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邺城故事丨铜雀三台烟雨中 承载枭雄昔日梦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在《赤壁怀古》一诗中提到的“铜雀”二字,指的便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修造的蜚声海内外的“三台”中的铜雀台。

铜雀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铜雀台遗址位于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约20公里的三台村。据考证,该村就是因毗邻铜雀、金凤(据文献记载,该台建于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后赵时因避建武帝石虎讳更名金凤台)、冰井(据文献记载,该台修建于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三台而得名。

邺城遗址已被国务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台(铜雀、冰井、金凤三中)成为见证邺城历史唯一的地上建筑遗存和载体。

邺城故事丨铜雀三台烟雨中 承载枭雄昔日梦

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经官渡一战,时为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举击败了当时雄踞中国北方的军阀袁绍,占领冀州(治所在邺城,今临漳县三台村一带),自领冀州牧。

至此,整个北中国大部分地面皆归曹操麾下,邺城也随之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后,曹操又加封魏王,权势更加显赫。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大兴土木营建邺都,兴建了铜雀台。随后,又分别于建安十八年(213年)、十九年(214年)相继建造了金虎台和冰井台,史称铜雀三台。

三台建在邺城西城墙的北部,以墙为基,金虎台在南、冰井台在北、铜雀台居中,由南到北一字排开。当时的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金虎台和冰井台分别高八丈。金虎台上有屋190间。冰井台上有屋140间,内有三座冰室,每室内有井数眼、深15丈,内藏冰块和石墨,又有栗窖、盐窖等,广贮食用之物,以防不虞。三个台相距六十步,上有两座浮桥式阁道相连接,“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

三台落成之时,曹操在台上举行盛大庆典,文思敏捷的曹操长子、陈思王曹植立成千古绝唱《登合赋》。赋中云:“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之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盛赞铜雀三台雄伟壮丽之景。其他邺下著名文人也纷纷吟诗作赋,盛赞三台盛景和曹氏父子功德,使铜雀三台一时名噪天下。

邺城故事丨铜雀三台烟雨中 承载枭雄昔日梦

铜雀三台巍峨耸峙,是邺城的制高点。置身台上,邺城胜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曹操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其修造铜雀三台的用意,不仅仅在于把它作为宾客姬妾饮宴欢娱之地,更主要的是把其作为战略据点来建造,这是与当时的形势是相适应的。

时值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烽火连天,民不聊生。曹操得天时之利,“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政敌颇多,其自身安全问题不得不考虑。铜雀三台建成后,他居住在这样的高台上可以防敌自卫,以防不测。据史料记载,在建安十五年(210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间,邺城曾发生过一起严才叛乱事件,曹操就是在铜雀台上指挥部属,一举将这场叛乱平息的,可见铜雀三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另传,曹操还以一个军事战略家的眼光,在台下修了一条暗道,名曰“转军洞”(又名藏兵洞),与台西十余里外的讲武城兵营相通。一旦有变,即可从这条暗道迅速转移。民间传说的“曹操的兵数不清”这个典故就是指曹操将兵马编成一条龙式往返走进走出洞中的情景。

邺城故事丨铜雀三台烟雨中 承载枭雄昔日梦

相传,曹操当年还曾在铜雀台上接见并宴请从匈奴归来的汉末著名女诗人蔡文姬,兴致所至,文姬在台上演唱了她的名作“胡笳十八拍”,一时传为佳话。

此外,铜雀台也是曹氏父子以文会友的地方。当时,我国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建安七子”经常在此与曹氏父子饮宴赋诗,交往甚密。在曹氏父子倡导下,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革故鼎新,略输文采,开创了文坛上的一代新风,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在我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曹魏以后,到十六国时期,邺城先后曾是后赵、前燕、冉魏三朝的国都。到北朝晚期,东魏、北齐也相继以此为国都,并增筑了邺南城。上述几个朝代,都曾对以铜雀台为中心的建筑进行修复和扩建,使其雄伟壮观,蜚名四海。隋以后,由于战火连绵,加之漳河泛滥,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当年威武雄壮的古邺城和巍峨壮丽的铜雀三台已楼去倾,不复存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临漳县委、县政府积极努力,使铜雀三台遗址得到妥善保护,并出土、征集了一批珍贵文物。

来源:云端临漳《邺城历史人物与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