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后人为什么称辛弃疾为“英雄词人″?

用户7370786540956


辛弃疾还未出生,中原就已沦亡。他从小就立志要恢复中原。

    就在辛弃疾11岁那一年,金人大举入侵南宋。辛弃疾组织  了农民起义军,奋起抗击敌人的入侵。不料义军内部不久发生了剧变,叛徒张安国杀了另一支义军的首领耿京,率军投降金国。辛弃疾得知此信后,立刻带领12名骑兵,捉住了叛徒,把他交给了宋高宗。

    后来辛弃疾做了官,虽官位卑微,可他也多次上书皇帝,提出收复中原的建议,却未被采纳。这一时期他写了大量的词作,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

    之后,辛弃疾被罢官。但他仍不忘国家的命运,常与好友谈论国家大事,并写词表达自己的壮志。

   34岁那一年,他登临北固亭时,百感交集,写下了著名的爱国词章———《永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一生都力主抗金,收复失地,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了抗金的事业。即使遭受打击,仍不忘自己的抱负,写了很多词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

    比如著名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激昂的作品,把满腔的爱国激情倾泄出来:不论是在醉里还是在梦中,他都忘不了抗金杀敌、统一祖国的大业;听到的都是沙场点兵的声音。

    还有《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等许多爱国词篇,后来都收集在《稼轩词》中。

    辛弃疾的词气势豪放,用激情抒发了他一生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抱负;同时亲身参加了抗金的大业。所以我们称他为英雄词人。





未知的古今历史


为什么后人称辛弃疾为“英雄词人”。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英雄”和“词人”,那么辛弃疾的“英雄词人”是怎么练成的,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辛弃疾的故事。

辛弃疾,大家都知道他是南朝著名的豪放派爱国词人,与苏东坡齐名,并称“苏辛”。但辛弃疾的出名,刚出道时不是以“词人”身份出现的,而是以“英雄”出名的。有人说辛弃疾就是大宋的“战狼”,也有人说辛弃疾是大宋的“古惑仔”。说明了他刚出道时是一个很生猛的一个人,不是文质彬彬的文人形象。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在山东济南,南宋时期,中国北方已经沦为女真族金国的领地了。也就说他是金国人了,祖父还当过金国的县令。虽然辛弃疾的爷爷当过金国的小官,但从心里还一直认为自己是宋国人,一直盼望着宋朝大军能够打过来,恢复宋朝的天下,所以就经常带着儿孙登高望远,遥望南方,这就给辛弃疾幼小的内心种下了爱国的种子,等到辛弃疾长大以后,去燕京参加科考,爷爷还特别嘱咐说,一定要深入敌人的政治中心,好好侦查,第一次科考没考中,爷儿俩啊,还很高兴,几年之后,爷爷去世了,

辛弃疾这时也二十二岁了,终于等来了时机,那一年,金国起兵进一步南侵,攻打宋国。辛弃疾就迅速组织了2000人的队伍,,投奔了一个山东抗金起义军将领耿京。耿京很赏识辛弃疾,觉得辛弃疾文武双全,是一条好汉子,就任命他掌管军中大印。跟辛弃疾一同去投奔的还有一个和尚,叫义锐,义锐这个和尚懂一点兵法,辛弃疾挺欣赏他,还特意推荐给耿京,可是这个和尚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就偷走了军中大印投奔金军去了,耿京知道这事就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为恼怒。要把辛弃疾处死。辛弃疾就慷慨立下军令状,“给我三天时间,把义锐抓回来,如果完不成任务,愿受军令处置”说完这话,辛弃疾就飞身上马,直奔金兵大营,这个义锐还没跑到金兵大营领赏呐,就被半路杀到的辛弃疾抓到了,一刀就砍下人头,带回了军营。耿京一看,大喜过望啊,不但不治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器重了。这个时候,宋金两国在南方的拉锯战还在继续,北方的起义军也在遭受金军的打击压迫,这时候,耿金就派辛弃疾和另外一名武将南下去见宋高宗,做好投奔朝廷的准备,但是两人还没把好消息带回去呐,就听到一个消息,耿京在军中被一个叫张恩国的叛徒杀害了,辛弃疾在回来的路上听到这个消息,怒发冲冠,这个叛徒杀了耿金投奔了金军,还被封了个官,这个叛徒正飘飘然啦,完全没想到自己大祸临头了,这时候辛弃疾率领了一支只有50人的敢死队马不停蹄的赶回到山东,直奔有50000人之众的敌营,冲进营帐之中,把正在喝酒的张恩国当场就摁住,来了一个五花大绑。在场的人全都看傻眼了,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大声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谁愿意抗金的就跟我走,其他的好自为之吧,这士兵们啊,是齐声响应,最后有上万人愿意跟着他。辛弃疾就带着这上万义军奔袭千里来到了临安,把这个叛徒押上刑场,就地正法。

