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婆婆疼愛兒子,兒媳婦為什麼不高興?”:孩子不該是父母的最愛

前段時間,好朋友梅子和我抱怨說,婚後的生活讓她感到壓抑。

壓抑的根源是她和老公的關係越來越差,而直接原因是婆婆的到來。

婆婆過來是幫忙照顧孩子的,但婆婆對老公也像對待孫子一樣,無微不至,這讓梅子看不慣,更重要的是,老公因為婆婆來了,基本不幹家務活,每天下班就是打遊戲。

比如,梅子讓老公做事時,他會和梅子說“找我媽去”,而婆婆也願意代勞,這樣的生活狀態讓梅子很鬱悶。她也想過讓婆婆回去,但現實情況是她需要婆婆。

對於梅子的問題,在我看來,關鍵是婆婆和老公的關係問題,即婆婆太愛這個兒子了。

父母愛孩子很正常,但孩子不該是父母的最愛。

用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的話來說,那就是:“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應是親子關係,而是夫妻關係。”

今天的文章,結合梅子的故事,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父母該如何愛孩子。

“婆婆疼愛兒子,兒媳婦為什麼不高興?”:孩子不該是父母的最愛

“婆婆疼愛兒子,兒媳婦為什麼不高興?”:孩子不該是父母的最愛

梅子的婆婆之所以那麼愛兒子,是因為婆婆和公公感情不好,加上婆婆是老來得子,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大家庭裡,婆婆依靠兒子的出生“站穩了腳跟”,自然對兒子疼愛有加。

梅子說,她開始和老公談戀愛時,沒有感覺到婆婆那麼愛兒子,到了結婚後,特別是這段時間婆婆過來幫忙照顧孩子,才慢慢感受到。如果婆婆不和他們一起住,就很少粘著兒子,但是現在住在一起,婆婆就特別寵愛兒子,讓梅子很難接受。

比如,她想和老公一起逛逛街,老公就說,“你和我媽去吧,我不想去”;她想讓老公照顧下孩子,老公就說,“找我媽,我現在沒空”等等,總之,婆婆來了,老公變了。

當然,梅子老公是問題根源。

婆婆的戀子情結雖然在起作用,但被媽媽寵愛的孩子,不願長大,問題就會一直在。

對於梅子來說,可能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讓婆婆回去,這樣可以逼迫老公快點“長大”,但是這樣的改變,很難立竿見影。

從這個角度來說,家庭中,如果親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就會出現像梅子婆婆那樣的戀子情結。

“婆婆疼愛兒子,兒媳婦為什麼不高興?”:孩子不該是父母的最愛

“婆婆疼愛兒子,兒媳婦為什麼不高興?”:孩子不該是父母的最愛

把孩子作為最愛,除了會出現梅子婆婆那樣的戀子情結外,還會出現糟糕的婆媳關係,而這兩種情況是相輔相成的。

就像武老師分析的那樣:“對這個婆婆而言,兒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親密的人,是她最割捨不下的人。於是,當兒子要分離,去找一個愛人,並建立一個自己的新家庭時,作為婆婆,她會多麼難過。她會覺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她會有意無意地阻止兒子與媳婦建立最密切的關係。

如果既是兒子又是丈夫的中間人,不明白家庭中,夫妻關係是第一位的,那麼就會輕視妻子,重視媽媽,這樣婆媳之間的鬥爭將繼續下去。在這個中間人看來,自己不能讓媽媽傷心,因為自己是媽媽最愛,現在他要“回報”媽媽,於是不忍心“背叛”媽媽和妻子建立親密關係,後果很可能演變為愚孝。

