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 辭職一年後才發現:99%的問題靠辭職解決不了的

作家馬丁曾說:

“每一個強大的人,都有過一段沒人幫忙、沒人支持、沒人噓寒問暖的日子。過去了,這就是你的成人禮;過不去求饒了,這就是你的無底洞。”

人生海海,潮起潮落,很多時候,我們敗給的不是生活,而是自己。

工作的真相:辭職很爽,但沒用

刷知乎的時候,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2019年裸辭的那些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很多人以為,裸辭的人才是真的勇士,他們敢於反抗苦逼的工作,敢於追求想要的人生。

但現實往往卻截然相反。

網友@土味女青年分享了自己裸辭後的狀態:

吃遍了外賣,體重直線上升。

沒了社交,對美也就沒了概念,素面朝天,蓬頭垢面,糟裡糟蹋的樣子連照鏡子、自拍都免了,晚上藉著取快遞才敢出門透透氣,因為天黑別人看不見自己的落魄。

不敢看水錶電錶餘額,銀行卡里的錢也越來越少,整日為房租水電費發愁。當初滿腔的熱血現在已經枯竭,越來越消極和懦弱,內心焦慮不安,失眠也成家常便飯。

無比懷念過去那個作息規律,充滿幹勁,目標堅定,心無旁騖,順便瘦了二十斤,顏值在線的自己。

的確,在2019年經濟依然不景氣的情況下,身邊的大多數年輕人對自己薪資、工作環境也愈發不滿。

朋友圈裡,更是到處充斥著類似這樣標題的文章:《辭職之後,我一年賺到了100萬》、《29歲未婚,40歲辭職:不慌不忙,你就贏了》、《三亞景區員工辭職信走紅:前半生不怕,後半生不悔》。

所以,現實情況是,像網友@土味女青年一樣選擇裸辭的不在少數。

@明天不能賴床

第一個月爽,第二個月找,第三個月慌……最後隨便入職了一家公司,準備騎驢找馬了……

@寡好你自己

拿到年終獎就裸辭了,本來覺得之前的履歷還不錯,工作經歷能夠寫滿兩頁,信心滿滿覺得能很快找到新工作。結果處處碰壁,想要的崗位沒有消息,收到的offer又不想去。拖拖拉拉快3個月了,心態完全崩了。

@可愛迷人小仙女

裸辭後的我是這樣的:興奮(終於爬出了巨坑)→冷靜(銀行餘額已不足)→找工作(我有3年經驗,不怕)→失望(被拒絕,各種看不上)→懷疑人生(焦慮、失眠、覺得自己是個廢物)→深夜痛哭(沒錢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只要工作中遇到點不如意、不順心,就想一走了之,以為辭職就可以解決一切。

成年人世界潛規則:該奮鬥的時候,別矯情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託德·卡什丹曾講過流沙生存指南:

假設你正巧陷入流沙之中,那麼你應該停止掙扎,試著平躺下來,舒展四肢以增加與沙子的接觸面積,保持這個姿勢,就有可能不會陷下去,而且還有可能像滾木頭一樣從流沙裡滾出來。

但如果因為害怕而拼命掙扎或者試圖跳出來的話,人只會在流沙中越陷越深。

有研究表明,頻繁跳槽的背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對職場未知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焦慮情緒。

焦慮其實就像託德·卡什丹所講的流沙,跳槽非但不能使你從焦慮中解脫,反而越陷越深,最終導致自己無法適應職場。

梁文道在參加《圓桌派》時,就曾說起過這麼一件事:

當時,梁文道專門安排了一個兩年換了5、6份工作的人,想知道他為什麼每份工作都幹不長。

結果發現,這個人根本就不適合工作。

記得朱軍在採訪劉若英的時候,曾問她:“為什麼你總能給人一種溫和淡定,不急不躁的感覺,難道你生活中遇上難題的時候不會氣急敗壞嗎?”

劉若英回答:“因為我知道,沒有一種工作是不委屈的。”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學醫的後悔當醫生很累,學設計後悔要通宵熬夜,當老師的後悔要應付家長,學土木的後悔沒有固定的工作地點。

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扛住肩上應有的責任,一遇到問題就用辭職來逃避和麻痺自己,同樣的場景,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會繼續上演。

只不過是由老闆A換成老闆B,再由老闆B換成老闆C。

99%的問題,都無法靠辭職解決

人在職場,99%的問題,都無法靠辭職解決。

作為一個普通人,既然辭職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焦慮,我們又該如何去爭取和奮鬥屬於自己的生活?

1、正確認識焦慮:焦慮不是壞事

焦慮不是個例,在步入職場後,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感到一絲焦慮,這是我們沒有辦法避免的。

剛參加工作時,從學生到職場新人的身份轉換讓我們措手不及。

工作3-5年時,來自同齡人的對比和婚戀的壓力又會讓我們陷入迷茫之中,質疑自己的職業選擇是否正確。

工作8-10年時,又因為工作時間太長,早已失去了當初的激情和動力,難保不會產生倦怠心理,加之晉升上的瓶頸,前有職場新人越來越強,後有子女教育、父母養老、房貸、車貸。

2、堅信自己,你總會不斷進步的

因為你相信什麼,就會看見什麼

只有明確了焦慮是職場的常態後,接下來,就需要樹立起戰勝焦慮的信心,一定要堅信自己。

在樹立信心之前,不妨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焦慮?

其實,每一次焦慮的背後,都有兩個聲音在不停的吶喊:

1)我不行。還沒有開始解決問題就先否定了自己,對自己喪失信心。

2)我不行的後果太嚴重,我自己無法承擔。誇大犯錯的後果,導致我們在做每一件事前都戰戰兢兢,生怕一步走錯、滿盤皆輸。

在明確了焦慮產生的原因之後,我們就要進行自我剖析,分析自己的優缺點,遇到問題時有針對性的放大自己的優勢、淡化自己的弱勢,並不斷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可以,從而增強戰勝問題的信心。

事實上,人適應環境的能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得多。對未來的自己有點信心,無論你相不相信,你總會持續學習的。

3、掌握方法,提高效率

因為“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法。

無論是在上學時還是工作中,我們的身邊總會有這樣的一些人:

別人熬夜準備考試,他們一天只學四五個小時,還總是名列前茅;

別人加班通宵趕方案,他們到點下班、絕不拖沓,還總能留住客戶;

別人的職場要麼迷茫要麼疲憊,他們卻總是精神飽滿,還有時間健身、看書、甚至旅行……

究其原因,不是自己太愚笨,而是因為自己沒有掌握科學有效的方法,只顧著埋頭努力。

卻忽略了所有的努力,都是有前提的,用對方法,努力會被放大,用錯方法,再怎麼努力也是徒勞。

提升工作效率:先從告別無效溝通開始

在瞬息萬變的今天,一個人的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工作效率決定。

同樣一個跨部門協作的任務,有的人反覆溝通兩三天還搞不明白,有的人召開一場會議,一兩個小時就能搞定。這就是個人能力的體現。

低效的溝通困境天天都在發生,很多人無可奈何。

7、8個人一起開會,進了會議室就是“一小時起開”,東扯西扯一大堆,好不容易大家都說累了,也沒什麼明確的結論。

跟分公司的同事溝通費勁又低效,每天郵件來郵件去,起碼要發五六封“長篇大論”才放心,寶貴的工作時間都在收發郵件中耗去。

組織開會更麻煩,不是這個領導出差了,就是那個同事有事無法到場。結果事情做到一半還有人不知情,得了,準備開“撕”吧。

擺脫溝通困境,脫離低效泥沼,聰明的人會選擇聰明的溝通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