这个英雄事迹在南宋朝野顿时引起了轰动,不仅老百姓敬佩非常,就连皇帝宋高宗也连声称赞,让大家都万万没想到能做出这番壮举的是一个英雄少年,辛弃疾那个时候,才二十出头,血气方刚,举兵造反,收复失地。回去以后,大家都觉得辛弃疾这次肯定会受到朝廷重用,但是,现实是复杂的,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回到宋朝的辛弃疾很快就被解除了武装,当了一个文官。本来辛弃疾一直指望着领兵北伐的事却渐渐没了动静,辛弃疾一生都是以收复中原为己任,天天都梦想打回老家去,可以说是当时朝廷中最坚定的主战派,从现在来看,辛弃疾早年的确是个英雄,一个坚决主站的抗金英雄,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宋高宗对于抗金是有抵触的,打回中原,接回父兄二帝,这个皇帝宝座该谁来坐啦,自己该如何自处,再说江南山清水秀,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小日子过得很舒服的,何必要劳师动众去打仗啊。但是表面上还是要政治作秀的,高喊抗击金军收复中原的,只有辛弃疾,岳飞啊这些主战派傻乎乎的当真了,认为宋金两国必有一战,收复中原指日可待,所以每天就磨刀霍霍,准备起兵收复失地。

其实“理想是丰满,现实是很骨感”,考虑不到领导的真实意图,仕途前程就是渺茫的,所以辛弃疾没多久就被封了个文官,而且,辛弃疾的一生仕途是非常坎坷,为官四十多年,几起几落,就没得到过重用,朝廷根本就不给他领兵北伐的机会,这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我们后世的有幸,要不然我们也看不到他写的这么多脍炙人口的伟大诗词了。

公元1168年,辛弃疾被派任建康府通判,当时失落的辛弃疾只能参加一些宴会,诗词唱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不经意间开启了他的诗词创作,从此就一跃成为宋朝词坛大神级的人物。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又先后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地方官,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比如“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些都是他写的。后又因被人弹劾,被贬为庶人,回到了江西上饶,闲居十年,以陶渊明自比,但在这十年之中他写就了不少著名诗词,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所以有人说啊,别人写的词都是笔写出来的,辛弃疾的词是拿剑写出来的。

辛弃疾六十多岁时,又等来了一次希望,当时北方蒙古崛起,金国内讧,南宋朝廷觉得是个机会,就想起了辛弃疾,任他为镇江知府,当时辛弃疾就定制了一万套军服,招募了一万人壮丁,还派人连夜去刺探敌情,为大战做好了准备,但是辛弃疾再一次被朝廷忽悠了,当时的朝廷并不是真心要派他领兵上前线,只不过看中了辛弃疾的名望,说完就算了,然后又派他到其他地方当官去了。这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事就与他无关了,可见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郁郁寡欢,在他进入人生的晚年,还写下了那首千古流传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公元1207年九月,昏睡了很久的辛弃疾,突然睁开眼睛,大喊几声“杀贼,杀贼”,然后就去世了。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向,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至死不忘,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存亡、民族兴旺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终成为中国古代词坛千古流芳的一代大家。他早年的英雄事迹和他在词坛取得的辉煌成绩,完全可以说辛弃疾大家心目中的“英雄词人”。


廿一郎聊历史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起义,失败之后他只得辗转各地做一些小官,但是长期不得重用,甚至是闲居了将近二十年之久。辛弃疾和同是壮志未酬的陈亮(陈同甫)成为了知己好友,两个人常常写诗互赠,一起抒发心中的悲怆之前。

辛弃疾通过梦幻的手法,跌宕起伏的描绘着一副悲壮的画面,在孤独之中,他将这首词送给了同道中人的陈同甫。没有人理解他的可怜可悲,但是同样处境的陈同甫或许会理解一二。年少的时候,他们也许举杯畅饮,互相聊着自己慷慨激昂的远大前程,幻想着互相都得到了统治者的重用,得以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驰骋,笑傲整个南宋王朝。而经历了现实一重重的打击之后,他们面对彼此也就只得互相安慰,顾影自怜。

