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這些同學很給力,多次冒險幫朱德,其中一位國軍上將因之被謀殺

細閱中國革命史,常令我感慨萬千。人脈,在其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僅就軍事方面來說,朱德元帥的人脈資源最得力。他在雲南講武堂的那些同學,雖處敵對陣營,卻多次冒險幫助他這位老同學,有的還不惜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可歌可泣。

當然,這也得歸功於朱德的人品好,人緣好。

1927年1月,時任國民革命軍楊森第20軍黨代表的朱德,離開該軍到了武漢。朱德遵照中央軍委指示,前往南昌,轉到當時正駐紮在南昌一帶的國民革命軍第3軍朱培德部工作。

朱德同這支滇軍部隊的高級軍官們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軍長朱培德和師長王均、金漢鼎等都是朱德在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同學,以後又長期在滇軍共事,交情很深。

另外,朱德還有一些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同學當時也在江西及其周邊活動,例如國民革命軍第9軍第27師師長楊如軒和國民革命軍第16軍軍長範石生等。

這些同學很給力,多次冒險幫朱德,其中一位國軍上將因之被謀殺

朱德

見了老同學朱培德後,朱德建議成立一個軍官教育團。朱培德欣然採納了這一建議,並任命朱德為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團長。教育團雖然名義上隸屬於國民革命軍第3軍,但實際上受中共中央軍委和江西省委的領導,成為培養軍事人才的一個重要基地。培養的學員當中,中共黨員多達數百人,在南昌起義及以後歷次革命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朱培德生於1888年,比朱德小2歲,是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人。在講武堂就讀時,朱培德與朱德品學兼優,表現出眾。每逢遇到外國領事到講武堂參觀,總辦李根源總是從學生中指令這兩人出來指揮。他倆配合默契,指揮有方,時稱“模範二朱”。

1927年4月7日,朱培德就任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僅隔兩天,他就任命朱德為南昌市公安局局長。如此一來,朱德一手抓軍官教育團,一手抓地方治安。

蔣介石“清共”命令下達後,朱培德原打算只把擔任政工職務、已暴露身份的共產黨員“禮送”出境,無奈待在第三軍的140多名共產黨員身份全已暴露,迫於形勢,他只得將這些共產黨員全部“禮送”出境,朱德也在“禮送”之列。不過此時,朱培德尚沒有向共產黨人舉起屠刀,其間很大的一部分因素是因為朱德的面子。

1927年6月下旬朱德被“禮送”出南昌,去武漢途經九江訪晤另一位老同學金漢鼎時,享受了“金漢鼎列隊歡迎,還吹三聲軍號致禮”的禮遇。

朱德離開九江來到武漢後,立即向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周恩來彙報了他在南昌的活動情況,並提出可以在江西進一步發展革命武裝力量。鑑於朱德對南昌情況比較熟悉,中央遂派他先趕回南昌。

1927年7月20日,朱德乘江輪抵達九江,一下船,便直奔贛北警備區司令部找到金漢鼎。

此時已任國民革命軍第5方面軍第9軍軍長兼贛北警備區司令的金漢鼎很忙,他正欲上廬山開會。金漢鼎告訴朱德,說朱培德打電話通知他——汪精衛和張發奎上了廬山,有要事相商。

也正是這天,譚平山、李立三、葉挺等同聶榮臻一起在九江開會,決定實施南昌起義。

時間太緊迫了!第二天,朱德婉言謝絕了金漢鼎留他上廬山休憩幾日的邀請,秘密趕回南昌,投入到緊張的暴動準備工作當中。

1927年7月下旬,朱培德已覺察到朱德、賀龍、葉挺等聯繫密切,必有重要舉動的情況下,不僅不控制朱、賀、葉等人,反而差遣手下的師長、也是朱德同學的王均到遂川掌握部隊,自己則向蔣介石請假上廬山療養,在客觀上為南昌起義提供了方便條件。

