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看客春秋】叫魂!找回我们本来的本来


【看客春秋】叫魂!找回我们本来的本来

诗云:鸿蒙初辟混沌开,执规执矩有轮回。泱泱中华万年情,滴滴血泪志士心。历尽沧桑今犹在,岂容魂魄惹尘埃。

(一)叫魂

子孙不肖,其家必败。

倘若必须给历史一个回答,现在的我们,到底是不是不肖子孙?

《庄子·天地》云:“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

庄子老先生的这段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说孝子不奉承他的父母,忠臣不谄媚他的国君,这是大臣和人子中品德最高的。父母说的都认为对,做的都认为好,这就是世俗所说的不肖之子;国君说的都认为对,做的都认为好,这就是世俗所说的不肖之臣。

按照这个标准,扪心自问,这个时代进入中华不肖子孙序列的恐怕绝不是少数。

我们的不肖,除了对照庄子老先生的这些条款有差距之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电视神剧《西游记》有一段如来佛祖的经典台词:你那东土大唐物广人稠,多欺多诈,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造下无边罪孽。

小时候很不理解这句话,明明大唐盛世,为什么在佛祖眼里如此不堪?。

到现在就更不明白了,一本神话小说中的情节,怎么感觉是活生生的当下?

如果按照五千年的文明计算,从轩辕氏黄帝开始,中华文明就已肇起,并且在历经风雨洗礼和多灾多难中孜孜不息,绵延至今。

能够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至少截至现在来看,并非靠什么秦皇汉武的不世盛君。试想,历史上多少昏庸混蛋的皇帝失去了政权,但后来者依然接力而生,国家分合之间从未亡灭,混乱的秩序在新的君主即位后,很快井然有序。特别是诸如八王之乱的两晋,导致了战火纷飞,衣冠南渡,几欲灭种的大危机时期,国人也没有在南北朝的更迭对立中放弃希望,后起的隋朝统一全国,很快又是秩序井然,帝王将相各领其职,农工商绅各守其则。这种伟大的默契似乎从传说中的尧舜禹开始,就不曾断绝,保证了中华文明不因王朝更迭而灭,人间正道不因岁月蹉跎而亡。

那么,这种默契又是什么?

窃以为,这应该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魂吧。

人有灵,国有魂。

中华之魂,便是数千年积淀下来,人所认同并愿意遵循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换一个角度,就是用事实证明了的生存哲学。

支撑这种哲学的不是一种思想,更不是一个圣人。儒家的礼乐仁义,道家的自然法则,释家的慈悲济世,法家的不殊贵贱,墨家的爱人如己,阴阳家的五行学说等等,乃至我党的实事求是,都是中华之魂。

所谓中华之魂,便是由这些思想融合而成的规则、伦理、秩序以及信仰。

非要把这些思想分离并且按照高低贵贱排序,甚至摈弃遗失,以所谓的革故鼎新另起炉灶,或是尊洋贬华,都不过是自不量力,何来与时俱进?

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应该革掉的不是先贤思想的命,而是以此为遵循的技术层面和应用范围的学以致用。就像宪法一样,你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和时代的变化在不同领域立法,但必须符合宪法的宗旨和规矩,而不是出现新生的事物需要立法时,先更改宪法。

任何学说,必有母体。

由数千年积淀而成的中华生存哲学,便是我们的母体。

当母体受冷落,乃至被遗弃的时候,就会生病,就会出现种种的矛盾和焦虑,问题与是非,也就是整体都在失魂落魄。

所以,叫魂,就是叫回我们固有的,延续五千年的魂。

(二)又一个世界

实际上,我们生存在两个世界。

一个世界,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历程所能感受到的世界。就如当下,我们经历疫情的困扰,感知生活的不易,面临生存的压力,更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经常。当然,也有实现脱贫的梦想,乃至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夙愿。

更重要的是,我们生活的又一个不同的世界。

创造这个世界的是我们的祖先。是他们用智慧和教训留给我们的规则、秩序、思维、意识,以及信仰和追求。

这又一个世界,或许才是我们的本真。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做什么,怎么做;信什么,不信什么;索取什么,放弃什么……几乎从我们娘胎里就带来了这种自觉的认知。

这种自觉的认知几乎涵盖一切的一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有难,诤臣豪杰生发朝野。民有危,清官干吏层出不穷。历数中华五千年,英雄辈出的时代比比皆是。他们的出现,不是某个君王的敕令,也不是名利诱惑的使然。而是因为发自内心的自觉,方才留下千古英名。

——己所不为,勿施于人。仁义,也是一种自觉。自己做不到的,为何要求别人去做?当出现一个用污水浇灌、猛药栽培庄稼的农夫时,必然也会出现一个生产伪劣商品的奸商。自然,一个贪官污吏治下必然会出现诸多蛮横刁民;一个空话连篇的上司必然豢养出谎言百出、欺上瞒下的下属;一个沽名钓誉的老师必然会带出一堆追名逐利、自私利己的学生;一种自我感觉良好、洋洋得意的社会氛围必然会生发出一股夜郎自大的戾气和违背良心的胡言乱语。