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即使是现实的悲怆,依旧让他写出了一种别样的色彩,没有小家碧玉强说忧愁的矫情,而是不肯屈就的高洁志气,让人读罢好似在心头凝聚一团烈火,熊熊燃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辛词,美丽娇艳的辛词。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如此铿锵报国之言的正是出自铁血男儿辛弃疾之笔。后人常评说他是:“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人称词中之龙。”

由于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1岁时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掌书记,掌管印信。为了光复大业和国家统一,他说服耿京南归,并亲自南下临安联络。其间,曾单枪匹马入贼营,诛杀窃印信的叛僧义端;万里奔袭闯虎穴,擒获杀耿京的叛将张国安,率万人南下归宋。为此,“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可历史好像和辛弃疾开了一个玩笑:其实,他本意要做一名驰骋天下、恢复河山的将帅之才。但终其一生,他都未如愿打回山东老家去。一生颠沛流离,只能借一管毛笔,在纸上书写胸中的“怀才不遇”。终被历史定位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辛弃疾一生,常以三国、两晋的英雄们自许,但他最欣赏的人,却是陶渊明。

他说,陶渊明才是大豪杰,想做官,就出来,讨厌官场了,就回家种田,根本不在乎世人怎么想。他说,陶渊明的人生才是大境界。他写了好多追慕老陶的词,希望有一天,也能过着淡泊而高远的生活……

辛弃疾喜欢乡村,连庄园里都留下不少空地做稻田。

某天喝了点酒,跑到边上的小村里,正是春天农忙季节。老头儿老太太已经白头到老了,还在用婉媚的吴地方言说着家常话儿。

家里的几个娃儿,还没到下地的年纪,可也不闲着。大的在菜地里锄豆苗,二的在编织鸡笼,最小的最懒散,睡在溪边上剥莲蓬——倒也是个活计,就不知道吃得多还是剥得多。

茅屋低小,溪边青草,日头晒得懒懒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子劳动的喜悦,这是春天最普通的江南农村景象。

辛弃疾写这个,竟然写的陶陶然,正如陶渊明。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听小方讲历史


谢谢。

后人为什么称辛弃疾为”英雄词人”?

饱藏文华图山河,击剑荡寇向苍穹。

辛弃疾被后人称为”英雄词人”,英雄一词出自那里?英雄一词如何解读呢?辛弃疾符合那些要求呢?

英雄一词出自《汉书》【词语】英雄 【拼音】yīngxióng 【注音】,两汉时期初始使用(英雄)一词的组合,三国时期开始广泛使用(英雄)一词。

英雄一词的解读;1.有抱负、不畏艰险强暴,为民族或先进阶级的利益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民族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劳动英雄。

2.旧指勇武过人的人:英雄好汉。

3.具有英雄品质的:英雄的人民。

英雄一词的解读有三条,我们看第一条,辛弃疾有抱负,不畏强暴,他具备这句话的条件。接着往下看;为民族或先进阶级利益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辛弃疾显然没有作出重大贡献,第一条他没有通过。

第二条勇武过人的人;辛弃疾具备这一条。据史料记载,辛弃疾以50人奇袭5万人的金国军营,将叛徒抓捕归案,并劝说一万多士兵投降归顺,况且军兵无伤亡全身而退。

辛弃疾的勇武气魄令人称颂,50对5万是什么比例,什么概念,勇气固然重要,谋略和将才的指挥艺术,已经发挥到令人不可思议,这就是武行中的辛弃疾,和江湖上的侠客相比较,辛弃疾(人中之龙)也。

起初辛弃疾没有打算做什么词人,他一心一意的想当一位策马横空的将军。尽自己一腔热血杀敌报国,改变南宋王朝节节败退的局面。总想在他的努力下,恢复宋朝开国时的完整疆土,把失去的北宋从金人手里夺回来。光复国家社稷,还我大好河山的凌云壮志。

