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为什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骑蜗牛走高速


苏东坡少年得志,20出头考取“百年第一”的制科三等,其文才深得神宗青睐,评价甚高,说李白无苏轼学识。初为凤翔签判,38岁为密州太守,可谓官场得意,但好景不长,因反对王安石过于冒进的“新政”,在诗中议论朝政,被人捕风捉影,断章取义曲解,被文字狱所害,“乌台诗案”几置之死地,坐牢138天,后被贬黄州,东坡开荒,以解一家饥谨。某日泛舟赤壁,联想到赤壁之战年轻有为的周瑜,不禁感慨万千。赤壁成就东坡文学,一道天光冲破苍穹,留下赤壁千古绝唱的词赋。痛定思痛,苏轼回顾自己的过往,反省自己的年少轻狂,恃才傲物,好发议论,口无遮拦,率性而为,官场复杂,人心叵测,事道险恶,王弗早逝,兄弟骨肉分离,有济苍生建功立业的壮志却沦为戴罪之身的犯官,自然悲从中来,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感叹,以牢狱之灾悟出生存之艰,名气才华,在权力面前不堪一击,功名、财富都是过眼云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活着才是硬道理,多么痛的领悟。


胡林平a


您好,武哥说文来回答您这个问题。


跳出这首词的本身,综合苏轼的人生阅历、北宋政治、作词的情景来理解苏东坡发出的“人生如梦”的感慨,或许会更加合理。

因为,“人生如梦”本就是苏轼很多作品的共同旋律。

苏轼虽然是中国古代最优秀词人之一,但是,他内心深处更愿意后人把他作为大宋的一名政治家来进行评判。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的这段评价很有代表性: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生不渝。他的诗词文章,或是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

“修身、齐家”不是他的追求,“治国、平天下”才是他最大的志向。所以,苏轼发出的这声喟叹,背景很复杂。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内忧外患不断,朝廷无能为力,苏轼特别忧虑,却又效忠无路。

在我国历史上,北宋是一个没有完成全国统一的王朝。在苏轼生活的时代,辽、西夏和宋政权并立并存,而北宋统治阶级除了宋太宗外,都很软弱。公元1004年,宋和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公元1047年,“宋夏和议”,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3万匹、5万两银和2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委曲求全保一方平安。

可以说,北宋政府从建立开始,就一直折腾在“冗官、冗兵、冗费”与“积贫积弱”的两难境地中无法自拔。国库空虚,入不敷出,虽然有“庆历新政”,虽然有“王安石变法”,都无力回天。财政的亏空迫使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加重农民负担,又导致了农民起义不断。

最让苏轼牵挂伤怀的是,宋神宗时期,西夏外戚梁太后姐弟当权,国势衰落,政治腐败,为转移视线,多次出兵攻宋,北宋元丰四年(西夏大安七年,1081年),也就是苏轼写《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头一年,宋发40万大军,兵分五路,大举进攻西夏灵州,由于主将徐禧盲目自大,指挥不当,长途奔袭,粮饷不继,宋军大败。

苏轼虽然远在黄州,一颗心却始终在忧国忧民,他多么想自己能够像三国周瑜那样,“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灰湮灭”,拯救北宋于水火。可是,他只是黄州的一个团练副使,不由得悲从中来,只能自嘲一笑“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感叹“人生如梦”啊,不如“一樽还酹江月”!

二、苏轼独特而复杂的文人情怀,他有佛教徒的人生否定,也有儒学家的人生使命,还有道学家的人生出世。

苏轼的性格有异常明显的文人特征,他有中国古代文人的气节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儒、释、道交叉重合的影子,他的作品已经突破了前人局限于描写闺怨相思的范畴,扩大到论佛谈道,人生哲理。

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说:“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借天地万物谈古论今,对人生的苦短,对生命的无常,他悟得很深刻。

1.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那时苏轼还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他想起了苏辙,更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写下了《明月几时有》的千古名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虽然是首思念兄弟感情的词,可是放到任何一个层面都很协调到位。因为,苏轼要表达的本身就是普遍的人生感情。在这里,苏轼进入到了对人生的初步思考阶段。

