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從生死與共到不死不休,莫學張耳陳餘的所謂“刎頸之交”

古時說道兩個人的情誼最好的,莫過於刎頸之交了,同生共死,斷頸砍頭而無悔。

歷史記載中最早的刎頸之交,是廉頗和藺相如,當初兩人同事趙國,廉頗為藺相如寬廣胸懷而感動,負荊請罪,誓要與藺相如結為刎頸之交,齊心協力輔佐趙國。

然而,並非所有的刎頸之交,都有好下場,都說患難見真情,秦末漢初的戰爭中,張耳、陳餘這兩個素來被人看作賢良的人,卻由刎頸之交轉而生死相向。


從生死與共到不死不休,莫學張耳陳餘的所謂“刎頸之交”

刎頸之交的創業期

張耳、陳餘,兩人都是戰國時魏國都城大梁人,即今之開封附近,兩人在大梁都有著“賢者”的好名聲,又都靠著賢者的名聲,娶了當地的富家女。

陳餘比張耳年少,陳餘把張耳當作長輩一般侍奉,兩人經常在一起,感情頗好,結為刎頸之交,言要齊生死,斷頸無悔!

秦朝攻破魏國,聽說了張耳陳餘為魏國之名士,懸賞捉拿兩人,抓住張耳的獎勵千金,抓住陳餘的獎勵五百金,兩人變更姓名一同逃亡而去。

陳涉反秦,張耳陳餘來見陳涉,陳涉和身邊的將領生平素聞兩人之賢,只是聽到他們要來,便無比高興,可見一斑,張耳陳餘的聲望,在當時確實很高,流傳很廣。

兩人在陳涉處被封為左右校尉,而武臣為將軍,北略趙地。

兩人在武臣手下,攻城略地,打下十餘城。曾經張耳勸陳涉立六國之後人,被拒絕,又聽聞陳涉聽信讒言誅殺軍事將領,加之恨當初不封自己為將軍,便勸武臣立為了趙王,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

曾經趙王被燕軍捉去,要挾分趙國的土地,因為忌憚張耳、陳餘的“賢者”名聲,擔心此後的報復而又放了趙王。


從生死與共到不死不休,莫學張耳陳餘的所謂“刎頸之交”

大難臨頭各自保命

趙國被章邯攻破,作為丞相的張耳和趙王歇退保鉅鹿城,而身為大將軍的陳餘則收常山兵,得數萬人,屯紮在鉅鹿城北。

秦軍急攻鉅鹿,張耳數次派人去讓陳餘發兵救援,然而陳餘卻覺得自己兵少,不敢向前。

張耳心怨陳餘不來救援,派張黶、陳澤去陳餘處說道:

“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安在其相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軍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

說曾經我們是刎頸之交,而現在我眼看著就要身死,你擁兵數萬卻不來救我,又談哪門子的生死相交!如果按當初的約定同生共死,為何不一起去和秦軍決戰赴死!就算和秦軍決戰,還能活下來十之一二呢!

張耳說陳餘不講信用且又膽小畏懼,言辭已經是相當嚴厲了。

陳餘解釋說,我不是怕死,是

留著命等你們死了後我給你們報仇啊!

兩個使者也在旁邊攛掇,說現在情況已經很緊急了,只有大家一起去和秦軍決戰俱死,才能算是守信,還管什麼身後事!

陳餘見說不過兩人,再說自己就成了背信棄義之人了,便派給張黶、陳澤五千人馬試探秦軍,結果兩人帶著五千人被秦軍給殺了個片甲不留。

等到項羽解了鉅鹿之圍,張耳見到陳餘後,先是責問為何不來相救,後問起張黶、陳澤,陳餘如實以告,張耳卻始終不信,認定是陳餘私下裡把兩人給殺掉了。

陳餘被張耳問得急了,說實在不行這大將軍我不幹了!說完便解下了將軍的印綬,推到張耳面前,自己起身上廁所去了。

張耳沒想到陳餘來這樣一出,本來還挺錯愕,不接受陳餘的辭呈,手下有人對張耳說:

“臣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今陳將軍與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

張耳一想也對,便佩戴了陳餘的大將軍印,收其兵權。

陳餘上完廁所回來後,發現張耳真的不還自己將軍印綬了,一怒之下,帶著自己手下親信數百人去過捕魚狩獵的日子去了。


從生死與共到不死不休,莫學張耳陳餘的所謂“刎頸之交”

恨之入骨,生死相向

張耳跟隨項羽入關,被項羽封為常山王,念及陳餘也有功於趙和素來賢明,只是封了南皮三縣。

陳餘怨憤,說自己和張耳的功勞一樣大,為何張耳為王,自己卻是侯!又怨項羽不公。

齊王田榮叛楚,陳餘向田榮借兵,併發自己所有兵馬,前去攻打張耳,結果張耳戰敗,逃往了劉邦軍中。而陳餘則收復趙國。

漢之二年,楚漢相爭,劉邦想要拉攏趙國,而此時主事趙國的陳餘卻回覆說,只要你殺了張耳,我就跟你一起進攻楚國。

劉邦找了個和張耳長得像的人斬了,把頭送給了陳餘,陳餘這才發兵助漢。等到劉邦敗於彭城,陳餘見漢軍敗,又越發覺得張耳並沒有死,便再一次地叛了劉邦。

漢之三年,韓信攻破魏地,又和張耳一起敗趙軍於井陘,陳餘軍破身死,被斬於泜水之上,

漢立張耳為趙王,至此,兩人的爭鬥,以陳餘身死而告終。


從生死與共到不死不休,莫學張耳陳餘的所謂“刎頸之交”


張耳、陳餘,兩人皆以賢名立世,曾經共患難,共同打江山,然而等到封王封侯之後,所顧及的,再也不是當年的生死與共。

兩人為了爭權奪利,生死相向,由原來的刎頸之交,走向了恨之入骨,遙想當年的情誼是多麼得真誠,等到反目成仇,又是多麼憎恨對方,這之間的態度變化,不由不發人深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