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全國特產博覽——亳州市

亳州市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華北平原南端,距省城合肥330公里,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又是一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興能源城”、“現代中藥城”。



亳花粉

全國特產博覽——亳州市

亳花粉又名天花粉,來源於葫蘆科植物栝樓的乾燥根。天花粉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因其根多粉,潔白如雪,故名天花粉。天花粉主產安徽亳州及河南孟縣、溫縣、武陟一帶。亳州所產“亳花粉”,個肥大,色白,粉性足,筋脈少,質佳,是著名的地道藥材。亳州除大面積在田間種植外,還習慣將其種在院前屋後,或種在樹下,方便其藤蔓攀爬。

亳菊

全國特產博覽——亳州市

亳菊花是藥用菊科植物。我國藥用菊花現有8個產區,長江以南產區的杭白菊、貢菊是以飲用為主,而長江以北產區的滁菊、亳菊、濟菊、祁菊、懷菊均以藥用為主。目前,在諸多產地所產的藥用菊花中,被公認為地道藥材的為亳菊、滁菊、貢菊和杭菊,據《中華大辭典》載:“白菊主產安徽亳縣,稱亳菊,品質最佳”;《中藥志》稱亳菊花、滁菊花在藥菊中品質最佳;20世紀中藥鉅著《中華本草》,也稱亳菊和滁菊品質最優。

苔幹

全國特產博覽——亳州市

苔幹,又稱貢萊,產於亳州市渦陽縣義門鎮沿渦河一帶。苔幹是一種由萵苣狀的植物加工成的半乾品蔬菜。外觀上散散的一把,綠色的條狀,食用前放在水中一泡,如碧玉一般晶瑩透亮,吃起來味甘脆爽。由於在清乾隆年間曾作為貢品故又得名為貢菜。周恩來總理曾多次用其招待外賓,因嚼咽時能發出清脆的響聲,周總理幽默地稱它“響菜”。

紅堂鼓

全國特產博覽——亳州市

  紅堂鼓為亳州傳統產品,久負盛名。亳州市內小牛市一條街幾乎都是生產紅堂鼓的作坊,成為制鼓一條街,這裡生產的戲曲、軍樂、腰鼓以及兒童玩具撥浪鼓等大小用鼓,小的如碗底,大的直徑在1.80米以上,均製作優良。亳州紅堂鼓工藝講究,鼓面蒙皮平整,手感舒適,油漆光亮,音質純正,響亮悅耳,且陰晴天不變音,因其質量上乘,而在海內四方揚名。

蘇趙梨

全國特產博覽——亳州市

  蘇趙梨產於亳州市譙城區龍楊鎮的蘇趙莊。蘇趙莊地處譙城區的最南端,交通不便,然而卻因出產蘇趙梨而出名。蘇趙梨源於明末,當時,村人為避兵亂而遠奔他鄉。後有人從西北河套地區帶來一棵梨苗栽在村東水塘邊,本不以為意,誰知這兒的水土獨特,竟然育出了名品--蘇趙梨。

  蘇趙梨的特點是酥脆可口,甜中帶香,果肉純白,味正多汁,食之無渣,落地即碎。蘇趙梨揚名於清道光年間,亳州知州偶然吃了一顆甜脆無核的蘇趙梨,覺得天降祥瑞。不敢自擅,遂上獻宮廷,自此便稱貢梨。

觀堂大蒜

全國特產博覽——亳州市

  大蒜乃百菜之王,在醫書上就記載著蒜汁解長沙太守陳登魚鱉之毒的故事。觀堂大蒜,可稱蒜中上品。它產於亳州市譙城區觀堂鎮等沿渦河地段,這裡水土適宜,利於大蒜生長。觀堂大蒜的獨特之處是內在質量好。一般大蒜只能"吃"一水,它卻能"吃"三水。所謂"吃"水,指的是將大蒜搗碎,涼水調成蒜汁,饅頭蘸而食之,汁幹再兌水調之,味道不變,第3次兌水,仍能調成一定的濃度,味道如前。

亳桐

全國特產博覽——亳州市

  亳州的泡桐歷史悠久,明人王廷相贊稱:"桐宮桑林古帝都".把亳桐的種植歷史推延到商代以前。泡桐主要產區在譙城區和渦陽縣義門鎮一帶。這裡的土壤多為黃沙土,透氣好,回水快,當地稱為夜潮沙,白天地表土被太陽曬得乾乾的,夜間土壤便能回潮,非常適宜泡桐生長。

  亳州泡桐的特點是面板光潔、瓷實、輕逸、不變形、不蟲蛀,寧折而不彎,屬於打製傢俱的上好材料。亳州泡桐不僅為國人喜愛,在國際市場上也頗受青睞。近年來,亳州泡桐加工成板材遠銷日本和東南亞各國。

亳州牡丹

全國特產博覽——亳州市

  亳州不僅是芍藥之鄉,而且也是牡丹之鄉。此處所植主要為藥用,也可作為觀賞。藥用牡丹主要採集根部丹皮(花也可入藥,但以收穫丹皮為主)。因其栽培喜溫暖、排水好、水位低的肥沃沙質土壤,所以亳州成為藥牡丹的主產區。

  亳州丹皮稱亳丹皮,其藥用價值較高,以條粗長、皮厚、粉性足、香氣濃、結晶狀物多者為佳,採集時選擇3-5年的牡丹,於秋季或春初採挖,除去根鬚,剖取根皮,曬乾,稱原丹皮。或颳去外皮,稱"刮丹皮"。亳丹皮有鎮靜、鎮痛、催眠、降壓、抗菌等作用。

亳紫菀

全國特產博覽——亳州市

  紫菀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莖。因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紫菀。

  亳紫菀產於亳州市譙城區和渦陽縣義門鎮一帶,是著名的地道藥材。因其土壤氣候適宜,以上兩地種植面積大,產量高。亳紫菀頭大、鬚根粗、色紫者,醫家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