而苏轼“人生”观的真正成熟,是在黄州。余秋雨说,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成全了黄州。诚然。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言获罪,“乌台诗案”中苏轼虽然有惊无险,可死里逃生到黄州的经历,让他真正开始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了。苏轼在黄州的很多作品都有这方面的痕迹。

2.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这个非常凄冷的环境中,苏轼犹如孤鸿惊慌失措,孤独而傍徨,回头寻找,人生路在哪里?在这篇作品中,苏轼开始了对人生的价值的追问:“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元丰五年(1082年),是苏轼思想成熟和词的艺术发展到巅峰的一年,他写了很多首思想深刻的词。

  •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在持续追问着人生,这时他想到自己的宦海沉浮,苦闷彷徨,喝了一杯又一杯,回家已经是三更,家童不知道忧虑,睡得鼾声雷鸣,苏轼听着江水滚滚流逝的声音,真想就此顺一叶扁舟,了此浮生,倒也一了百了。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此词写于这年三月,虽然是抱病游历,苏轼心里的创伤在开始愈合了,他本来就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最善于遗忘。黄州山水滋养了他的灵魂,在逆境中也表现出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此刻,苏轼对“人生”的诠释,有了愈挫愈勇的豪气。

元丰五年六七月间,苏轼写了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与《赤壁怀古》交相辉映的是前后《赤壁赋》,这个时期,苏轼的“人生如梦”的哲学命题已经诠释得通透明晰了。

其中,个人最爱前《赤壁赋》的这一段,请原谅我大段引用出来,因为太美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对人生哲学有一以贯之的忧郁情怀,在这首词里,他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更加立体,更加理性了。他已经能够自由出入理想和现实,能够坦然面对得意和失意。

黄州四年,苏轼的人生观终于得到了彻底的升华。

三、赤壁矶的风物场景深深的触动了苏轼的内心,历史风起云涌,扑面而来,不可阻挡,苏轼的思绪已经风云激荡,不吐不快。

黄州城外,赤壁矶,风景优美,李委秀吹笛,小舟载酒,苏轼饮于赤壁下。此时,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苏轼陡然想到自己坎坷的人生,忍不住赋词一首: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有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面对着气象磅礴的长江,苏轼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怀激荡,那种雄浑无边的惊涛,那种乱石穿空的苍凉,深深的感染了他。江山如画,苏轼也要成为举世无双的英雄,建功立业,驰骋沙场。

江风清凉,苏轼的情绪终于平稳了点。是啊,在历史的沙砾中,多少英雄好汉都“故垒西边”了,哪怕是像周瑜这样的人物,儿女情长也好,英雄气短也罢,都逃脱不了只能“故国神游”,何况是我这样“早生华发”的文弱书生。恰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总结: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创设的这片天地奇观,有自然风物,有家长里短,有嬉笑怒骂,更有人生哲理。

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博采众长,在人生态度上达到了超脱旷达,在处世方式上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丰富了中国文化,也把中国文人品格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对后世文人的人格追求和道德建树产生了模范性影响。


武哥说文


引言

“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这是清代词论家徐轨对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词作的评价。苏轼一生诗词创作产量颇丰,最能体现英雄气概的当属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人生如梦”这句有着四重含义。它包含了对赤壁美景的陶醉、对过往人物的缅怀、对自己人生命运的感慨以及释怀后的旷然豁达。

苏轼人生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州眉山人。他聪慧放达、为人率真。在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的教导下,苏轼自幼饱读诗书。在他21岁的时候,与他的弟弟苏辙一同考上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的职位。

熙宁二年(1069),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反对新法,自请离京,先后任杭州、密州、徐州等地方官。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事件被贬黄州。高太后临朝时,又逐渐升迁入京,供职翰林院。哲宗亲政后,又远贬惠州、儋州等地。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徽宗的大赦下北归回朝。但不幸在江苏常州病故,时年六十五岁。

