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进口如何促进出口?

唯亦10


自从亚洲第三次产业转移后,我国承接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代表就是最初的来料加工行业。从我国的进出口数据来看,1978到2017年,按人民币计价,我国进出口总额从355亿元提高到27.8万亿元,增长782倍,年均增速达18.6%。其中,出口总额从168亿元提高到15.3万亿元,增长914倍,年均增速为19.1%;进口总额从187亿元提高到12.5万亿元,增长664倍,年均增速为18.1%。从结构来看,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货物进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仅为0.8%,在全球货物贸易中列第29位。2017年,我国进出口占全球份额为11.5%,货物贸易份额居全球第一,其中出口占比为12.8%,进口占比为10.2%。

1、进出口顺差带来了什么

改革开放后,全国人民辛苦带来了巨大的外汇储备。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一席,但是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他不仅仅是一席那么简单。投资、出口、消费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是出口,把他描述成经济的引擎并不过分。所有的增量资金都来自于外贸盈余,熟悉货币理论的都很清楚,基础货币一栏有外汇占款,而这些全部来自于贸易顺差。说的直白一点,每当贸易顺差带来一美元收入,央行就会在市场按照汇率投放等额人民币。这些增量货币为投资和消费提供了源动力,所以我国贸易顺差这些年,广义货币M2增幅也就水到渠成了。

可以说,巨大的贸易盈余带来了增量资金,刺激了基建和消费。另外也带来了资产价格不断高企的局面,从98年开始因为增量资金的投放,资产价格的涨幅可以说是恐怖。如果房价是船,那么货币供给就是水了。

关于货币相关知识的逻辑派生,可以看前面的其他文章,再此不在简单重复。

2、进出口数据的结构变化

我国最初的出口商品主要由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贸易方式构成,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80年代的6%增长到90年代的53.4%。此后,随着货物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推进,加工贸易占比开始缓慢下降。加工贸易占比由2012年的34.8%下降至2017年的29%,一般贸易占比由2012年的52%上升至2017年的56.3%。出口商品不断优化,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2017年,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占出口比重分别为94.8%和5.2%。1985年至201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从16.8亿美元增加到1.3万亿美元,我国已经连续9年保持机电产品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地位。同期,高附加值产品占我国出口比重从2%左右大大提高到了28.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粗放式的来料加工行业随着各种成本增加必然要逐步出逃,比如运动品牌的代工率先转移到了东南亚的越南等国。先前的代工企业也开始注重自己的品牌,比如晋江系的多个品牌皆出于此。

另外一个变化就是产业升级带动的出口,以机电产品为例其占出口份额达到了60%,该领域中国出口仅次于德国。相对于纺织类产品,机电技术含量较高,但是在世界上最大的竞争优势是综合成本拉动。中国的机电类生产类似于代工,一些元器件和核心部分依赖进口完成,自主研发有待加强。

通过进出口数据对比我们能发现,进口数据和出口相关程度非常之高,几乎这个季度的进口左右了下个季度的出口。

这是因为,机电行业的出口占据国内出口的6成,带来出口额达到1.5万亿美元。其中的核心部件需要进口,在国内有2-3个月的加工期后出口到其他经济体。如果这两个图是季度呈现,其效果更直观。

3、电子类产品的出口在崛起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手机制造国,几乎世界上大部分智能手机都来自于此。以苹果为例,他在美国完成研发后加工环节都在富士康完成。富士康做的就是低端的代工,他对出口贡献了6500亿元。

这个数据占据2018年手机行业出口的6成,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他在的产品主要的市场是国外,他就是国人非常不熟悉的手机品牌名字叫传音。这家企业解决了黑人照相模糊问题,靠着这个创先迅速占领了非洲市场。相对于富士康的代工,华为和传音电子企业的崛起更令人欣慰。

传音品牌目前主要做的是非洲市场的功能机,目前出口量在国内手机品牌排名第一,2017年数据其出货量已经达到了1.7亿部。这个品牌在非洲已经是街机级别的存在,我们熟知的知名品牌都无法撼动其市场地位。

4、进出口数据看经济预期

中国现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巨大的工业规模就必然需求大量的进口。比如我们是石油、铁矿石类的资源第一进口大国,同时我们也是贸易顺差第一大国。所有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基础能源供应,如何判断经济走势进口数据就是一大指标。

目前国内经济学家大部分都是通过过去数据来预测经济走势,比如用电量的情况,乘用车销售等等。这些过去发生的数据只能说明过去如何如何,却不能精准的预测后期如何。即便有人胆大包天的加以预测,也是南辕北辙不得其法。

我国是世界工厂,对未来经济比较严谨的看法应该是看进口数据。这是因为,进口的是原材料,出口的是产品。如果进口大面积下滑,那么下一个季度的出口就不会有多大的惊喜。我国的经济体系都是围绕出口这局大棋来下,那么核心的观点应该要着眼与此。

无论是新兴的电子类产业,还是传统的机电业,其出口的预期都源自历史上的进口多寡。这是一条脉络,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朝这个方向去看看。具体操作方法就不一一列举,这个结论绝对比那些大嘴经济学家看到的要靠谱。

经济的三驾马车在我国的逻辑是出口是发动机,投资和消费是两翼。出口带来了外汇盈余,外汇占款为投资和消费提供了支持。这就是三家马车的内部辩证统一,这就是我这篇文章想表明的。如果你可以举一反三,得到的远比我想表达的东西要多一些。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2050587595528489"} --}

牛牛牛说财经


中国企业的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并构建进口产品转换强度和进口产品种类范围来反映企业进口产品转换,实证研究了进口产品转换对于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进口产品转换强度对出口国内增加值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进口产品范围扩大对出口国内增加值提升具有抑制效应;对不同贸易类型、不同所有制、不同要素密集度企业而言,实证结果比较稳健。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企业进口产品转换通过生产率、要素密集度、贸易条件和贸易结构等路径显著影响了出口国内增加值。



福建股侠


大学学的国际贸易,不过后来没从事过相关的工作,但是这方面的理论还记得一些,比如之前很流行的比较优势理论:就是各个国家都应该从事自己相对擅长的行业,然后生产出商品与其他国家交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之前很多年,中国都在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做衬衫,然后去换美国的飞机。而美国把更多的把资源放在金融领域,结果就是现在的情况。我们的制造业起来了,美国开始后悔了。然后特朗普上台了。

所以,目前来看,进出口更多的是由国家政策决定的,企业能做的只是控制好自己的产品质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最后能不能成功还是看政策,比如我们的华为公司。


农信老元


比如说进口石油,然后我们在用进口的石油加工完成的东西出口去其他国家,这样就是进口促进出口,如果没有石油进来,我们就没办法加工成其他冬东西,那么我们也没有出口!!!!


墨染浮生醉


瞧他们的回答,几有着题?!简单:多吃多屙。


开心人285523296


一进一出 一男一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