第三条具有英雄品质,辛弃疾确实具有英雄本色,且品质行为高尚,爱国爱民情怀博大。不计个人得失成败,忧国忧民的思想始终困扰他一生。

怎奈时值壮年的辛弃疾,在昏庸无道的朝代中,将一颗将星无情隐没在世俗里。致使报国无门,空怀壮志凌云。正如他的词一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达了词人悲愤交加,失落之际英雄泪满襟衫。可又婉转的为自己打气加油,虽然我到了这个地步,可是我这颗星光,依然还在。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辛弃疾,此时此刻改变了策略,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方略,用文学艺术,去激励自己感染后来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人失意不失志,回忆起当年戎马生涯,是何等的壮哉,遥想百万雄兵,横扫千军万马,收复中华河山故土,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并不重要,白发苍苍也不悲怜,重要的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词人的美好想象,美好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雄魂激荡的词篇里。

辛弃疾之所以被称为英雄词人,与他的思想作为有重要的关系。每当读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时,顿时身上的热血沸腾。

辛弃疾的豪放词气势如虹、悲壮激越,将浅斟低唱、阴柔缠绵的宋词,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辛弃疾的词可以肯定为”英雄悲词”,由此称之为”英雄词人”一点都不为过。


禅悟净慧


  南风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主角,辛弃疾,“噔噔噔”,主角登场,music!

  辛弃疾是个苦命的娃,因为他出生的时候,北方已经是人家金国的地盘了,天天受人家的白眼不说,还被人插上了亡国奴的旗子,所以说辛弃疾有个不是特别舒服的童年,你想想别人动不动就问候你家祖宗,这谁舒服的起来啊。

  他的祖父虽然在金国任职,可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老子该怎么弄垮你们。

  俗话说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孙,除非隔壁姓王,受祖父的影响,辛弃疾成为了一个桀骜不驯的人,小小年纪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人们一看,哎呦我的天,趁你病要你病,老公不在家,老婆自然受人家惦记,于是长期受压迫的汉人在后方揭竿而起。

  那年辛弃疾二十一岁,凭借着一身英勇之气,聚集了二千多号人,投奔了当时起义军扛把子耿京。金国正面对起义军和南宋的军队合击,自顾不暇的时候,忽然队伍中起了内讧,不怕前院点灯,就怕后院起火,金主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捅了刀子,没了主心骨,这下子金兵不得不撤出了战争。

  这时候起义军大喜过望,连忙派遣

我们的辛弃疾同学做代表,与南宋朝廷联系,辛弃疾同学,不辱使命,可等他带着好消息回来时,却听说自己的老大被人捅了刀子,跟完颜亮去地府一起泡澡去了。

  辛弃疾是什么人啊,你断老子手足,老子就撕你衣服,于是辛弃疾带着手下仅存的五十几名士兵连夜奔袭,将叛徒活抓了。

  (网上流传的什么对方有几万名的士兵,辛弃疾以五十对五万大获全胜,生擒叛徒张安国纯属谣言,除非他是燕双鹰转世。)

  真实的情况是张安国投奔了金国,任职的济州府,所有的起义士兵都被遣散了,辛弃疾是趁着晚上偷袭,正巧的是,张安国这天晚上在宴请宾客,结果喜事改成了白事。

  这年辛弃疾二十三岁,人们说他是,”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想想咱们二十三岁时在干吗,书还没念完呢,人家就已经意气风发,威名远播了。

  如果说辛弃疾的前半生是一首摇滚乐,带着重金属,狂欢的暴躁,那么他的后半生就是婉转,忧伤,被人甩了的情歌。

  在他任职南宋朝廷的前几年,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他一直以为人家是高大威猛的斯瓦辛格,可是离近了一看,才看清是个只会喊,“悟空!”的唐僧,这年头会飞的不一定是超人,也有可能是鸟人。

  当然也是在此期间,辛弃疾复国无门,只好将忙腔热血挥洒在纸上,在中国文坛留下了浓厚重彩的一笔。

  开禧三年(1207年)秋,辛弃疾同学病逝,享年六十八岁,终其一身,他依然是没能实现他祖父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一生以身报过,恢复疆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这些却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就算不能领兵出征,也要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急撒在文字之上,鼓舞后人。

  


南风爱看书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时隔千年,每当读到这首词,都会为辛弃疾的怀才不遇感到同情也为他的晚年感到悲哀。

提起辛弃疾,不约而同的都会想道他是个词人,是个文学家。他的诗词,能让真正的男儿热血沸腾,慷慨落泪,也能让女子愁上心头,不识滋味。

他还有一个身份,那边是南宋将领,不仅武功高超,而且胆识过人,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军事家。但是很多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却忽略了内心的感受,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只可惜“廉颇老矣”。