创作背景分析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湖州任上给皇帝一封谢表中的两句话。这本是一句很平常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言语,但苏轼却因此受到了新党的抨击,说他“讽刺政府、妄自尊大”。他们还在苏轼的诗词中挑出了很多他们自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事情越演越烈,苏轼最终被逮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了朝廷元老的合力营救之后,苏轼最终保全了性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看着仍然是一名官员,实际上有职无权,是一个闲职。

面对人生如此大的落差,加上被贬后的生活十分困苦、拮据,苏轼一度变得心灰意冷。由于是闲职,但任后的他无公务可做,又心情郁闷。遂寄情于山水,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玩,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两赋一词”。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美景、陶醉东坡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出了月夜下,长江上的壮美景色:陡峭的山崖耸立云霄、汹涌的骇浪拍打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雪浪。在这种惊心动魄的景象中,作者精神振奋,陶醉于其中。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从《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来看,苏轼曾多次到赤壁游玩。就文章来看,一次是在盛夏时节(七月既望)、一次是在深秋时节(十月既望)。文中所描写的赤壁风景优美,四季各异,令人神往。

因为沉醉于赤壁的美景,苏轼暂时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痛苦。犹如梦幻一般,让他产生了庄周梦蝶之感。所以“人生如梦”这句,第一重含义就是感慨赤壁美景,此时的东坡已然陶醉其中。

三国不再、周郎已矣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这些豪杰中,有隆中对策的诸葛亮、有横槊赋诗的曹孟德、有足智多谋的周公瑾、有纵马射虎的孙仲谋。苏轼最向往的还是那破敌赤壁的周瑜周公瑾。

所以在此词的下阙中,苏轼用“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这几句来着重刻画周瑜的形象。体现了周瑜的年轻有为、佳人在侧的潇洒风姿。

韶华易逝、英雄成冢。三国已经成为了历史,周瑜也英年早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自己亦“早生华发”。所以词末“人生如梦”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三国时光的追忆,对周瑜等三国先贤的缅怀,以及对时光飞逝的感叹。

被贬黄州、失意落魄

苏轼自幼博学多才,二十一岁便高中进士及第。入仕以来,仕途顺利。虽然后来任杭州参军,但这也仅是因为政见不合,自请离京。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可以称得上是年少有为,春风得意。

但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差点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被贬黄州后,有职无权,生活困苦。这对苏轼来说,是自己人生中最重的一次打击。这让他感到十分的失意落魄、茫然彷徨。

对比之前的春风得意,苏轼此时的境地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让他自己产生了恍惚感。人生就像一场大梦,宦海的沉浮、人生的起落都是不可预测的。自己的被贬也可能只是一场梦,或许梦醒了,一切便都好了。

大梦已寤、旷然豁达

苏轼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由于后期的人生经历加上自己的感悟慢慢养成的。被贬黄州是他积极乐观人生态度养成的起点。

在赤壁的山水里、在东坡的泥土中、在定慧院的禅语熏陶下,苏轼对仕途、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即“人生如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人生本来就很短暂,就像做了一场梦,不要让那所谓的“闲愁”乱了心境。周郎如此雄姿英发、年少有为,到如今还不是成了烟云消散了。我人生中的这点挫折是在算不上什么,还不如看山川美景、举酒赏月。

所以“人生如梦”是作者的一种明悟,是对现实遭遇的一种放下。表现了作者豁达、超旷、积极的人生观。

结语

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中写道:“东坡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苏轼怀古抒情,上下阙中的思想变化十分明显。词尾“人生如梦”包含了多重的意思,可谓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若木小记


苏轼,我国宋代伟大的词人。唐有李白,宋有苏轼,是我国唐诗宋词史上两颗最最耀眼的明星,久久的在我国文化历史的星空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辉,几千年来无人超越,真正做到: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47岁时谪居黄州时所作。通过对赤壁惊涛拍岸的雄壮描写和对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追忆,抒发了作者凭吊古迹、追古思今从而引发“人生如梦”的无限感慨。无论世事如何变幻,都将随着滚滚长江水向东而逝。。。

人生,也许真的如梦。不是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吗?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张若虚的千古一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的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杨慎的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都是对人生如梦的最好诠释。

