沿着自己的轨道环绕太阳转一周一一360度,把它分成24段,每段15度。地球在轨道上每前进15度大约需要半个月时间,这15天的时间就算是一个节气。六个节气是一个季度,一年四个季度有24个节气。它们的名称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有的是预示一个新的季度要到来的,像立春、立秋;有的是说明当时温度的,像大暑、大寒;有的是预示气候的,像雨水、大雪等;有的是说明当时作物生长情况的,像小满——麦粒相当饱满,芒种一一麦子已经有芒了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