辛弃疾的前半生

靖康二年,金军攻破东京,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等一大批皇室贵族北上金朝,东京城中狼藉一片。史书称之为“靖康之变”。此时的辛弃疾的祖父感叹人间疾苦的同时,也与金国结下了亡国之恨。辛弃疾就在这种环境下出生了。

在辛弃疾幼年的时候,他的祖父辛赞就常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望河山”。时刻不忘告诉他亡国家恨,“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仇”。在辛弃疾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

公元1161年,金军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不堪金人的暴政统治,奋起反抗。此时的辛弃疾21岁,靠着自己的才华和机智,组建起了一直两千多人的队伍。但两千多人在金国大军面前,犹如婴儿一般无力,只能投靠另一股起义队伍耿京的怀抱下。担任类似于文书的职务。

公元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共商讨金大计。在完成任务回来的路上,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起义队伍溃散的消息后,便率领50人袭击金朝的大营,把叛徒捉拿带回了建康,交给南宋政府处决。辛弃疾的果断和勇敢,使宋高宗都深深佩服,“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从此辛弃疾留下南宋,担任江阴签判,此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在南宋任官时,无时无刻不想统领军队收复失地。曾经写下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比如《美芹十论》、《九议》等。但此时的朝廷已经无力再开战斗争,只求偏安一方,稳定的度过余生。

此时的皇帝宋高宗赵构对于辛弃疾的建议反映平平,但是有感于他的才华,派他到地方上任职,安抚民生。

辛弃疾的后半生

辛弃疾在朝廷的调派下,先后在滁州、江西、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或许人才在哪里都会发光,在辛弃疾的管理下,地方经济渐有起色,人民安居乐业。

但辛弃疾心中对北伐一事放耐不下,对朝廷的上书如有石沉大海一般没了音信,从渐渐的对朝廷失去了信心,悲愤交替之下,他写下《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滋生了退隐的心理。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露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公元1180年,此时的辛弃疾已经四十一岁了。朝廷派他担任江西安抚使一职,到了江西,他退隐的心思越来越重,于是带领着家人在此定居,号称“稼轩居士”。同年,辛弃疾受弹劾,官职被罢免。。

公元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任用主战派人士,此时已经六十四岁的辛弃疾重新任命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他面见宋宁宗,上书建议,认为金国必王,被加封为知镇知府。

辛弃疾在担任知镇知府时,感叹自己的年老,对报国无门的失望,写下了千古传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公元1207年,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到临安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小白读秦汉


辛弃疾降生在今天的山东济南,他出生的时候,中原的大部分地方已经被金兵攻占。中原大部分地区沦为失土。随着辛弃疾的成长,看到金人在汉人的地方对汉人不断的奴役与欺压,让他从小就立下远大的志向,今生一定要把金人赶出去,还我大好河山。

二十一岁的时候,辛弃疾通过自己的人气,聚齐了大约两千多人,加入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在起义军中担任要职。在不断的与金军作战中,辛弃疾身先士卒,表现的非常的勇敢与果断,使他在起义军中的威名很重。他的所作所为,都被宋高宗看在眼里,在他二十五岁那年,宋高宗把辛弃疾招到自己身边,给他一个判官秘书的职位。

来到南宋后,宋高宗很喜欢辛弃疾抗击金朝的英勇行为。辛弃疾以为自己找对了自己的伯乐,找到了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在那一段时间里,他先后写出了《美芹十论》、《久议》等抗击金兵的办法,并呈交给朝廷。但是他所不知道的,朝廷已经不想再耗费人力跟物力去打仗了,只想守住自己的地方,过上安稳的日子。

这跟辛弃疾的人生理想是截然不同的,他虽然很有能力也很有才华,但是他的远大理想跟人生诉求跟朝廷上的意见是矛盾的。这就遭到了朝堂大部分官员的排挤与打压。

在朝堂不得志的辛弃疾被派到地方去任官职,虽然都干的不错,但是辛弃疾的理想是赶出金兵,而不是在去管理地方的治安,这跟自己的理想差的太远!就连陆游都感叹道“辛弃疾乃是管仲、萧何一样的人物,如今却被大材小用,假如能够给他机会,他全完可以收复中原的。”

晚年的辛弃疾,当时是任命镇江知府。此时的他已经知道自己报国无望,再也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了。于是用自己最后的心血,写下了《永遇了.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篇旷世奇作。

