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抗過敏藥已經發展了三代,而你還在用第一代?

我們經常會聽到長輩這樣說,中藥副作用小,西藥副作用大,但是一次次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中藥用不好,副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中醫歷史上也一直強調是藥三分毒,到了現代,中藥也逐漸推行臨床實驗來保證安全性,而一直被認為副作用非常大的西藥呢?

今天就以一個典型的例子,抗過敏藥講講這些年西藥在安全性方面取得了多大的進步。

抗過敏藥已經發展了三代,而你還在用第一代?

過敏藥也有很多種,而其中應用最多的就是抗組胺劑H1受體拮抗劑,1933年,第一種H1受體拮抗劑——哌羅克生被發現,在之後的幾年間,衍生出了幾十種H1受體拮抗劑,其中最為大家熟悉的藥物就是馬來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其中馬來酸氯苯那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撲爾敏,至今仍在很多感冒藥中被大量使用,我們留意一下常見的感冒藥,都有一個相似的名稱氨酚黃那敏或氨酚黃咖那敏,其中的這個“敏”字,就是指的馬來酸氯苯那敏。

第一代H1受體拮抗劑療效確切、口服吸收快,但是分子量較小,親脂性較高,因此非常容易通過血腦屏障而產生中樞抑制、中樞鎮靜、局部麻醉的作用。我們吃感冒藥時經常會瞌睡,原因就出在馬來酸氯苯那敏的這個副作用。因此一代也被稱為鎮靜抗組胺藥或傳統抗組胺藥。在一些交通法規健全的發達國家,服用這些藥物禁止開車,被稱為“藥駕”,其懲罰力度堪比酒駕。

抗過敏藥已經發展了三代,而你還在用第一代?

由於這個副作用,第二代H1受體拮抗劑應運而生,在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通過分子改造,研製出了西替利嗪、氯雷他汀、特非那丁、阿司咪唑等藥物,這些藥物有一個特點,因為分子量較大,有一條長的側鏈,不具有脂溶性,無法通過血腦屏障,因此到了二代,其瞌睡的副作用也就基本消失了,但是二代還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心臟毒性,因此,第二代沒過多久就被停止使用了,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氯雷他定,於是氯雷他定成了美國空軍司令部和聯邦飛行局的唯一一個可用於飛行員的抗組胺藥。

抗過敏藥已經發展了三代,而你還在用第一代?

而此時已經是人類醫學藥學飛速發展的時期,第三代H1受體拮抗劑很快就登場了,第三代來自於二代的活性代謝物或光學異構體,如非索非那定、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他們的代謝不依賴肝酶CYP3A4,故CYP3A4 抑制劑不影響其代謝,因此較之第二代抗組胺藥具有抗過敏和抗炎效能增強,鎮靜、心臟毒性以及藥物間相互作用減少等優勢。

抗過敏藥已經發展了三代,而你還在用第一代?

所以H1受體拮抗劑經歷了80多年的發展,如今副作用已經非常小了,但是為什麼市場上抗過敏藥還是以一代為主呢?這是兩方面原因,第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money!一代經歷了80多年的量產,如今已經是白菜價了,而三代價格依舊高高在上。而另一個原因就比較有意思了,因為一代最大的副作用是鎮靜、瞌睡,但是有的時候,這並不是壞事,例如過敏伴有焦慮、失眠、偏頭痛時,那一代還是非常好的選擇。此外我們常見的暈車藥,其實就是第一代抗組胺藥——苯海拉明和異丙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