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西周國家的東方(大結局)

同樣的趨勢在近來邢臺出土的陶器上也表現得頗為明顯。邢臺的陶器群更趨簡單,因為大多數陶器標本皆出自墓葬,而一般說來,隨葬器物的類型變化幅度要小得多。不過也正如河北的考古學家們指出的,邢臺的考古資料表現出確鑿無疑的殷商傳統,這在大量的低襠鬲和幾乎是同等數量的大口罐上表現得最為明顯,更不用說豆和簋的風格傳統。與洛陽地區一樣,邢臺的墓葬器物組合中也不見爵和觚這類酒器。所不同的是,邢臺早期陶器中包含了一部分數量雖少,但卻是明確無誤的常見於渭河谷地的西周陶器類型,比如出自M172的癟襠鬲以及另一件出自M4的高領鬲。不管這兩件器物是當地自行生產的還是由周移民帶到此地的,渭河陶器傳統的到來已是不爭的事實。

西周國家的東方(大結局)

要言之,考古發掘證明,一方面東部地區的西周貴族階層擁有與渭河流域完全一致的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而另一方面,東部平原上的陶器作坊卻又根據當地商文化傳統繼續生產著老式風格的陶器。正如上文指出的,從滅商伊始,周王朝便面臨著由此而產生的東西部的分隔。陶器分析顯示,即使在克商成功數十年後,平民墓葬中這種東西文化間的差別仍是十分顯著的。不過在西周中期,隨著周文化的陶器類型被逐漸引入東部平原,這種情況有了稍許改變。這從飾有齒狀扉稜的陶鬲上即可見一斑,屬於1974年北窯青銅作坊遺址第二期(與圖14.12相似);這種紋飾在周式風格的青銅鬲上很常見。其他一些周文化風格的陶器在下窯村M167中也有發現。在東部平原北部,周文化陶鬲(圖14.12)和一種柄中部有突稜的新型豆(圖14.14)在邢臺的西關外被發現;這種類型明顯是在渭河谷地發展起來的。另一方面,渭河谷地的陶器類型在西周中期也經歷了很大的轉變,尤其是在鬲的形制方面,器身逐漸變低,最終變得與東部地區承繼了商文化傳統的鬲難以區分了。

西周國家的東方(大結局)


東西部之間的文化融合過程到西周晚期顯然速度加快了。例如在洛陽地區,出土了由著名的周代貴族召伯虎所作的青銅器,與這些青銅器一同出土的還有一件陶鬲,其風格與渭河傳統的陶鬲毫無二致(與圖14.13相似)。典型的西周晚期陶器類型在新鄭,以及河北磁縣的兩個遺址中均有大量發現。這三個遺址的陶器組合中包含了來自同期渭河谷地中的大多數器物類型,除已經提到過的鬲和豆外,還有折肩小口罐(圖14.15)、小型盂,都屬於西周晚期的典型器物(圖14.16)。西周晚期這兩種陶器傳統的完全融合,反映了這兩個地區在周克商之後引入的周人貴族文化的帶動下的最終和全面的整合。

西周國家的東方(大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