南昌起義前夕,朱德曾給又一個老同學、駐臨川的國民革命軍第9軍第27師師長楊如軒(雲南賓川人)寫信。朱德在信中曉以革命大義,勸其棄暗投明,一起南下廣東。南昌起義軍南下之際,朱德又派人給楊如軒送去一信。楊如軒沒有回信,只是匆匆支走了送信的客人:“請轉告玉階兄,望他多保重,我自有主見。”

1927年8月3日,起義軍分批撤離南昌,朱德率第9軍教育團作為先遣隊踏上了南下的征程。駐臨川的楊如軒得知起義軍要經過那裡,考慮到同窗之誼,就把駐軍撤到了城外,悄悄地讓開一條南下的大路,使起義軍順利通過撫州,經宜黃、廣昌直指瑞金。如果當時楊如軒以逸待勞、竭力阻截,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11月上旬,朱德率領起義軍餘部抵達湘粵贛三省交界的上堡、文英、古亭一帶山區,這恰好又是楊如軒的防區。朱德立即寫信給楊如軒,希望老同學能“沓起眼皮,把上猶借他練兵三個月”。楊如軒雖未作正面回答,但確實“沓起眼皮”,又一次做了起義軍的“避風港”。

朱德於是抓住這個難得的間隙,在江西崇義縣開展“上堡整訓”。這是起義軍自南昌開拔以來,連續經過3個月長途轉戰,取得的一個暫時相對穩定的環境,使部隊得到了較好的休整。

“上堡整訓”時,朱德在報上意外地看到了國民革命軍第16軍已從廣東韶關移防到同江西崇義接鄰的湖南郴州、汝城一帶。天寒地凍,大家穿的還是起義時那身單衣短褲,糧食、薪餉更無著落,尤其嚴重的是槍支彈藥和被服無法得到補充,朱德、陳毅、王爾琢等為此焦慮不安。

朱德便寫了一封信給國民革命軍第16軍軍長範石生,希望這位老同學能開展合作。

範石生這位老同學,給朱德幫忙幫大了!

範石生是雲南峨山人,比朱德小一歲,早在1923年,他就是第2軍軍長,被孫中山親自授予了陸軍上將軍銜。1909年,範石生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丙班。因成績優異,同時與朱德被選入特別班。兩人遂訂金蘭之交,過從甚密。

朱德給範石生的信發出約半個月後,範石生覆信了,還派人與朱德聯繫,表明願意合作。

1927年11月21日,朱德親自趕往第16軍第47師師部駐地汝城,與範石生的代表曾曰唯談判。最後達成協議:同意朱德提出的部隊編制、組織不變,要走隨走的原則;起義軍改為第16軍第47師第140團的番號,朱德化名王楷,任第47師副師長兼第140團團長(不久,範石生又委任朱德為第16軍總參議);按一個團的編制,先發一個月的薪餉,並立即發放彈藥和被服。

當時,第16軍軍需處長唐鳳翥還不解地說:“範軍長平時對一槍一彈都看得像命根子一樣,今天卻對朱德這個老同學、老朋友這樣慷慨!”

之後,為醞釀湘南暴動,朱德在汝城還召開了中共衡陽地區所轄各縣縣委書記會議。對於這些,範石生從不過問。

1928年初,朱、範合作的事被告密,蔣介石下令要範將朱德部隊解除武裝,將朱德解京正法。範石生不忘舊誼,信守協議,立即寫一封密信派秘書楊昌齡前往韶關犁鋪頭第一四○團團部交給朱德,同時又派侍從副官和軍需處送去1萬大洋作為路費。範石生在信中特囑咐朱德率部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以免部隊遭受損失。

朱德就此率部脫離險境,收集廣州起義部分失散人員後折向湘南,湘南暴動後又發展了新的武裝力量,將擁有1萬多人的革命武裝帶上井岡山,鞏固和發展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此後,朱德保存的南昌起義的革命火種便引發了中國革命的燎原之勢。