人生,大梦一场,在梦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无论苦难、贫穷、荣华、富贵,一切的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流失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浩渺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愿我们每个人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珍惜当下不负此生。愿我们每个人都像苏轼一样,拥有豁达的人生,淡然处事,无论人生处在低谷还是高峰,都能真正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的眼光明媚


我是予小草,我来回答。

苏轼这个人太牛逼了,会做官,会写诗词,会画画,会吃。


在我印象中苏轼是一个很乐观豁达的人,在挫折面前,不会像杜甫一样很悲观,感叹国难家贫。


苏轼的在宋代就已经非常出名了,作为已经千古流传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来看看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是什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家看诗多了知道一个道理,每首千古流传的诗,都是有作者本人托物言志的意思在那里。当时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四十七岁了,是一个中年男人。

苏轼因为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已经呆了两年时间。黄州城外的赤壁(鼻)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所以苏轼也是一定会去看看的


苏轼的前半生,21岁参加科举中进士做了官,之后在官途中,有升有贬,从少年到中年,人的心境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苏轼在黄州当官的时期,也是苏轼思想转折的时期,他不断的走向睿智和成熟的时期。


苏轼当时的心情非常好理解,赤壁这么出名的原因,是因为在三国时期,赤壁大战中孙权和刘备一起打败了曹操,从此历史发生了转变,曹操镇守魏国,刘备建立蜀国,孙权建立吴国。


苏轼看着今天的赤壁,想起了当年的赤壁大战那段历史。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


苏轼不是一个悲观者,也不是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苏轼把周瑜放进了整个江山宏观历史去看,当年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 ,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


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 ,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是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间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苏轼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予小草说电影


我是文子心语,回答这个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一向被认为是苏词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很不得意,这首怀古诗,就是通过一系列鲜明的形象表现词人羡慕古人之有为,感慨自己之无为的思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的上阕,写赤壁山水的雄奇,起笔气势就很豪迈。大江之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历史的长河也像这江水一样日夜奔腾不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上,涌现出多少有作为的英雄豪杰啊!

词人看到江边的古堡,很自然地就把它和三国时周瑜等率军大破曹操的赤壁联系在一起。

此处说“人道是”,显然是根据人云亦云的意思,把这个地方作为古战场,借以怀古。

“乱石穿空”三句,是从正面描写赤壁景色,岩石壁立,惊涛怒吼,波浪千叠,汹涌而来。令人惊心动魄。

“江山如画”两句,由景物转入人事,从现实进入幻想,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词的下阕,追忆周瑜、诸葛亮。“遥想”以下三句,集写周瑜的风流倜傥,年少英俊。“羽扇纶巾,笑谈间、强虏灰飞烟灭”,写诸葛亮面对强敌,从容潇洒指挥有力。以上描写突出了周瑜、诸葛亮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历史功业和他们的风度。

“故国”三句,再从幻想回到现实,抒发自己的感慨:我对赤壁这个历史名胜是如此的神往,有什么用处呢?只是自笑过于多情,以致这么早就使头发变成花白了。这里的“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文。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词人的自我宽解:人生不过是犹如一场梦,还是让我高举酒杯,痛痛快快的饮酒赏月吧。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用的是以宾喻主之法。明曰怀古,实为抒情:周瑜、诸葛亮,不过是“宾”,而词人自己才是“主”。之所以用大篇幅极写周瑜、诸葛亮的有为,正是为了反衬自己的无所作为。

结尾故作旷达,其实词人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文子心语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于43岁,元丰二年写的,当时的他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个清闲之职,他胸襟豁达,热爱自然,在历经赤壁时,触景生情由感而作。

三国历宋朝近千年,时间差感催使苏轼发岀感叹!眼望着这场景,历史事件人物历历在目,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转眼间斗转星移己七百多年过去了,那时人寿命较短,活百岁甚少,这就是说己经好多代人了,感慨人生的无常,时间的短暂,恍惚间如人生一场梦。