——母慈子孝,孝为天道。长幼有序,父母为尊。当按照“时尚”的学说开始父子为友、家族无序,甚至出现啃老为荣、分利成仇的“风尚”时,难道古人的父母做主、兄弟谦让、敬天法祖、祭祀先人,以及守孝三年,为官丁忧的文化和习惯养成,都是糟粕吗?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吏治从来都是大文章。用一个主义或者某个信仰就能约束天下的官吏守土有责,似乎不大可能。靠严酷的刑法和严厉的奖惩治理官僚体系,也难免鱼龙混杂,标本难治。而在这些的基础上,古人大力倡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性自觉,用家族的荣耀、祠堂的神灵、读书人的礼法、民众的评价、鬼神的报应去驱使更多清廉能干官员出现,不也是一种为仕者应当崇尚的法则吗?

——因果报应,善恶分明。荒诞不经的天堂地狱,神鬼妖魔的万物神灵,按照科学的角度似乎是非明白,不需辩解。而从人文的角度,中华文化的很大一部分,就是从祭祀的膜拜而起,敬畏天地的神力而生。之所以幻化出一个鬼魂、神灵、因果、报应等等看不见却似乎存在的世界,就是为了约束千家万户遵循善道,诸恶莫作。而迷信一词,好似贬义一般。实际上,据文献考证,这个词首现于佛教《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四·明信品第十一》 “……七者有迷信,谓恶信,由颠倒故;八者不迷信,谓好信”。也就是说,“有迷信”是”恶信“;“不迷信”才是“好信”。”迷信“即“迷失自性,而盲目地信从”之意。佛教排斥迷信。这跟神鬼传说和构想的灵异世界本质上关联不大,所谓迷信,是盲目信从。如若出自自身认知,并把此作为自律和遵守的依据,善莫大焉,何须一棍打倒。

——成人之美,助人为乐。能够帮助别人实现愿望,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当幼儿园的小朋友把自己心爱的礼物送给另一个喜欢这件礼物的小朋友时,我们似乎发自内心看到人之初,性本善;当看到别人过的比自己好,职位比自己高,便从中作梗,故意破坏,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丑陋;当弱者被辱,众生不平等时,我们看到更多的弱者希望成为强者,而不是去劝话已然的强者改变成为尊重弱者、关爱弱者的君子。幼儿园的孩子因为没有经历社会的现实,所以呈现出来的就是成人之美的本性,扭曲的价值观因为现实的风气,就出现了助人为乐成为奢侈的奇观。

——学以致用,诚信无欺。自古以来,推动一个民族傲立的必然是以读书人为主体组建的精英分子。所谓真正的读书人,有君子风度,仁德修为。也就是说,知识和文化是两码事,一种读书人,学术精进,但读书唯求名利,欺上瞒下,肆意造假,学术不端,人品败坏,为目的不择手段,饶是博士教授,不过是有知识没文化。而另一种读书人,甘受寂寞,不计浮华,胸怀天下,情系苍生,不畏权贵、思想自由、不卑不亢,以真理为第一,以良心为本性,则是有知识更有文化。所以,当有知识的人越多,文化沙漠的面积越大时,不是因为学以致用的古话得到实践,而是“学以己用”成为主流,诚信无欺则成为一块挂在虚伪与无耻门口的牌子,任人践踏,此起彼伏。自然,文化的干涸,大家的凋敝,巨匠的灭绝都使得罪恶的盛行此消彼长,久疾成患了。

(三)长河的沙粒

如果中华历史是一条长河,我们是什么?

五千年到现在,我们不过是一朵浪花,一粒沙砾。五千年后再五千年五万年,我们的曾经存在不被湮没便是一件幸事。

但这条长河的魂魄相信一定还会在。

因为魂魄是天地同寿的非物质文化,血脉相传的无隔断纽带。

如果一粒沙砾要改变一条大河,结果会是怎样?

好在,我们有这种想法,甚至想了很多办法,但一样徒劳无益。

敬畏自然,便是国泰民安。当一座山峰以几千万乃至几亿年的寿命伫立眼前,山上万物生灵,各得其所。可是非要以人定胜天的愚蠢,毫不友善地改变它,贪得无厌地攫取它,不过自找祸端。必然遭受地震、烈火、泥石、瘟疫的惩罚。当一条河流绵延不绝地千年流淌,岸畔气温适宜,沃土宜居。可是非要以凌驾其上的所谓利用,无度开发,横加破坏,滥捕滥杀,随意截流,那么,河流一定会发怒,用暴风雨、洪涝、变异的气候、动摇的地下来反击贪婪的我们。

自然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我们的敬畏。

绵延至今的中华之魂也是客观存在的,同样需要我们的敬畏。

叫魂能否还魂?

在于我们能否在无数的教训和不计其数的灾难面前,认清自我的本源,看到自我的渺小,发现自我的萤火之光难以光照天下万物。

如若可以,魂可回,我们的路会走的更踏实一些,我们的子孙后代会享有我们留下的福酢。

如此,何乐不为呢?

这一切,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回归,回归我们的本来面目,回归我们数千年来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