對於範石生的幫助,多年之後,朱德還深情地說道:“他接濟我們十萬發子彈,我們的力量又增強了。他還一個月接濟萬把塊錢、醫生、西藥、被單……在紅軍的發展上來講,範石生是值得我們讚揚的。”

範石生後被蔣介石解除了兵權,抗戰爆發後回雲南,在昆明以行醫為業,不再過問政事。1939年3月在出診途中被人行刺於昆明街頭,終年52歲。

刺殺範石生的兇手究竟為何人,目前有兩種最普遍的說法。第一種為國民黨提供,刺殺範將軍的兇手楊維騫、楊維驤是範石生在雲南講武堂同學楊蓁的兩個兒子,作案後他們說是"子報父仇"。

第二種說法為朱德、周恩來的回憶和敘述。蔣介石對範石生援助了朱德部隊恨之入骨,但因範石生與國民黨內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黃紹竑、李品仙、何健、朱培德、李濟琛、陳濟棠等關係非常好,所以蔣介石不敢隨便殺範石生,就以範剿共不力,降其軍職,從上將軍長降到少將師長而羞之,最後將他的部隊解散。範石生脫離國民黨軍隊,孤身回鄉後在昆明被害,是蔣介石的陰謀。

楊維騫兄弟一直否認現場還有第三個兇手,以此證明自己是子報父仇。根據當時昆明法院的審理查證,範石生身上有12處槍傷,和兇手所說只開了三槍嚴重不符。而且拉範石生的黃包車伕親眼所見,至少有三名兇手從不同方向朝範開槍,應是有預謀的謀殺。

結果只判處楊維騫有期徒刑9年零5個月,楊維驤有期徒刑1年11月,還緩刑3年。

楊維騫並沒有向國民政府、法庭以及報界提供範石生殺他父親的證據。 有人說他只坐了10個月的牢,後來就一直在家。

楊維騫被釋放後,隨即到國民黨的國防部工作,那些地方不是隨便什麼人就能進去的。實際上,刺殺範石生時,楊維騫是國民黨中央軍校的學生,此前他還上過國民黨政治大學。由他出面行刺,也能說明這起謀殺案的政治性質。

這些同學很給力,多次冒險幫朱德,其中一位國軍上將因之被謀殺


這些同學很給力,多次冒險幫朱德,其中一位國軍上將因之被謀殺

當年,楊蓁不是範石生主使打死的,是範石生手下的徐德師長帶領譁變的團營長和士兵在雨中打死的。範石生與楊蓁是同學,又是生死之交的金蘭兄弟,而且一起參加護國戰爭(楊蓁曾任靖國聯軍總參謀長、滇軍第三衛戌司令等職),還共同參與了反對唐繼堯的討伐。唐繼堯復辟後,楊蓁懷鉅款逃往香港,他的部隊就瓦解了。是範石生將楊蓁請到自己的部隊讓他擔任師長,後又任參謀長兼前敵總指揮的。楊蓁也盡職盡責出了大力。那麼好的朋友,沒有利害上的衝突,不可能自相殘殺。

朱德後來曾說過楊蓁被殺一事:“範石生與楊蓁都是我的知心朋友。楊蓁耿直而欠委婉,忠厚而不講策略,善於攻敵而不善於團結中下級官兵,清高廉潔而不善團結同僚,疾惡如仇而不善於助人改過,操之過急,遭致慘死,太可惜了。石生熱愛子弟兵兼有兩面性優點,故善待官兵,屢次轉敗為勝化險為夷。”

他還說:“範石生和我對楊蓁之死談過多次,談得很詳,我也調查過,確實不是範石生指使人打死的。當時他身失自由,面臨全軍瓦解。兇手行兇後即逃逸,無法懲辦兇手。再提追查兇手,全軍立即潰散,他自己也生命難保。”

楊蓁還有個兒子叫楊維駿,現已98歲,仍在世,曾任雲南省政協副主席。這是個大好人,退休後退而不休,事蹟很了不起,大家可自行搜索瞭解之。(劉繼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