这么长时间的历史眼前一晃而过,而当时苏轼己近知命之年了,想历史,想自己,觉得自一转眼将到暮年,此生休亦,似觉一梦,未醒而归,道岀了他无限惆怅和无奈。

也咉衬岀了他彼贬之后的消沉思想,忆周喻昔日风采,无限风光,踌蹒满志,春风得意,对比自己还未有岀头之日却遭贬,这么短暂的人生,恐怕己春光难现。

因此,苏轼发岀人生如梦感叹是有意境的,与他的贬官闲愁、人己到中年后再无激情上进,转眼即逝的思绪相关,这是感慨之叹!也是无奈之叹!也确实感觉到了人生的短暂,如梦一场。


木火燊辉


苏轼写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是他人生遭遇中又一悲惨际遇之时,贬谪黄州,削去一切俸禄,幸得黄州知州徐大猷同情,着其一家开恳黄州东坡荒地,艰难度日。

此时的苏轼,既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悟,又有"小舟从此去,江海寄余生"的厌世消极。想必情绪一定低落到了极点。乌台诗案虽侥幸存活,但祸及兄弟及家人是他难以消除的隐痛。他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希冀,更有“西北望,射天狼"的抱负。还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景。但这一切,随着党争的祸及自身以及朝廷屑小的污蔑陷构,似乎均如梦幻泡影,随波逐流。他只能“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慰平生。"细想自己自幼攻读,心慕先贤,怀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料壮志未酬,却遇江湖之险,心中波澜自是难平。结合后来苏轼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身似己灰之木,心属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来看,身贬黄州,缅古实为讽今,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当是一种对前途渺茫,对人生无奈的悲叹。

人总有低落之时,无论古人今人,无论平庸之辈或名流贤达,生命的岁月不可能总是春光无限。人生如梦,其实是哀叹,又是自嘲,关键的是,梦毕竟会醒,看你如何正视困境,自强不息,走出生命低谷。






东方文潭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纵观苏轼的人生,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知道,苏轼二十一岁的时候,在科举中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在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历经母丧、父丧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自请出京,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等职务。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文人的身份使得他不免会有些卖弄文采,而这些被新党加以利用。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还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好在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在狱中时,他常感时日无多,曾对家人(长子苏迈)约好:你在京城里四处打听着,为父如果没有性命之忧,你就给为父送普通的食物;如果听到了凶信儿,就给为父送条鱼来。 苏迈一直谨守着父子密约。不料有一天粮食用尽,他到陈留县(今河南开封东南)去借粮,委托朋友代为送饭,刚巧那位朋友得到一条鱼,出于好心,做熟之后高高兴兴地送进了御史台。苏轼一看,吓得腿肚子都软了,绝望之中给神宗写了两首诀别诗。

两宋本有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但从此事看来,即便如此,苏轼还是受到了很大的惊吓。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不但没有实权,据历史记载,好像还是个不给俸禄的闲职,苏轼不得已在黄州东边开荒自行耕种,并因此自号“东坡居士”。


可以说,此时苏轼已变得心灰意冷,至少对仕途已经没有抱什么希望了。故而才会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吧。


殘陽暮里酹江月


古之文人雅士,大多极喜极悲燃感灵,大起大落生诗性,写出千古佳文。但由于人欲望无至境,往往喜时少,悲时多,苏轼也不离外,“人生如梦”也是从悲中来。

“千古风流人物”之中,对周瑜嫉妒、羡慕、恨。苏轼长的不帅,马脸蛇腰,无男子气概,而周瑜英姿潇洒,人称“周郎”,此为嫉妒;盛年之时,周瑜有美女佳相伴,而苏轼早发娇妻王弗离他而去,苏轼对王弗感情也极深(见《江城子》),此为羡慕;周瑜一生仕途顺利,苏轼却屡次被贬,同时盛年,周瑜“惊涛拍涛,卷起千堆雪”,名望有佳,雄姿英发,而苏轼自己却身败名裂,“早生华发”,此为恨,恨自己悲惨遭遇。

苏轼与人对比心理落差极大,消极厌世,于是发起“人生如梦”的感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