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卫河,是“中国大运河”的一段,饮水思源,每一个新乡人也应该了解中国大运河的古往今来、波澜壮阔。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卫河湾畔是我家

大运河:蜿蜒千里 历经千年

在中国的华北大平原,有一条蜿蜒千里的大运河,它的修建开通改变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见证了无数个时代的更迭,这是流淌了千年的水上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共同构成。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省(市),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近3200公里。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

。大运河的开通,自此打通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贸易往来日益增多,文化、思想、观念、艺术等精神领域的交流亦不断延伸扩展。北方大漠孤烟的豪爽与南方小桥流水的柔和在运河之上相互交融,彼此影响,运河文化带由此繁盛起来。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2500年的岁月中,它的宽阔与包容,连通了南方与北方,也串起了繁荣与生机,成就了沿岸一个又一个富足的城市。新乡就是其中之一!

新乡: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

新乡古称牧野,历史上著名的牧野大战就发生于此。据考古证实,早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生活。至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始置新乡县至今,其建城历史已有1400余年,是与

运河相伴相生的城市

运河新乡段西起获嘉县黄堤,东到卫辉市上乐村,从新乡城区穿越而过,全长一百多公里。众多沿岸城市中,新乡是唯一一座大运河从城中穿行而过的城市!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鸟瞰卫河(运河)穿城而过(1959年航拍)

运河新乡段沿河有石门河、百泉河、沧河等河流汇入运河,这里是新乡城区最重要的景观水系。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经过治理引来石门水库水后的卫河(市区段)新貌

有句话说:“要想富 先修路”,大运河这条“水路”给新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带来的便利不言而喻。

随着隋永济渠的贯通,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以永济渠为纽带的北方航运大通道,促进了新乡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元、明、清三朝,均建都北京,运河航运更显重要,新乡随之成为中原重镇。设平原省建制时(1949年8月-1952年10月)更是成为平原省省会


大运河新乡段的前世今生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某种意义上说,是因运河(即今卫河)而诞生的城市。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前世

清水河

卫河古称“清水”,原是受古阳堤的制约而形成的一条排泄太行山洪水的自然河流,也是海河水系的一条重要航道。全长389.5公里,呈西南、东北走向穿越新乡市区,向东北流经卫辉,在淇县与淇水合流,流入海河。

卫河最重要的源头是发源于辉县市苏门山的百泉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百泉位于新乡市辉县市区西北苏门山南蔍,由苏门山和百泉湖组成,也是卫水之源。

东汉之前,卫河水系还未形成,当时黄河没有完整的北堤,所有在清水与淇水之间,发源于太行山区的河流和山前倾斜平原的地面水,都直接泻入黄河。

后由于黄河河床逐年淤高,下游堤坝逐渐出现,战国时,自武陟,经获嘉、新乡、延津、汲县(今卫辉市)、浚县到滑县的黄河北堤逐渐形成,古称“古阳堤”。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古阳堤完全阻断了太行山区诸河流向黄河的去路,迫使它们在背河洼地汇流成一股,转向东北,流至卫辉小河口村和淇水汇合在一起,于胥宿口流入黄河。

这股新河因是山泉组成,河水平时清澈透明,与混浊的黄河水形成明显的对比,故到东汉时,人们把从新乡合河到小河口这段定名为“清水河”,开始载入史册,它就是今卫河上游的前身。

今生

永济渠(今卫河)北方航运大通道

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北征袁尚时,为了运粮,在淇水上(今浚县东枋城村)用大枋木筑堰,止清水入黄,向东北流,改清水人白沟(古黄河故道),以通漕运。

卫河始由黄河水系改入海河水系。这也是

卫河在1800年前向北航运的开始,同时也为以后开挖永济渠奠定了基础。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发百余万人开挖永济渠,这条运河是在东汉建安年间所开挖的白沟(今卫河)的基础上进行疏浚、扩宽和改建的,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以永济渠(今卫河)为纽带的北方航运大通道。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兵发高丽(今朝鲜)时,曾亲自乘龙舟通过水济渠,“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今浚县)及洛口(今巩县)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载道常数十万人”。

中唐时期,由于安史之乱及五代的连年战争,“漕运路绝”,永济渠的航运不见史籍记载。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疏浚永济渠,恢复漕运。这时永济渠的水源只有辉县百泉,灌溉和漕运争水的矛盾无法解决,使永济渠成为了季节性航道。北宋将永济渠更名为御河。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御河为卫河,沿用至今。

新乡,因航运而繁华

卫河航运,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它是连接黄河与海河的河流,成为历代南北航运的大动脉。

为补充卫河水源,曾引丹(即丹河,今大沙河,位于新乡县合河)济卫和限制百泉水灌溉。从

明永乐年间到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卫河航运往返新乡、天津之间,四季畅通,长达400多年。货船北至天津、涿郡,年运粮700万石。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合河闸


明万历年间,又建杨树湾(今新乡县合河乡崔小郭村北)码头,经常停泊船只二三十家。当时卫河水路便利,

卫辉府商业迅速发展,街道两侧店铺林立。

清康熙十年(1671年),清政府设立“卫辉盐仓”,向各县销售官盐,沿淀街大小盐仓、客栈鳞次栉比。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卫辉卫河上的德胜桥和德胜门


此后100多年,卫辉府成了豫北漕运商贸重地。清末民初,往来于新乡、天津间的货船达700余只,载重百吨以上的大船约三分之一,船民有3000多人。从天津将长芦盐、布匹、海产品等输入,将当地的粮棉、油料、煤等输出。物资的装卸转运分别由饮马口、杨树湾两个码头集散

时商业集中的北关街,如游、卫等各大商号都是前门设店,后门建有泊位,供货船停靠装卸货物。民国后期,因连年战争,船民多改就他业,道口镇以上航运基本处于短线运输状态。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乘风张帆的航运船只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火车站附近的码头装货的船只

20世纪50年代位于新乡火车站附近的卫河(运河)码头,是当时的水陆交通枢纽。

新中国成立后,新乡市对卫河进行了治理,改善了通航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乡只有民船30余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航船又发展到1700余只,年货运量最高达到157.7万吨,客运量达到6.87万人次,达到

历史上的鼎盛期,是新乡乃至豫北晋东南地区的水运要道。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停泊在运河岸边的待装船


大运河新乡段:一段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

1954年开通了新乡至天津的客运班轮,每天往返一个班次。这是1955年出现的机轮拖带木船的驳船,客运和货运兼营。

彼时,大运河已经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源源不绝的运河水,滋养了不同地域的两岸百姓,灌溉农田、水运便利,运河边码头、城镇、集市、商铺、手工作坊逐渐兴起,沿岸的盐业、茶业、丝织业等蓬勃发展,运河之上船舶往来,商贾云集,熙熙攘攘好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