辛弃疾的一生是不得志的一生,一直在为心中的理想奋斗,并想着驱除金兵,报效国家。可惜,他生错了时代,生在了懦弱和畏缩的南宋。


历史的波澜壮阔


2020年爱奇艺上映了一个电影,迅速登上电影热播首位,评分达8.3,电影名字是《辛弃疾1162》。中国很多以名字命名的影视剧,要不是争议特别大如《万历皇帝》,要不就是很牛,大家都知道《岳飞》、《徐仁贵》等,辛弃疾能以主角命名,足以显现他的伟大之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是一位能以苏轼齐名的大诗人。他还是一位征战沙场、无惧生死、铁骨铮铮与岳飞齐名的真将军。

文人辛弃疾:文能提笔话情深

不仅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壮志,辛弃疾的词还有着许多描写对田园生活向往的佳作。无论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还是“饱饭闲游绕小溪”,都是对美好生活细腻的描写。

除了这些,辛弃疾还有诸多情诗,传唱人间,他有巧用二十五味“中药名”写成的《满庭芳·静夜思》;他有“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思念爱人的《满江红·中秋寄远》;他更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的千古情话。

少将辛弃疾:武能率军战沙场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时的辛弃疾胸中便有着爱国的豪情壮志。祖父常带着他“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公元1162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南宋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二十二岁那年,他为侠义、为生死兄弟,更是做出仅率五十骑勇士突闯数万人敌营,生擒叛徒南归的壮举,可谓英雄少年,一战成名!

英雄词人的名字名副其实。



shadow背影


辛弃疾是一名诗人,但是又不单单是一名诗人。他创作的诗词抒写了力图恢复国家统治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谴责了当时的执政者。他的创作结合了国情国家,他的创作因“爱国救国”而写,他以笔为剑,以词做盾,捍卫国家,他是时代的英雄,亦是“英雄词人”。


庄里的雯子


有些人,看起来是书生,背地里确是个上得战场的义军将领,这句话用来形容辛弃疾是最合适不过了。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文人,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个义军的将领。

提到辛弃疾,我们总是想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等耳熟的宋词,认为他是一个文弱书生,其实不然,辛弃疾可是一个抗金起义军的首领,不光写得一手好词,还武艺过人,勇气可嘉,接下来我们说一说辛弃疾起义时的英雄事迹。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早逝,被祖父抚养长大。他出生时,宋室已经南迁,山东处于金朝的统治之下,辛弃疾从小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凌云壮志。他刻苦读书,潜心练习武艺。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下伐宋,辛弃疾在济南南部山区组织了一支2000多人的抗金队伍。北方抗金起义四起,其中以济南农民耿京领导的最为强大。耿京以山东东平为据点,麾下兵马25万,自称“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带了队伍投奔耿京。当时,辛弃疾才23岁,得到耿京器重,被任为掌书记。当时耿京帐下有个叫义端的人,偷走了起义军的印信,投奔金营。义端是辛弃疾带来入伙的人,耿京见义端偷走印信后,便怀疑辛弃疾跟他有勾结,要将辛弃疾处死。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我一定诛杀此人。”辛弃疾当晚就将义端杀了,带着他的人头回来报道,于是耿京更加器重信任辛弃疾。后来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前往临安与南宋朝廷联系时,耿京麾下将领张安国当了叛徒,杀害耿京,还带了一部分队伍投靠金军。为了惩处叛徒,替耿京报仇,辛弃疾决定夜袭金营,他挑选了五十名壮士,趁黑摸进金营,见张安国在帐下饮酒,直接上前将起拿下,在营中四处放火,趁乱撤回己方阵营。路上遭遇金军追击,金军见他们人少,想要生擒,辛弃疾张弓搭箭,一箭射死金军头目,金军大乱,辛弃疾等人得已安全撤回军营。 后来抗金局势恶化,辛弃疾带人南下归宋, 被任命为江阴签判,不久娶范如玉为妻。他对宋廷抗金动向不了解,加上后来孝宗有北伐之志,写下不少爱国词。但是现实很残酷,辛弃疾纵然有有北伐的热情和豪迈的性格,却无法在官场立足。淳熙八年,辛弃疾被罢官,带着妻子范氏在上饶居住,恬静的田园生活使辛弃疾意境大开,辛弃疾一生作词600余,其中400余是在这段时间写的。

辛弃疾是一位抗金名将,爱国词人,还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只遗田园蛙声相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