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云"游安徽|时光的脚步在此停驻!不出门带你"云"游安徽绝美古镇

对于现代城市人来说,"游山玩水吃美食"是大多数人青睐的休闲方式,正一如由山、水、人、文组成的"徽"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念那唇间的美味,都市的浮躁与繁华瞬间忘之脑后。

然而,一场疫情的出现,家门外的风景变得如此遥不可及。不如,跟着我们,一起宅家"走安徽",从自然风光中感受大美安徽。待春暖花开山河无恙,再一起摘下口罩,踏遍安徽风光。

说到古镇,人们总是想起江南,想起小桥流水,桨声咿呀,青翠可人。但孰不知,安徽古镇亦是名满天下。粉墙青瓦、马头墙、天井、砖木石雕……说起安徽的古镇古村,你一定不陌生于西递宏村,却又深深厌倦了它们的商业气息,其实隐藏在城市深处,还有许许多多跳脱于尘世之外的古居,它们没有拥挤的游客,只有自己在百年岁月中的悠悠往事。

厌倦了口罩下的生活,不如,就让我们一起沉浸在那些粉墙青瓦的古朴古镇里。

柘皋古镇|寻常人家的岁月

拥有三千年历史的柘皋镇,曾以"橐皋"之名载入《春秋》。被欧阳修赞誉的浮槎山,与朱元璋有着不同寻常渊源的玉栏古桥,去北闸老街巷口听听叮当叮当的打铁声,或者邀上老友一同去早点店吃顿早茶……都是岁月讲述的痕迹。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长久以来,柘皋镇一直是皖中财物聚散的市埠,南北交通商旅的枢纽以及江淮军事战略的要地。水陆交通的方便,商业的滋润,使这个位于江淮平原上的小镇,拥有了别具一格的个性与风情。

关麓|神奇的连体古民居

关麓,在黟县西南,鲜为人知,去的人也不多。春日里阳光暖暖地笼在溪边一排排古老的徽派建筑上,骑墙屋檐上肆意滋生的植物在光影的映衬下透彻闪亮。

关麓最有特色的是设计精巧、保存完好的徽州古民居-"八大家"连体建筑群"八大家"为关麓村核心建筑,是同宗兄弟八人所建的八座豪华住宅,外观上八座宅院自成单元,而实际上楼与楼之间相互沟通,如同连体,是宗族观念和势力的生动写照。

赤滩古镇|不繁华不雕凿的真实

这是一座沉睡了千年的古镇,粉墙黛瓦写意着徽文化的余绪,鹅卵石的路面在街口或者岔道延伸着访古的诗情。一爿日杂商店,既是做生意的也是居家的,有着几分孩提时的记忆。

卵石小路两旁,青砖黛瓦、马头墙林立,挑着担子的老汉来了又走,像是为了打破寂寥。经历岁月的打磨,这里不繁华、不雕凿,却真实逼人。

渔梁古镇|难能可贵的平民聚居地

和徽州的其他古村不一样,渔梁镇是平民的聚集地。没有了徽州传统的"忠孝礼节"牌坊,少见高墙大宅和庭院深深的幽邃,开放式立面是这里的最大特色。它因渔梁坝而闻名,渔梁坝在历史上有着于都江堰同样的水利作用和科技意义。在古代,渔梁古镇也是古徽州重镇之一。徽商,当年就是从这里,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中国的古代商业发挥着他们不可替代的作用。

临街而建的二层小楼亦店亦宅,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底层面街整面的木铺板门,平时打开可以运货经商,洪水来临还可以泄洪。可以与都江堰媲美的渔梁坝,经历了百余年风雨沧桑仍在发挥效用。

瓦埠古镇|老街深巷里的老手艺

寿县瓦埠镇,有文字记载就有2600多年的历史。据《寿县志》记载:"镇西为东淝河故道,后积为瓦埠湖(又称望春湖)","瓦埠在汉时曾为成德县治,晋废,元朝称瓦埠站,明清时称。:春秋末孔子弟子宓子贱由鲁使吴,病卒葬于此,墓冢尚存,后人建宓子祠,称瓦埠街为'君子镇'"。

老建筑、老人,还有老照片,赋予老街不一样的面孔,它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教书先生,亲和中带着威严,满腹经纶而慈眉善目,让人频频想靠近,再靠近……

晋熙老街|留得住乡愁的岁月

这古朴的老街有一个大气而美丽的名字叫晋熙(喻光明兴旺之意)。据了解,太湖县历史上曾名晋熙县,晋熙也因之而得名。查阅资料得知,春秋战国时晋熙为楚国属地,对我这个生于湖北的新安徽人来说,到晋熙似回到了家乡,几多亲切,甚为得意。

街道两侧建筑几经变迁,保持至今的有不少清代徽派建筑。老街曾是该县物流和商贸的集中地,是曾经发达的手工业、五金制造业和民间工艺业的缩影。

章渡古镇|江南唯一的千条腿吊脚楼

凤凰的吊脚楼人尽皆知,但是皖南吊脚楼你就未必听说过了。有"江南千条腿"之称的章渡镇前店后宅构筑,房屋背水的一面保留着一条大概有两百米长三四米宽的老街,临水的一侧用木柱悬空支架在青弋江上,建筑一户接一户,绵延一、二华里,所用木柱逾千根,"千条腿"也因此得名。在力学、建筑学、美学和民俗学上都具有极高的研究值。

章渡老街建于明代中叶,是泾县现存最老的老街。曾经古街上的居民、模板门店、作坊鳞次栉比,相对结伴,沿河而建,曲折延伸,古色古香。街道居民"开门上街,推窗见河",如今这些都只能留存在想象之中了。

屯溪老街|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屯溪老街座落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北面依山,南面傍水,又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黄山的一条古街,屯溪老街一直保持着活力,商业繁华人来来往,整条老街虽然不是很长但是汇聚着 徽派古建筑的特色。

时代在发展,形式在改变,但老街,依旧是老街。从街头到街尾,走在商铺林立,褐红色麻石板铺就的屯溪老街上,就像走在徽州的文化长廊里。如果说岁月可期,那大概是历史遗留的痕迹。

大通古镇| 时光在这里放慢脚步

大通,是长江南岸一座依水而生的小镇。可以说,因水而兴荣,也因水而没落。在交通不甚发达的往昔,这里水路通畅,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物资充裕,成就了大通长达千年的繁华,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四大商埠",有着"小上海"之美誉。

现如今,陆路交通、空运的高速发展,尤其是铜陵长江大桥的修建,使得天堑变通途,水运原有的运输优势,逐渐消失殆尽,帆樯如云也逐渐被车水马龙所代替,直至大通的码头帆落船歇。只余下沿街的商铺,不无落魄地守在江边,聆听那澎湃而过。

黄屯老街|品味悠长的岁月记忆

黄屯,因东汉未年农民起义领袖黄穰屯兵于此而得名。老街依山傍水,位处合肥市庐江县东南边陲。作为曾经的水陆码头,老街也繁华一时。从如今斑驳陆离的白墙青瓦马头墙和雕梁画栋木结构楼房,依然可以读出旧日熙攘时光。生长于这一方水土的人代代相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黄屯"二字如血液一般流淌于老街人的体内。

如今的老街,街巷格局为两横一纵,即南北两面各一条横街和中间的一条纵街。其中纵街为上街,即原始的黄屯老街。南北走向横街,则与黄屯河水流方向一致。一幢幢古宅经历风霜日晒雨淋,傲然屹立,向世人传递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