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獼猴桃疫黴病導致樹體萎焉,嚴重還會死樹!該採用什麼方法防治?

獼猴桃在日常的生產管理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病蟲害,給果農朋友帶來很多比較麻煩且棘手的困擾。本著優質高產的原則,小果特此整理了一些關於獼猴桃常見的病蟲害預防建議和措施,希望能夠對於種植戶們有所幫助。

今天要說的這個問題是一個真菌性的病害,它就是疫黴病。此病害最初會從樹體根系開始侵害,慢慢的往樹體上部浸染,直至感染到樹體嫁接口的根莖部位置,而且感染之後的部位會呈現褐色的近圓形水漬病斑,且會導致樹體皮層壞死,嚴重還會出現死樹的現象,危害程度較為嚴重,所以種植獼猴桃的果農朋友應當對此病害引起重視。

獼猴桃疫黴病導致樹體萎焉,嚴重還會死樹!該採用什麼方法防治?

要想正確認識並能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就要從認識疫黴病開始,瞭解它的發病規律與時間,從多方面採取各類有效的預防與防治措施,全方位的進行病害防控對於樹體生長及結果豐產都有著很大的提升。

一、獼猴桃疫黴病的症狀識別

獼猴桃苗木、幼樹和成年樹均可受疫黴病侵害。發病部位多從根尖開始,隨著小根腐爛,然後向上發展,直達根頸部。皮層水漬狀,褐色腐爛,有酒糟味;地上部衰弱葉小,成半蔫半活狀態;也有始發於根頸和主根的,最初在主根或根頸部發病,然後伸向樹幹基部。

獼猴桃疫黴病導致樹體萎焉,嚴重還會死樹!該採用什麼方法防治?

獼猴桃根系感染疫黴病

發病部位有圓形或近圓形水漬狀斑,不久呈暗褐色不規則形病斑,皮層壞死腐爛,病處長出白色絮狀黴,皮層內部也呈暗褐色,有的也可危害到木質部。危害嚴重的病株壞死病斑環繞莖幹一圈,皮層被環割,致使全株葉片萎蔫,整株死亡。

該病主要出現在旺長期掛果季節,如遇時雨時晴或雨後連日高溫,獼猴桃會突然萎蔫枯死。主幹局部被侵染髮病的,地上部分生長衰弱,葉小,果實小,早落葉,春季發芽時,枝條發芽遲緩,枝蔓頂端枯。對於把握不準確的果農朋友,可以根據這些樹體表現特徵進行辨別,也是相當不錯的方法。

獼猴桃疫黴病導致樹體萎焉,嚴重還會死樹!該採用什麼方法防治?

獼猴桃疫黴病引起根腐病

二、獼猴桃疫黴病的發病規律

疫黴病屬於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為藻菌亞門霜黴目疫黴屬的疫黴菌,系由柑橘褐腐疫黴、柑橘生疫黴、側性疫黴、棕櫚疫黴、蘋果疫黴等多種。

病苗以卵孢子、厚壁孢子和菌絲體隨病殘組織在土壤中越冬,春末初夏有降雨和灌溉水時,土壤中的卵孢子、厚壁孢子萌發產生孢子囊釋放遊動孢子,隨雨水和灌溉進行傳播,從傷口侵入。因此,與土壤接觸的根頸部和主幹莖基部最容易受侵染。嫁接口部位比較低或嫁接口處皮層膨腫在有水淹條件易遭侵染。凍傷、蟲傷及機械損傷口均利於病害發生。

獼猴桃疫黴病導致樹體萎焉,嚴重還會死樹!該採用什麼方法防治?

嫁接口位置要露出地面

地勢低窪造成長期積水的果園發病重,採用大水漫灌和串樹盤灌,使病情進一步擴展。如果採用噴灌和滴灌,發病會稍輕些。此外,7~8月持續高溫乾旱,然後採用多次大水漫灌和串灌,則發病快且發病重。連續降雨,雨量又大,接著轉晴天,氣溫高,則高溼高溫發病亦重。土壤黏性重的果園,也容易發病。

獼猴桃疫黴病從春末夏初開始發病,7~9月為病害發生嚴重期。

獼猴桃疫黴病導致樹體萎焉,嚴重還會死樹!該採用什麼方法防治?

受害樹體葉片萎焉

三、獼猴桃疫黴病的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選用高位嫁接苗或嫁接口高出地面的苗。嫁接口部位低的苗,採用淺栽,防止灌溉時病菌從接口侵入。已經深栽的應扒土,暴曬接口,創造不利病菌侵入的條件。

採用合理的灌溉方式,切忌大水漫灌或串樹盤澆。應選用噴灌、滴灌或從水渠分別引入的灌溉方法。灌水要均勻,防止積水時間過長,並做到雨前不澆水。地下水位高、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的果園,在長時間降雨或大雨、暴雨,隨即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溼度。

獼猴桃疫黴病導致樹體萎焉,嚴重還會死樹!該採用什麼方法防治?

園區應採用滴灌形式保存園區通風乾燥

2.藥劑防治

因病害多在根頸部和主幹莖基部發生,在發病初期,扒開土晾曬並刮除病斑組織,然後採用50倍福美砷;80%乙膦鋁30~50倍液;或843康復劑原液,塗抹消毒。兩週後再用無病土填平,使覆土略高於地面,以利於灌水和排水。

另外,於5月中下旬在降雨或灌水前用80%乙膦鋁4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400~500倍液澆灌根部。在疫黴病多發區,在定植幼苗時用50%敵克松粉劑,按每株15克對水1千克作定根水。盛果期發病,按每株50~100克對水10千克潑澆,若加入適量九二〇等植株生長調節劑,則效果更好。

獼猴桃疫黴病導致樹體萎焉,嚴重還會死樹!該採用什麼方法防治?

施肥增強樹勢抵抗能力

結語

獼猴桃的疫黴病影響甚大,往往都是整個園區同受感染,不是樹體長勢緩慢就是果子太小,嚴重的就是樹體變黃枯萎或死樹,發病後的防治措施效果都不是很明顯,因此前期的預防工作變得極為重要。時刻保持園區通風乾燥,合理施肥強壯樹勢,對提高樹體抗病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