從這個角度來說,那麼多婆媳關係處理不好的根源,重要一點就是中間人在愚孝。

這裡並不是說,要兒子和父母對著幹,而是要明白自己和妻子關係才是第一位的,因為在組建的這個新家庭中,妻子才是新家的女主人。

雖然梅子和婆婆的關係沒有大問題,但是婆婆視老公為最愛,讓老公不願長大,影響到梅子和老公的問題,而這也是不健康的家庭模式。

可見,把孩子作為最愛,不僅影響當代的家庭關係,還會影響下一代的家庭關係。

“婆婆疼愛兒子,兒媳婦為什麼不高興?”:孩子不該是父母的最愛

“婆婆疼愛兒子,兒媳婦為什麼不高興?”:孩子不該是父母的最愛

對於梅子婆婆來說,如果當年明白夫妻關係是第一位的,就不會現在離不開兒子,因為她心中最重要的一直是丈夫。相反,她會欣喜看到,兒子找到他最愛的人,可以擁有新的家庭和新的人生。

那麼,這時的婆婆,不會什麼事都替兒子做,也不會像孩子那樣對待他;兒子也會更加獨立,懂得新的家庭需要自己付出和承擔責任。

只是現實生活中,太多父母重親子關係,而不重夫妻關係,尤其是媽媽們,把孩子作為自己的最愛。

她們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期望也寄託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她們活著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媽媽們忘記了,孩子終將會離開自己,去過他們自己的生活;長大的孩子也要明白,無論自己多麼愛自己的父母,自己有一天也要獨立,去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總之,配偶,才是陪伴自己一生的那個人

“婆婆疼愛兒子,兒媳婦為什麼不高興?”:孩子不該是父母的最愛

“婆婆疼愛兒子,兒媳婦為什麼不高興?”:孩子不該是父母的最愛

健康的家庭關係,父母愛孩子,把他們養大成人,但並不是要自己分享這一結果,也不是為了永遠和孩子粘在一起,而是將孩子推出家門,推到更寬廣的世界,讓他去過獨立而自主的生活。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為了“分離”。

首先,意識到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

很多家庭矛盾或衝突的產生,都是因為沒意識到夫妻關係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

就像梅子的婆婆和老公,就是不知道夫妻關係是第一位的,這才讓梅子越來越壓抑。

問題的解決,需要知道癥結在哪裡。

對於梅子來說,要讓婆婆和老公意識到夫妻關係是家庭中最重要的關係,這樣才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是改變一個人的觀念很難,但梅子可以自己先做起來。比如,平時多和老公溝通,讓他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有利於現狀的改變。

“婆婆疼愛兒子,兒媳婦為什麼不高興?”:孩子不該是父母的最愛

其次,婆媳矛盾的中間人,要勇於承擔責任。

父母愛孩子,不該是佔為己有,因為家庭是傳遞愛的載體,從父母傳給孩子,再由孩子向下傳遞。

中國家庭的婆媳問題,之所以很難應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那個中間人沒有成長好,而一部分責任是他們的父母,另一部分的責任是自己。

如果中間人明白,父母愛自己,特別是媽媽的愛不該是獨享的,那麼就會明白婆媳矛盾中,自己應該站在媳婦這邊。很多時候,是中間人總想著要麼妻子對老人家敬一些,要麼婆婆對媳婦疼一些,問題就解決了。但他卻很少想,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他自己的身上。要想很好地處理婆媳關係,這個人必須承擔起責任來,努力去協調這個三角關係。

就像梅子的老公,就是不願承擔責任,總是讓媽媽代勞,而這樣的做法自然讓梅子生氣,因為婆婆不是老公,無法真正替代。

“婆婆疼愛兒子,兒媳婦為什麼不高興?”:孩子不該是父母的最愛

再次,懂得“分離”,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是“分離”,因為這裡蘊含著,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佔為己有;孩子得到的愛,是為了獨立,而這才是真正的愛。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把最多的資源留給配偶。相反,當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顧時,我們必須要把更多的資源給他們。但是,我們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們一生的伴侶,才是我們最重要的心理寄託。而這就是要懂得如何與孩子“分離”。

最後,用武老師總結的一段話,來具體說說我們該怎麼做:

如果是兒子,就要對自己說,爸爸才是媽媽最愛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兒,就要對自己說,媽媽才是爸爸最愛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親,就要對女兒說,我愛你,但媽媽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親,就要對兒子說,我愛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這才是健康家庭之道。夫妻關係是家中的No.1,這是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

共勉!

“婆婆疼愛兒子,兒媳婦為什麼不高興?”:孩子不該是父母的最愛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